撰文丨LEI
责编丨酶美
图源:百度#1型糖尿病#(T1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基础是胰腺β细胞被T淋巴细胞破坏,而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1型糖尿病领域的两个大问题是:1.如何在血糖正常的“临床前”阶段,早期识别将来会发生1型糖尿病的儿童。2.如何阻止高危的患者(比如抗体阳性)向1型糖尿病的进展,也就是预防。近日英国科学家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Preventingtype1diabetesinchildhood的综述:
文章首先回顾了1型糖尿病的发病阶段,如下图所示(纵坐标代表胰腺β细胞的数量,横坐标代表年龄),出生之后β细胞的数量达到峰值,在环境因素(比如病*感染、喂养方式、肥胖)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首先出现针对β细胞的自身抗体,此时血糖仍然正常,称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可以长达数年,也是目前药物预防1型糖尿病的窗口阶段。随着β细胞数量的下降,此时出现血糖异常,称为第二阶段。而到达第三阶段,β细胞已破坏殆尽,许多患者因为糖尿病酮症酸中*而急诊入院,患者需要终身胰岛素替代治疗。
目前已经确定了1型糖尿病早期的标志性抗体,比如胰岛素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抗原2(IA2A),胰岛特异性锌转运蛋白(ZnT8A)。前瞻性研究显示,在1型糖尿病诊断的许多年前,这些抗体就已经存在。糖尿病风险随着检测到的自身抗体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现在已经可以使用荧光素酶免疫沉淀技术或者PCR技术,在4ul的毛细血管血或者滤纸干血片上进行抗体检测。最近的TEDDY研究显示,在3-4岁筛查多种胰岛抗体,未来5年发生1型糖尿病的风险为50-60%。
另外一种方式是把遗传因素和抗体筛查结合起来。遗传风险评分包括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Ⅱ单体型和多个非HLA基因的SNP位点。目前缺乏公认的具体筛查方案,作者提出可以在出生时就进行遗传风险评分以发现3岁以前的患者,并且指导接下来抗体筛查的频率。
目前正在进行大量的临床研究,以在自身抗体阳性的的人群中防治1型糖尿病。最为成功的预防研究是使用抗CD3抗体Teplizumab预防1型糖尿病高危亲属发病。在高危儿童和成人中,与安慰剂相比,单个14天teplizumab治疗显著延迟了临床T1D的发病,将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时间推迟了3年。Teplizumab是一种靶向细胞*性CD8+T细胞表面CD3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主要通过与效应T细胞表面的CD3结合,抑制其对胰岛β-细胞的攻击。目前已经有7种在2期临床试验中显示有效的非抗原特异性的免疫调节药物,见下表。
最后,作者还介绍了尚未发布结果的的1级预防措施。比如口服胰岛素试验(POInT),在遗传风险评分高的4-7个月龄儿童,随机口服胰岛素以诱导免疫耐受。比如GPPAD试验,在婴儿期补充一种能够代谢乳汁中寡糖的双歧杆菌。也有人研究柯萨奇病*疫苗对1型糖尿病的预防作用。
总而言之,文章建议将研究目光更多的投向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以有效保护β细胞,这样在未来使孩子免于胰岛素注射之苦。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