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
是积压情绪的释放
壹
燕子说儿子前天晚上突然又拉又吐的,隔一段时间就会这样,每次都在半夜里,去医院大夫也只是让多休息,经常是不吃药自己也会好。
每次儿子一生病,燕子也跟着出状况,各种担惊受怕,不停地去厕所。
燕子对儿子很严厉,学习抓得非常紧,她坦承儿子身上背负着她几乎所有的人生希望。上次期中考试没考好,成绩下降了十几名,燕子几近崩溃,觉得天都塌了。
她也知道儿子非常懂事乖巧,从不主动惹她生气,但是不太爱说话,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她又觉得儿子怎么这么窝囊,一点儿也不像自己。
对儿子,她有愧疚感,但阻止不了每当看到儿子作业写得慢或出错,她来自心底的歇斯底里的愤怒。她无法控制自己不对儿子发火,尽管每次发完火都会懊悔。
听着燕子的讲述,眼前浮现出那个小男孩怯生生的眼神,一如当年的自己。
小时候我也会经常在半夜里犯急性肠胃炎,又拉又吐,休息一天就会好,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好多年,直到二十岁时不知什么原因再也没犯过。
每当看到我生病,母亲就惊慌不已,不停地去厕所,仿佛生病的是她不是我。她会找别人来看护我,自己在旁边则慌慌张张地不知所措。
渐渐长大后,我会让自己看起来一切都好,尽量不在母亲面前流露出任何让她不安的情绪,除了经常在半夜里出现急性肠胃炎的症状。
贰
在咨询中,很多来访会谈到在小时某一段时期都曾有过这种急性肠胃炎的症状。仔细追溯,在那一时期,都曾经背负着因父母(往往是母亲)的强势高压带来的情绪以及直接来自父母内心的情绪传递,只是因为太弱小无法识别也不敢向父母表达,慢慢也就意识不到自己内在的感受了。
积压的情绪会躲进身体里,当到达一个临界点时,便会以躯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排泄”来释放积压在身体里的恐惧、愤怒、不安、担忧和纠结,从而替代了情绪的表达。
在这样的家庭中往往父亲和母亲或其中一方也常常以躯体的不舒适替代情绪表达,孩子也会习得父亲或母亲的这种习惯。
其实,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一紧张就要去厕所,或者“头疼”“胸闷”或者身体哪个部位不舒服等替代情绪的表达,医院检查往往就是神经性的,而非病理性的。
在咨询中,如果来访以这种方式表达情绪,我会让来访试着翻译这种躯体症状背后所代表的情绪,以促进来访对情绪的觉察能力。
只有当我们可以觉察并表达出自己内在的情绪,才会让身体不再去承受情绪带来的疼痛和不舒适,让身与心都健康起来。
(本文中的人物和故事已做过处理)
D
N
E
推荐阅读(点击蓝字)自黑的价值与风险
在伤痛中,才感受到自己的真实存在
设置“离婚冷静期”是老妈子的自恋!点击“阅读原文”,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