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性克隆病治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911书介丨恐怖与艺术,酷儿民族主义,
TUhjnbcbe - 2022/11/7 18:59:00

不同于以现实*治、外交*策或国际关系讨论为主、侧重于呈现事实或梳理历史的9·11书单,本书介所选取的著作从人类学、哲学、艺术史、图像学、性别研究、情感研究等视角审视9·11事件与“反恐战争”,在意想不到之处发现恐怖主义与艺术创作、酷儿运动、克隆技术的关联,挖掘看似自发的日常情感之下的*治与经济,坚守知识分子提出异议的责任,找寻与他人和平共处的方法。

1.

DissentfromtheHomeland:EssaysafterSeptember11.StanleyHauerwas,FrankLentricchia.本书最早作为《南大西洋季刊》(SouthAtlanticQuarterly)的特刊出版,收录了包括鲍德里亚(JeanBaudrillard)、詹明信(FredricJameson)、齐泽克(Slavojiek)在内的多位知名学者的9·11反思文章。这些学者的讨论涵盖文化的*治、社会、美学、神学和伦理等多个面向,关涉爱国主义,正义,复仇,美国与以色列、穆斯林和伊斯兰教的关系,美国历史和符号学,艺术与恐怖,和平主义等主题。尽管主题各异,但如标题所示,在9·11事件后美国上下对*治异议的不宽容达到顶峰之际,知识分子纷纷行使自己发出不同声音、保持冷静不受煽动的职责,在谴责恐怖主义杀戮无辜平民的同时,指出美国应承担的责任,批判*府*策,拆解灾难后的爱国主义话语,揭示用于合法化“反恐战争”的叙事,反思消费文化对袭击的挪用,追问为何中东对美国怀有深深仇恨。这些文章呼唤思考、分析与理解,敦促美国远离民族主义的自负陷阱,迈向一种积极的(警觉的、知情的、实践的)和平,而非走向被动和战争。本书编者斯坦利·哈弗罗斯是杜克大学神学伦理学教授和法学教授,弗兰克·兰特里夏是杜克大学文学和戏剧研究教授。

2.

PhilosophyinaTimeofTerror:DialogueswithHabermasandDerrida.GiovannaBorradori,JürgenHabermas,JacquesDerrida.本书是9·11事件后乔万娜·博拉朵莉对当代著名思想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和雅克·德里达的访谈。在流行印象中,哈贝马斯与德里达似乎在基本(元)理论立场上观点相左:前者捍卫启蒙运动及其遗产,后者批判启蒙遗产;前者是“现代主义”理论家,后者则被归为“后现代主义者”;前者追随批判理论传统,以普遍的人类解放为目标,后者则质疑西方真理的普遍性,强调将其历史化、社会化、相对化的学术责任。在《恐怖时代的哲学》中,两人对9·11事件与恐怖主义的对话与讨论显然远远超出上述简单的二元框架,展现出丰富的复杂性,凸显了哲学阐释当下的力量。例如,在对“宽容”(tolerance)概念的阐释上,德里达挖掘了这一概念背后的基督教意涵和家长姿态,破除了普世性的迷思。他有力地指出,在“宽容”框架下,他者并未被视为平等的同伴,因此这一概念不适于成为平等世俗*治的基础。德里达转而提出“好客”(hospitality)概念作为替代,这一概念能凸显个人对他人的责任。这里德里达充分体现了他一贯的学术取向:解构虚假的客观中立、普世概念和潜在的霸权理念。这个意义上的解构非但没有减少对普遍正义和自由的追求,反而使其不断更新和焕发生机。

相较之下,哈贝马斯则试图从伦理和法律的角度捍卫“宽容”。哈贝马斯认为,宪*民主是唯一能容纳自由沟通与理性共识的*治局面,因此,尽管对“宽容”有诸多批判,但“宽容”若在有效的参与式民主制度(如议会民主制)下实施,那么其片面与不足便能得到弥补。而宗教不宽容(原教旨主义便是其表现)在哈贝马斯看来完全是一种现代现象,他将现代性理解为信仰态度的改变,而非具体信仰内容的变化。因此,原教旨主义不是要简单回到前现代,而是对理解和实践宗教的现代方式的暴力回应。此外,原教旨主义与恐怖主义之间以暴力为中介,哈贝马斯将这一过程理解为一种沟通的病状:从歪曲的交流,到相互不信任,到最终的沟通崩溃和暴力滋长。对这种系统性沟通崩溃的补救措施要求重建人们之间的基本信任联系,这需要改变压迫与恐惧蔓延的生存境况。

在哈贝马斯看来,恐怖主义是现代性造成的创伤的后果,而德里达则认为恐怖主义是现代经验中固有的创伤元素所表现出的症状。两位学者的讨论无疑都是对启蒙遗产的深切反思:从自我审视开始,不懈地探索建设性的批判视角。

乔万娜·博拉朵莉是瓦萨学院(VassarCollege)哲学和媒体研究教授。本书中文版由华夏出版社于年出版。

3.

PrecariousLife:ThePowersofMourningandViolence.JudithButler.本书收录朱迪斯·巴特勒的五篇文章,它们写于9·11事件后,回应了美国国内不断加剧的反智倾向和压制手段与美国对外的侵略行为。巴特勒注意到,恐怖袭击后,美国一方面对内强化民族主义话语、拓展监控手段、镇压*治异见、中止宪法权利、发展审查制度,另一方面对外发动侵略,拒绝反思自身,陷入暴力循环。她指出,长期作为特权/例外国家的美国在遭遇袭击和暴力时,不应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主权,而应借此机会从根本上重新构想社会关系和全球共同体。巴特勒从精神分析角度探讨了失去(loss)与暴力的关联,并指出,个体注定易受伤害的脆弱性、个体生命依赖他人/陌生人的必然性,均指向将人类相互依存状态作为全球*治共同体的公认基础的理念与实践。唯有如此恐惧与伤痛才能得到充分疗愈,悲伤与哀悼才不至于点燃好战的呼号、进而限于暴力的循环。本书收录的文章不局限于9月11日发生的事件,巴特勒还探讨了主权权力与治理术、无限羁押权与“无效生命”、批判以色列与“反犹”污名等相关问题。本书作者朱迪斯·巴特勒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较文学教授。本书中文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于年出版。

4.

OnSuicideBombing.TalalAsad.自杀式恐怖袭击为何尤其令人恐惧?是否存在“以宗教为动机的恐怖行动”?如果有,它与其他形式的集体暴力有何关联?自杀式炸弹袭击是否受某种“伊斯兰死亡文化”驱动?宗教人类学家塔拉尔·阿萨德试图通过《论自杀式炸弹袭击》回答上述问题。阿萨德从根本上质疑了西方关于死亡和杀戮的假设。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相比恐怖活动,现代民族国家能在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上毁灭生命、毁坏生活,但他们的合法暴力并未受到多少谴责。因此,大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911书介丨恐怖与艺术,酷儿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