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性克隆病治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肠息肉胆息肉咋办呢
TUhjnbcbe - 2021/12/20 21:04:00

胆囊息肉肠息肉辅助方法??

胆囊息肉是形态学的名称,泛指胆囊腔内凸起或隆起的病变。可以是球形或者半球形,有的多为良性。病理上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一般情况下,胆囊息肉术前难以确诊,明确性质,通常被称为胆囊息肉样变,或者胆囊隆起性病变。胆固醇性息肉是胆囊黏膜面的胆固醇结晶沉积。炎性息肉是胆囊黏膜的增生,直径小于1cm,同时可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炎。胆囊腺肌增生症是胆囊壁的良性增生病变,可为局限性的肿瘤。绝大多数胆囊息肉没有任何症状,多是通过彩超检查发现

肠息肉时指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与饮食因素、不良生活习惯、遗传因素、肠道炎性刺激密切相关。

主要病因年龄、饮食因素与生活习惯

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

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者发生率较高,而吃蔬菜及维生素C多者较低。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大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发病率就会显著降低。高脂肪膳食能增加肠道中的胆酸,胆酸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食物中含纤维多息肉的发生就少,反之就多。

吸烟也与腺瘤性息肉的密切关系,吸烟史在20年以内者多发生小的腺瘤,而吸烟史在20年以上者多伴发大的腺瘤。

胆汁代谢紊乱

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试验显示胆汁酸以及胆汁酸的代谢产物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均有诱发结直肠黏膜产生腺瘤性息肉或癌变的作用。

遗传因素

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27%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另外,曾经患过其他部位癌肿,如消化道癌、乳腺癌、子宫癌,以及膀胱癌的患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

肠道炎性刺激

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因为肠道长期炎症,溃疡面的中央还存有水肿充血的黏膜区,周围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渐收缩,使残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状;或溃疡表面肉芽组织增生凸起,而后邻近黏膜生长,将其覆盖形成息肉。另外,大便中粗渣、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形成肠息肉。长期便秘患者,经常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肠壁也会发生息肉。

基因异常

家族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第5对染色体长臂内一种被称为APC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和缺如有关,正常情况下,该等位基因需要同时发挥作用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当该基因出现缺如或发生突变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消失,从而发生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和癌变。

肠道微生态失衡

目前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是导致结肠息肉发生的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肠道微生态保持平衡状态。如果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加,则可能导致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继而发生结肠息肉。

缺乏运动

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腺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其他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

1、乌梅(去核)、僵蚕各g研末用蜂蜜制丸,每丸9g一日两次,每次一丸,温水送服,连服三个月。

2、石上柏30-50g,猪精肉30-50g煮熟,吃肉喝汤,一天两次。没有饭前饭后要求。试用于肠道息肉或食道息肉

饮食注意事项
  1、宜多食各种新鲜水果、蔬菜,进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带、藕、鱼肉、兔肉、鸡肉、鲜豆类等。
  2、宜多食干豆类及其制品。
  3、宜选用植物油,不用动物油。
  4、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
  5、宜用煮、蒸、烩、炒、拌、氽、炖的烹调方法,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调方法。
  6、山楂10克,杭菊花10克,决明子15克,煎汤代茶饮或饮用绿茶。
  7、平时喝水时,捏少许山楂、沙棘

祝您一生祥和一世健康

分享是一种动力,转载是一种美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肠息肉胆息肉咋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