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性克隆病治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专栏慢性肠炎诊治经验
TUhjnbcbe - 2021/8/19 21:29:00

河北省名中医张璐主任

慢性肠炎诊治经验

慢性肠炎是一种以肠道黏膜及黏膜下层炎性浸润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肛肠科常见疾病,其起病缓慢,可呈持续不缓解或活动与静止相交替的慢性反应。

临床上以下腹部隐痛、大便带粘液、持续性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为主要表现,严重者炎症加重,肠黏膜出现溃疡面,伴见便血、脓血性粘液等症状。

西医治疗手段相对单一,主要以抗炎及支持治疗为主,但存在效果较差,副反应多,且容易反复等缺点。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结合三焦辨证诊治湿热蕴结型肠炎具有显著效果。

三焦理论起源于《内经》,如《灵枢·营卫生会》中云:“上焦出于胃上口…贯隔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但在其辨治温病时仍然要联系脏腑辨证,并提出了“温热须究三焦”的见解。吴鞠通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三焦为纲,结合卫气营血,于此形成了三焦辨证理论。

温病学家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提出“肠胃燥结,下既不通,中气郁滞,上焦之气不能下降,因而充积,即膜原或有未尽之邪,亦无前进之路。于是表里、上中下三焦皆阻,故为痞满燥实之证”,此为三焦辨证在消化疾病中的典型应用。

中医据临床症状将其归入“泄泻”“肠澼”“久痢”等范畴。如《素问·太阴阳明篇》云:“食饮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飨泄,久为肠澼”。对于其病因,历代医家多有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湿胜则濡泻”,强调湿邪病因。

《明医杂著·滞下门》云:“白者湿热伤气分,赤者湿热伤血分”,从湿热立论,并从颜色辨气分血分。《景岳全书·泄泻》云:“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令人洞泄不止也”,则强调肾阳虚衰致泻。《素问·风论》云:“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强调风邪致泻。

病案分析

陈某,男性,23岁。因“腹痛、腹泻”来我院门诊就诊。6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泻,伴有脓血便。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大便常规:粘液(+++),大便潜血(++),脓细胞(+),红细胞(++)。肠镜示:慢性直肠炎症。医院给予消炎药治疗(具体不详),服用1月后症状无明显缓解,遂来我院就诊。

中医诊断:泄泻,湿热蕴结证。

西医诊断:慢性直肠炎。

治法:清热利湿,分泻三焦。

处方:葛根芩连汤和*芩汤加减。1周后复诊,患者诉大便频率减少,每天3~4次,腹痛明显减轻,大便脓血及粘液减少。予原方14剂,1剂1.5天,嘱患者忌食辛辣、生冷、烟酒,继续灌肠。患者三诊时诉大便每天1~2次,大便质中,腹痛消失,大便已无脓血,粘液较少,纳眠可,小便色清,此次减*芩、*连药量,加用麦冬,生地*。14剂,1剂2天,停中药灌肠。

用药后复诊,患者诉诸症皆除,复查大便常规无明显异常,嘱患者继续控制辛辣生冷饮食,密切观察大便变化,半年后复查肠镜。

化滞汤

化滞汤为张锡纯名方。《医学衷中参西录》云:“治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初起者”。该方由生杭芍、当归、山楂、炒莱菔子、生姜、甘草组成。

在其基础上,据多湿热为患的病机,加上葛根、*芩、*连、*柏、诃子。夹黏液,加白头翁;夹积加焦山楂、建曲、鸡内金;若腹痛、里急后重感明显,加川木香、香附、延胡索;湿邪明显、舌苔厚腻者,加藿香、薏苡仁;便血者加地榆、槐花;便稀溏有泡加羌活;对于久泻伤阴,舌淡光滑无苔者,重用生山药、山萸肉、芦根;

后期脾肾虚衰明显,套用四神丸、参苓白术散以健脾、补肾。临床以腹胀腹泻、大便粘滞不爽、大便不易冲尽、进食油腻后易发,舌苔厚腻,脉滑等核心表现。

张氏对于化滞汤有精彩方解:“方中以芍药泻肝之热,甘草缓肝之急,莱菔子开气分之滞,当归、山楂化血分之滞,当归与生姜合用,调和寒热之相互凝滞,且当归之汁最滑,痢患滞下而以当归滑之,其滞下愈而痢自愈。”

衷中而不拒西

衷中而不拒西。

对于慢性肠炎患者,一般会安排患者完善大便常规、血常规、肠镜等检查;行大便常规检查排除阿米巴、血吸虫;大便培养排除结核杆菌感染;行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镜,了解黏膜有无充血、溃疡点或糜烂,排除肿瘤或息肉等。把这些信息用于辨证施治中,也作为治疗后疗效评价标准。

中医整体观念是优势,但在微观方面不如西医,一定将两者结合起来。此外,该病需注意饮食调摄及摄生,改掉嗜食辛辣肥甘的习惯,忌醪糟、酒、海椒、花椒等,养成规律作息、不熬夜的习惯。

推荐阅读

专栏

慢性肠炎患者的饮食调理

专栏

张璐教授基于《伤寒论》讲解胃肠疾病因何而来?有哪些症状?

专栏

肠癌手术后可服用哪些中药增强免疫力?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栏慢性肠炎诊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