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文学史上的“奇书”,《红楼梦》可以算是当之无愧的榜首。
曹著《红楼梦》全篇八十回,乍看写的是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却写尽了世间百态,家族兴衰;塑造人物近五百个,各个丰富饱满、命途各异;蕴含上千典故、近三千条批语和千处伏笔。自成书以来,多少代人都给予它极高的评价。从清代以来,有关《红楼梦》的大量戏曲、电视剧、电影竞相面世。其中,近代87版《红楼梦》仍被奉为影视剧经典。而宝黛的爱情悲剧更是让人如痴如狂,引得后人续作无数。一代才女张爱玲亦在《红楼梦魇》中提到她的一生“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红楼梦》的续作多如牛毛,但与原著相比,终究还是狗尾续貂。《红楼梦》蕴藏了太多值得深挖与仍待解开的谜团,它行文里带着的“欲语还休”的这股劲儿,引得多位顶级国学大师为其注解。王国维曾以西方比较文学的角度对《红楼梦》展开分析,洋洋洒洒一万余字,奠定了《红楼梦》研究的里程碑;蔡元培也曾以索隐法写出了《石头记索隐》;而向来奉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胡适用经学研究常用的考据法,写出《红楼梦考证》,至今为止我们所熟知的“《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是康熙朝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续书”等常识,都是胡适考证所得。胡适可以说开辟了“新红学”的先河,此后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前赴后继,终将“红学”做成了一门显学。如果说胡适算是“新红学”的开山鼻祖,那集大成者一定非周汝昌莫属。在其代表作《红楼梦新证》中,他将以事实考证《红楼梦》的研究范式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这本著作中,周汝昌考证了曹雪芹家室的大概谱系,指出了研究《石头记》版本的重要性,三篇探佚专文对探讨曹雪芹原著散逸内容如指路明灯,能发人所未见,同时紧贴原著原笔,其逻辑之严密令人无法挑剔。以至于“红学”发展至今,大体上仍未跳出《红楼梦研究》和《红楼梦新证》的范畴,自然周汝昌成为了公认的“红学第一人”。将周汝昌先生奉为“红学第一人”也绝非妄言。87版《红楼梦》编剧周岭曾在《噫,微斯人,吾与谁归!——纪念“单干”的周汝昌先生》一文中写到:“我曾经对媒体说过,周先生是红学界空前绝后的一代宗师……周先生之前,红学研究多属零碎的、浅层次的索隐。胡适虽然将治经学的方法引入红学领域,也开了考证方面的先河,但毕竟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多,也没有系统的专著刊行。因此,周先生的成就是空前的。红学自周先生的《新证》出版,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研究时代才告开始。”周汝昌“红学”研究师承胡适,并将胡适的考据作风推向极致,由他考证而作的《红楼梦新证》基本奠定了日后“红学”的研究背景与范畴。胡适曾专门评价其“红学”功力:“周汝昌是我的‘红学’方面的一个最后起、最有成就的徒弟。汝昌的书,有许多可批评的地方,但他的功力真可佩服,可以算是我的一个好徒弟。”他的红学思想也影响到日后发展出的一批红学家,刘心武便是其中之一。而若只有考据史料的能耐,那周汝昌可能最多得一个踏实细致之名,并不足以让胡适如此赏识,更不足以之为“大师”,周汝昌的过人之处还在于其极高的古典文学素养。有人言,只要是《红楼梦》出现的地方,如果不是原著的判词,那题诗十有八九是周汝昌所做。曾经,他用曹雪芹的两句残诗补作一首诗,几乎所有专家都误认为原作,还引发了一番大辩论。由此可见其古文功力之强。除此之外,他还尝试在考证之上以“红楼笔法”续写红楼篇章,以追索曹雪芹原著之真。该续写篇章以《红楼梦的真故事》一名出版,全书11部70余节,情节更为合理,语言更为贴合。该著作也成为他考据和文学功力的双重体现。有言曹雪芹当年蜗居西山脚下喝粥度日,足足花了10年功夫成就了《红楼梦》这一千古奇书。而周汝昌更是花费了60年时光一心研红。以周老先生自己的话讲:“痴方能执着,方能锲而不舍,方能无退,即不悔。”他痴迷于“红楼”的字字珠玑,想要将《红楼梦》中曹雪芹的心血一一拆解。周汝昌一生著述颇丰,除了之前提到的《红楼梦新证》《红楼梦的真故事》,还有《曹雪芹新传》《石头记会真》《红楼小讲》《红楼夺目红》等数十部“红学”著作。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周老先生对“红楼”孜孜不倦的执着与探索。生前,90多岁高龄的周汝昌还坚持伏案写作。由于视力严重下降,他写东西的时候几乎要把脸面贴到纸上去,写出来的汉字常常核桃一般大小,有时甚至写串了行,字与字交叠在一起,但他仍然笔耕不辍。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甚至连读书看报、日常交流都要花费更多的力气。然而就是凭借着对红楼的无限痴迷与满腔执着,他依然将全部的精力放在推进“红楼”的研究之上。眼睛看不清了,就让女儿兼助手的周伦玲将资料念给他听;手上写不动了,就让女儿帮他记录下来并加以整理。所以,在周老先生后期出版的著作中,作者栏往往有两个名字并行:“周汝昌著周伦玲整理”。两代人的心血倾注,终将周老先生“红学”思想的吉光片羽留住。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再复曾尝试将“红学”流派概括为三种形态:《红楼梦》论、《红楼梦》辨、《红楼梦》悟。“论”主要侧重于逻辑分析,一般具备学术论文规定的论点、论据、论证,其开创者即王国维;“辨”即辨析、注疏、考证、版本清理,具有极强的实证主义色彩,胡适开辟的“新红学”一脉是其典型代表;“悟”则凭的是一种艺术直觉,它不是头脑的阅读,而是心灵的撞击,灵*的体悟。按照刘再复的划分标准,周汝昌的红学研究无疑属于“辨”的范畴,通过考据大量史料,将曹雪芹及其家族与《红楼梦》的关系理得清清楚楚。而这种严丝合缝的考据方式也为一些意见相左的人所诟病,认为以“实证主义”的做派来考察文学作品,会使研究陷入材料崇拜,进而误入歧途。但若因此说周老先生“实证”有余,而“体悟”不足却是有失偏颇的。在耄耋之年,他曾重读一生为之痴狂的“红楼”。在女儿周伦玲的协助下,整理出一些以感悟为主的新收获。其中就有他谈到的关于“考”与“悟”的关系,也算是对质疑之声的些许回应:红学的研究不单靠什么资料,即所谓“证据”,读芹书者而有所会心的都识此理;所谓“考证”,其实也是边考边悟,边悟边考;悟中有考,考中有悟。假若有人想要打出“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的牌子来,那就连自然科学也不懂得是怎么发生的了。牛顿明白地心吸力是“上帝”给他留下“史料”“档案”为“据”的事情吗?同样,富兰克林发现电之存在也只是从放风筝上得力于一个“悟”字,这都是小学生的常识嘛!别拿什么可贻笑大方的陈言来吓唬三岁孩儿,多学点真知灼见。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大科学家们都是先有感悟,以朴素的“猜想”作为开步,进而取得伟大的成就,不是可以令人作一番深长思吗?从这段回应来看,周老先生在“红学”研究中当是一直谨遵老师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态度,并且是身体力行了。-好书推荐-
《红楼别样红》
周汝昌著周伦玲整理
内容简介:《红楼别样红》是“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在即将90岁高龄时,重读《红楼梦》的新领受、新思量,而且是以感悟为主的新收获,是一本红学随笔集。周汝昌先生认为:红学的研究不单靠什么资料,即所谓“证据”,读芹书者而有所会心的都识此理;所谓“考证”,其实也是边考边悟,边悟边考;悟中有考,考中有悟。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大科学家们都是先有感悟,以朴素的“猜想”作为开步,进而取得伟大成就,不是可以令人作一番深长思吗?《红楼梦》之红,即她的真美,就正是“别样”的红,简单无法形容,没有一个切当的字眼可以用得上。那么,我们自然就会不断地追寻这个“别样红”的各种原由、因素,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奥妙,竟使得这部“小说”(其“说”不“小”呀!)如此地夺人眼目,更令人叹为一万部书也比不上她这个“别样”!我们期待众多专家学者来“解读”《红楼梦》的红!他们也在读▋我们为什么要读中文系?▋汪曾祺丨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海子直击心灵的15句诗,突然间读懂了他的孤独▋《*原》丨温柔与粗糙,写不尽的*原▋《围城》丨人人都爱唐晓芙,我独偏爱孙柔嘉▋迟子建:愿能人生九十,望窗外自然老去▋那些只有张爱玲才能想得出的天才比喻……▋苏童说这是他笔下最动人的爱情故事▋莫言微博回忆《透明的红萝卜》发表经过▋张洁:我们这个时代肝肠寸断的表情▋迟子建:愿能人生九十,望窗外自然老去▋王安忆《长恨歌》:人面桃花相映红,繁花落地寂无声▋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个人能为爱等待多久?▋你知道《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场白,影响了多少中国作家吗?▋毕飞宇解读汪曾祺《受戒》(金句频出,干货满满)▋32位中国现当代作家谈读书,句句让人醍醐灌顶!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