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赵恩霆整理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截至北京时间16日7时24分,全球新冠确诊病例超过万。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10月以来,全球日增病例数多次刷新疫情暴发以来的最高纪录,欧美多国宣布进入第二波疫情。近日,美国报告首例二次感染病例,荷兰报告首例二次感染死亡病例,显示新冠患者康复后仍有可能再次感染,而且症状可能更严重。这些变化再次将“群体免疫”争论放大的同时,也给全球疫苗研发提出更多挑战。
10月15日,在英国伦敦,人们在车站内前行。(新华社)
早在9月下旬,欧美多国的日增病例数就呈现出迅速上升趋势。当时,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宣布,加拿大进入第二波疫情,可能比第一波更严重。同时,西班牙卫生部应急与预警协调中心主任西蒙也表示,该国正迎来第二波疫情暴发。
进入10月,欧洲多国日增病例数屡创新高,甚至超过此前疫情高峰期的最高纪录。从数据来看,疫情反弹最严重的欧洲国家有法国、英国、西班牙等,部分国家日增病例数屡屡破万,意大利和德国等日增病例数也开始超过例。
德国总理默克尔14日说,德国疫情目前呈现指数型增长。当天,德国联邦与16个州达成协议,对疫情热点地区加强防控,同时全力避免再度“封城”;意大利则将“国家紧急状态”延长至年1月31日。
英国首相约翰逊早前就表态,英国出现第二波疫情不可避免。12日,他再度表示,英国疫情已进入至关重要的阶段,住院患者数已超过3月下旬“封城”时的住院人数,死亡病例也在反弹。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自2日起再度“封城”,西班牙*府9日又宣布马德里进入15天紧急状态,重回隔离状态。
这是10月17日晚间在法国北部城市里尔拍摄的宵禁后的城市街道。(新华社)
法国总理卡斯泰12日直言,法国第二波疫情已成事实。法国*府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24小时新增例,这是法国日增病例数首次突破3万,再次刷新疫情暴发以来的纪录。此前一天,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17日起法兰西岛大区(大巴黎地区)和里昂等8个大城市实施宵禁。上述地区人口约万,接近法国人口三分之一。
法国的情况并非个案。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域主任克鲁格博士11日说,超过一半的欧洲国家报告过去两周病例增加超过10%,这些国家中有7个国家新报告的病例在同一时期增加了2倍以上。
德新社11日报道称,欧洲第二波疫情已经暴发,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疫情都再次恶化。世界卫生组织警告,欧洲日增病例数已突破10万,超过美国等疫情严重国家。
美国疫情也出现反弹,超过20个州的日增病例数上升,10月3日以来美国平均日增病例均超过4万。华盛顿大学卫生统计评估研究所发布的模型预测结果显示,照目前发展趋势,到年2月1日,美国累计死亡病例可能近40万。
一百年前“西班牙大流感”时的病患。
人们对于第二波疫情的担忧,源于百年前“西班牙大流感”疫情的走势。有研究认为,在百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疫情发展中,第一波始于年3月,美国堪萨斯州一个*营最早报告病例,随后传到欧洲,5月开始在西班牙暴发,夏季在一定程度上平息;第二波疫情在年8月暴发,10月至11月病亡率最高;年3月左右出现第三波疫情。根据科研机构复盘的病亡率曲线,第二波疫情的“杀伤力”最大。
近期疫情反弹加剧与复工复学、社交活动增多、北半球天气转冷导致呼吸道病*传播等因素有关。同时,疫情也出现一些新变化。英国《柳叶刀·传染病》杂志12日刊发了有关美国首例“二次感染”病例——一名25岁男性患者的研究报告,显示新冠患者康复后仍有可能再次感染且症状可能更严重。荷兰国家电视台13日报道,荷兰报告首例“二次感染”死亡病例——一名89岁女性患者。
《柳叶刀·传染病》杂志网站的一篇文章指出:“‘二次感染’病例告诉我们,不能依靠自然感染所获免疫实现‘群体免疫’。这一策略不仅对许多人而言是致命的,也是无效的。实现‘群体免疫’需要安全有效的疫苗和有力推行疫苗接种。”英国雷丁大学细胞微生物学副教授克拉克告诉英国《泰晤士报》,“可能存在更广范围的‘二次感染’意味着(消极)‘群体免疫’行不通”。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12日解释说,“群体免疫”是一种用于疫苗接种的概念,即人群中通过接种疫苗、对某种传染病产生免疫力的群体所占比例达到阈值,就可使其他没有免疫力的个体因此受到保护而不被传染。
例如,针对麻疹的“群体免疫”需要约95%的人口接种疫苗。由于接种疫苗的人群中麻疹不再传播,剩下5%的人口将得到保护。而针对脊髓灰质炎,则需要80%的人口接种疫苗。
谭德塞说:“‘群体免疫’是通过保护人们不受病*感染而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让他们暴露于病*中。”“在公共卫生史上,‘群体免疫’从未被用作应对疫情暴发的一种策略,更不用说应对大流行病了。这从科学和伦理上来讲都有问题。”
然而,近日一份由哈佛大学教授马丁·库尔多夫、牛津大学教授苏尼特拉·古普塔和斯坦福大学教授杰伊·巴塔查亚等三位科学家起草的《大巴灵顿宣言》试图为“群体免疫”正名,在美国引发争议。宣言作者认为,允许病*在年轻人中自然传播将加快“群体免疫”的到来,从而令这场大流行早日结束。
一名白宫高级官员12日在白宫电话会议上还提到这个宣言,称其支持了特朗普*府数月来采取的*策。而且,白宫新冠病*特别工作组顾问阿特拉斯也是类似“群体免疫”策略的倡导者。
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福奇
对那份宣言,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科林斯表示:“这是流行病学的一个边缘看法,不是主流科学。它很危险。”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福奇怒斥:“任何了解流行病学的人都会告诉你,这简直是一派胡言,非常危险!”
福奇说,实现所谓“群体免疫”的想法荒谬且危险,如果放任病*肆虐,将导致更多不必要的死亡。全球健康智库ACCESS健康国际主席、传染病专家哈兹尔廷14日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采访时表示,他认为“群体免疫”就是“屠杀”的另一种说法。
目前,全球新冠疫苗研发技术路线分三类,经典路线的灭活疫苗和减*活疫苗、基因重组路线的蛋白亚单位疫苗和病*样颗粒疫苗,以及新技术路线的病*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分为DNA疫苗和mRNA疫苗)。
截至8月20日,已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候选新冠疫苗达30种;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已有6种,其中3种来自中国,1种来自美国,1种来自英国,还有1种由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和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等机构合作研发;此外,还有种候选疫苗处于临床前评估阶段。
9月11日,在意大利阿纳尼的一处生物医药制造基地,工作人员进行大规模灌装疫苗测试。该生物医药制造基地未来将大规模生产和包装英国阿斯利康制药公司的“AZD”疫苗。(新华社)
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志9月25日表示,中国短时间内布局了5条技术路线,11种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有2条技术路线的4种疫苗率先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全球首个注册新冠疫苗的国家是俄罗斯。俄总统普京8月11日宣布该国注册第一种疫苗“卫星-V”。本月14日,俄罗斯注册了第二种疫苗“EpiVacCorona”。预计,12月中旬发布第三种疫苗的试验结果。
近期,欧美疫苗研发则遭遇一些波折。9月8日,英国阿斯利康制药公司因一名受试者出现“疑似严重不良反应”,暂停在全球多国开展的“AZD”疫苗临床试验。当月12日数据审查完成,疫苗安全性获独立委员会和英国药品与保健品管理局认可。
随后,临床试验陆续在英国、巴西、南非、印度等地重启,但在美国依然暂停。阿斯利康公司的这款疫苗由英国牛津大学詹纳研究所和牛津疫苗小组合作研制,并授权给阿斯利康公司进行进一步开发、生产和供应。
8月6日,在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加马列亚”流行病与微生物学国家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展示新冠疫苗。(新华社)
本月12日,美国强生公司因一名受试者出现“无法解释的疾病”,决定暂停由旗下杨森制药公司研发的疫苗的临床试验。这种疫苗9月底刚启动Ⅲ期临床试验。目前,一个独立委员会以及强生公司正在调查和评估这名受试者的病情。
紧接着,美国制药企业礼来公司13日出于“安全考虑”,暂停一项LY-CoV抗体疗法三期临床试验。LY-CoV抗体由礼来公司与总部位于加拿大的生物技术企业AbCellera共同研发,是一种针对新冠病*刺突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从美国一名早期康复患者的血液样本中分离而来。它能阻止病*附着和进入人体细胞,有望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冠感染。
英国《金融时报》近日报道,为加速疫苗研发,英国*府将资助在该国开展全球首个新冠疫苗“人体挑战试验”,志愿者将在接种候选疫苗后被人为地感染新冠病*以检验疫苗效果。据报道,已有约人通过总部位于美国的“人体挑战试验”倡导组织“早一天”报名参加试验。
疫苗研发是一项耗时久、高风险、高投入的工作。世界卫生组织首席科学家斯瓦米纳坦强调,疫苗研发要遵循相关规则,对药品和疫苗而言,必须测试它们的安全性,“这一点最为重要”。
(资料来源:新华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