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MICM整合诊断技术解析连载内容的最后1期,我们将继续邀请高博医学(血液病)北京研究医院童春容主任详细介绍其他几项基因检测技术。
基因拷贝数检测
年欧洲血液学会年会报告了基因片段拷贝数变异(CNV)分析在血液肿瘤预后分层中的价值。
和传统的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CGH)相比,CNV对血液肿瘤预后分层更有优势,有其它技术难以替代的特点。因为肿瘤和遗传病经常会有某个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丢失或拷贝数的增加,有时可能是某个基因的一部分发生了缺失,即基因的拷贝数变化。
当缺失的片段长度在数千至数百万碱基之间时,染色体核型分析(适于检测数百万碱基以上的片段变化)并不能发现,而基因测序(适于检测数百个碱基长度以下的片段变化)难以检出时,CNV芯片可以通过使用几十万至数百万个遍布于基因组上探针信号的检测,分析全基因组范围的所有连续超过数千个碱基以上的片段缺失或扩增,弥补了上述两种检测技术之间的不足。
免疫球蛋白及T细胞抗原受体基因克隆性重排分析及高变异率分析
干细胞向淋巴细胞分化过程中,T细胞抗原受体(TCR)和免疫球蛋白(IG)基因的可变区(V)和结合区(J)基因会发生重排,即两个距离很远的片段重新排列在一起,形成新片段,每个淋巴细胞都有各自序列不同的TCR或/和IgH片段。
淋巴细胞肿瘤增殖呈单克隆性,如果检测出一种基因重排片段明显升高可考虑有单克隆淋巴细胞增生。因此IgH及TCR基因重排分析技术可帮助鉴别淋巴细胞是否为单克隆性增生。
IG/TCR重排的克隆性是伴随出现的现象。因此IG/TCR重排分析天然不是具有很强特异性的分子指标,相对于其它基因检查项目,具有较高的假阳性率。
临床医生往往把免疫球蛋白重链(IGH)重排当作恶性B细胞肿瘤的标志,而把TCR重排当作恶性T细胞肿瘤的标志,但IGH、IGλ轻链(IGL)、IGκ轻链(IGK)、TCRγ链(TCRG)、TCRβ链(TCRB)、TCRδ链(TCRD)重排并无系列特异性特征。
偶而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亦可检测到IGH和TCR基因的克隆性重排,即序列失真现象。有时一些非恶性疾病也可能检测到IGH和TCR基因的克隆性重排,尤其是TCR基因重排,如EB病*感染、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及一些皮肤T细胞良性增殖。检测使用的标本太少也可能导致克隆性重排的假象。
因此IG/TCR重排克隆性分析人员应有较深的免疫学、病理学和血液学临床知识背景,分析结果时应密切结合病理学检查,临床情况、标本采集时有无感染、自身免疫病等情况综合分析,尤其应注意肿瘤性的单克隆和免疫反应导致的寡克隆现象的区分。
IGH体细胞超变异(IGH-SHM)分析是建立在存在IGH重排克隆性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只有IGH重排克隆性阳性的标本才可以用来进行IGH-SHM分析。目前一般将IGH-SHM分析作为CLL预后分析的指标,认为IG可变区全长的变异率2%时提示克隆性细胞未经过体细胞高变异过程,较为幼稚,预后差。
病原学分析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病原感染与某些类型的血液肿瘤有关,如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HTLV)与成人T细胞血液肿瘤/淋巴瘤(ATLL)有关,EB病*(EBV)、人类疱疹病*8型(HHV8)、乙型肝炎病*(HBV)、丙型肝炎病*(HCV)、胃幽门螺杆菌(HP)、一些肠道杆菌等与淋巴系统肿瘤有关,一些病原感染还可能与某些遗传免疫缺陷有关。
与FHLH相关的淋巴瘤常有EBV等病*感染,而这些病原相关的血液肿瘤与临床预后及治疗选择都相关。病原检测已经作为血液肿瘤的分型指标之一,对治疗选择有帮助,如HP阳性的淋巴瘤可能用抗HP治疗获益等。
医院检测这些病原主要通过检查病原抗体来间接反应。但是当患者免疫力下降,抗体不升高时会漏诊。笔者曾比较过白血病患者血丙肝病*基因(HCV-RNA)及相应抗体(抗-HCV)的检测结果,发现仅50%血HCV-RNA阳性的白血病患者抗-HCV阳性,因此检测血液肿瘤患者的病原时,建议直接检查肿瘤部位、血液及其它部位的病原,而不仅仅查病原抗体。
一些病原主要存在于血液肿瘤部位,当病原进入血液等部位,是预后不好的指标,因此可检测血液的病原含量了解病情。由于累及血液肿瘤的抗原较多,我们可先用多重巢氏PCR检查多种病*基因,对阳性标本再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病*载量,高于正常者才有病理意义。
专家介绍
童春容
高博医学(血液病)北京研究医院
高博医学(血液病)研究中心免疫与靶向治疗学科带头人,高博医学(血液病)北京研究医院科研院长。
血液一科(普通血液病)主任,从事血液内科临床工作及实验研究0多年。
擅长各类恶性血液肿瘤的整合诊断(整合临床病史及多种实验室诊断技术)及综合诊疗(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中药等),注重个性化精准诊疗,尤其擅长血液肿瘤的免疫治疗。
为国内较早一批开展免疫治疗的专家之一,在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血液肿瘤领域为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可。领导团队与企业合作联合在国内率先采用新型第二代CD19-41BB-CART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此后联合开发了多种靶点的CART临床用于治疗血液肿瘤,包括CD1a、CD4、CD7、CD20、CD22、CD0、CD、CD70、CD79b、CD12、CD18、CD71等。是国内外开展CART临床研究病例数及种类最多的中心治疗之一。多开发项研究成果在ASH、EHA、JSH上展示,多篇论文被《Leukemia》、《BloodCancerJour》等著名杂志收录。还注重发展多种免疫治疗技术,如新抗原免疫治疗等治疗血液肿瘤及实体瘤等。
作者
童春容
编辑
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