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污妖王”
若问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若问人体什么器官最“污”,相信多数人会回答肠道。
作为人体最大的排*器官,80%以上的*素经肠道排出体外。~种细菌常年寄居在肠道,无怪肠道被人认为是人体的“污妖王”。
然而肠道里却有这么一块净土,它不仅相对无菌。整个肠道的消化吸收也全靠它出功出力,若少了它人体根本无法从食物中汲取营养!
它24小时工作不停歇,分泌多种消化道激素,它对胃肠运动和分泌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它就是小肠
你以为它是青铜
结果它是王者
肠道大咖,C位出道
作为人体“下三路”之一,肠子所在的位置注定它不会像其他器官那么讨喜。
俩情侣你侬我侬,情至深至喊上一句“心肝”只会更加甜蜜。但如果你含情脉脉对女朋友说“你是我的肠子!”,那估计她要和你抄家伙。
肠子招谁惹谁了?
别人都管对象叫“心肝宝贝”,你喊我“肠子”是几个意思?
只要我还有口吃的,那就饿不死你!
虽然肠子看起来挺重口味的不过吃起来真不错,可实际上肠子对人体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99%的营养需要肠道吸收,80%的*素靠肠道排出,70%的免疫力来自肠道。大量神经系统分散在小肠、结肠组织上,被科学家将肠道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
别看肠镜都是在检查大肠,但真正能在肠道C位出道的却是小肠:整个肠道大约8~9米,其中4~6米都在小肠。
解剖学上,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都属于小肠,光看这些缠缠绕绕,你就可以想象小肠结构有多复杂了。
鉴于小肠曲折多变的形态,小肠成了检查鲜有涉足的区域:胃镜往下至多检查到十二指肠,肠镜往上至多检查到盲肠,中间这段“花花肠子”胃肠镜爱莫能助。
有些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但经胃肠镜检查一切正常,可能问题就出在小肠上。
虽然小肠曲径通幽,但也不是没法检查。医院消化科,就有胶囊内镜和双气囊推进小肠镜两种方式可供检查。
胶囊内镜
在肠道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双气囊小肠镜
肠道那么长,我想进去看看
先说说胶囊内镜。
所谓胶囊内镜,实际是把摄像机缩小植入医用胶囊,胶囊内镜进入人体后以固定频率进行拍摄,并将画面回传给医生。
通常胶囊内镜进入人体后24小时可排出体外。对于患者来说全程无痛,不影响日常生活。
但是胶囊内镜也有缺点,它进入肠道后全靠肠蠕动推进,由于肠道不同部位蠕动的速度不一样,因此胶囊内镜无法对病灶进行精确定位。
其次胶囊内镜并不是全程拍摄,如果病灶正巧处于两次拍摄的间隙,那么胶囊内镜无法捕捉到病灶画面。
最后就是电器设备的通病,胶囊内镜由电池提供电源,如果在体内时间过长(肠蠕动不足或肠道狭窄),在电量耗尽前未能走完整个肠道,那么胶囊内镜的检查就不完整。
简单来说,胶囊内镜就像是旅拍,旅行的同时随便拍照,拍完就回去了。
那双气囊小肠镜又是怎么回事呢?
肠镜之所以难以进入小肠,是因为小肠曲度大,检查镜头无法深入肠道。如果镜头能够在小肠稳定推进,小肠是不是就能检查到了呢?
为了能扎根在肠道,医学上发明了单气囊小肠镜。通过充气套管上的气囊,使套管固定在肠壁,然后推进套管中的内镜,从而获得更远处的视野。
但是单气囊小肠镜只在外侧套管上有气囊,当套管气囊放气时内镜可能向后滑脱。基于这种情况,医学上又进一步在内镜上增加气囊,制作成双气囊小肠镜。
利用两个气囊交替充气以固定小肠壁,同时外套管和小肠镜交替插入,辅以气囊重复收拉,双气囊小肠镜能在内镜直视下检查小肠。
经口、经肛均可使用双气囊小肠镜,当一侧进镜没有发现阳性病变或发现的病变不能解释临床状况时,可在进镜的最深处进行标记,再由另一侧进镜至肠道标记点,以此检查整个肠道。
如果患者是个罕见的“直肠子”,内镜推进过程中阻碍少,消化科医生甚至可在一侧用双气囊小肠镜“贯穿”肠道。
消化科吴高珏主任双气囊小肠镜经口“贯穿”肠道
双气囊小肠镜为消化道医生检查小肠提供了极大便利,最重要的是肠身附有的管道可插入器械进行治疗,对可疑病灶可进行活检,并能完成电凝、息肉摘除、气囊扩张、异物取出等治疗。减少对患者的二次侵入,降低患者的损伤。
虽然双气囊小肠镜意义重大,但不可否认它是一种侵入式检查,存在一定的禁忌症,需要由消化科医生具体评估。
小肠“盲区”一清二楚
凭借胶囊内镜及双气囊小肠镜,消化科医生终于能够踏入小肠的“盲区”,清晰观察小肠内部具体情况,为精准治疗提供基础。
小肠镜见回肠纵行溃疡
克罗恩病
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