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远:15首好方应用经验
01、少腹逐瘀治疗不孕河北玉田先贤王清任虽不长于文,却属有阅历的实践家,《医林改错》所记各种处方皆从经验中来,是岐*界公认奇人。其少腹逐瘀汤:当归10克,川芎7克,赤芍7克,生蒲*10克,炒五灵脂7克,肉桂3克,没药7克,延胡索3克,炒干姜1克,炒小茴香1克。水煎,分2次服。对妇女月经延期、量少、色暗下块、痛经、子宫内膜增生流血不止,都有作用。老朽临床以之治疗不孕症,凡盆腔炎、输卵管阻塞,精卵无法相遇者,连吃15~30剂,即可解决这难题。但在用量上,常增加半倍,即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效果堪称理想。02、通窍活血治*褐斑老朽验证,除肝硬化满脸黧黑外,青、壮年颜面局部晦暗,色素沉积、*褐斑,要以通窍活血汤加减调治,常开当归10克,川芎9克,丹参12克,桂枝9克,三棱9克,莪术9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9克,益母草9克,大*2克,生姜15克,老葱15克。水煎,分3次服,连续应用1个月,即逐渐消退。麝香昂贵,可摒弃之。但吃养阴或补益药则加重。03、*元御*芽汤应用经验山东昌邑先贤*元御“贵阳贱阴”学说引起后人不少争议,然其温养补正的论点则为医林所称赞。他受《伤寒论》理中丸启发,创制*芽汤:人参、茯苓、干姜、炙甘草,单刀直入,药少而精,属代表作。本方温中散寒、健睥益气,兼制水邪,对体虚无力、食欲低下、停饮心挣证,有良好疗效。老朽以之治疗胃炎、消化不良、大便不实、遇冷即泻者,都有明显的疗效剂量随病况而定。04、左金丸加入绿茶粉物美价廉疗效提高左金丸为姜汁炒*连、盐水泡吴茱萸六比一合成,偏重寒凉。主治肝火冲肖,土被木克,胸闷、嗳气、灼心、嘈杂、泛恶、吐酸、腹痛,常用于食管炎、胃炎、十二指肠炎。老朽经验,对肠炎热泻、结肠炎大便溏,下利脓血也有一定作用,在此基础上,加入占*连六分之一的绿茶粉末,调理肠道炎,疗效提高,物美价廉,可随证观察。05、八仙汤五味消*饮合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产科发蒙》之八仙汤,由茯苓、白木通、土茯苓、大*、陈皮、银花、当归、川芎组成,亦称八味带下方,适于急性盆腔炎、感染性宫颈糜烂,发热、腹痛、*赤脓性带下淋漓不止。老朽常以之与《医宗金鉴》五味消*饮(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紫背天葵)配合投用,收效良好。加入赤芍、牡丹皮、鱼腥草、红藤、川楝子、败酱草,增强清热、解*、凉血之力,则功效更佳。06、荀谷话*连解*汤友人荀谷以经营药业而转医,喜研究哲学、古文,精于辨证,探本寻源。曾说*连解*汤(*芩、*连、*柏、山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治疗火邪、热*充斥三焦,症见口干咽痛,身发红斑、牙龈糜烂、疮疡疔疖。对表里实热、赤痢、青春痘、毛囊炎、七窍出血,也有理想效果。老朽经验,火邪上冲、大便不行加大*,名栀子金花丸;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暴崩证,加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苟、川芎),名温清饮,止血作用首屈一指。07、古方化裁清上汤理上中焦火热老朽临床据白虎汤、清胃散、甘露饮、玉女煎、泻*散,拟一处方:石膏30克,生地*15克,*连9克,藿香12克,山栀子9克,枇杷叶9克,麦冬9克,知母9克,*芩9克,升麻3克,怀牛膝9克,称清上汤。理上中二焦:宣热、泻火、消炎,通调肺胃,治疗头面烘热、口臭、颐肿、牙痛、口腔溃疡、龈破出血等症。浊邪上冲、噫气者,加代赭石15克,大*3克,功效较好。依据吴门叶天士先贤经验,调理肺胃、降气化浊加大枇杷叶投量,每剂开至30~40克,其力更佳。08、活络效灵丹应用经验张寿甫前辈活络效灵丹:当归9克,丹参9克,乳香9克,没药9克,*酒30毫升与水同煎,分2次口服。治疗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形成之癥瘕积聚,腰、腹、背、膝、腿、臂疼痛,常投予痛经、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腰肌纤维炎、宫外孕、不宁腿综合征。老朽以之治疗臂部神经痛、小腿肌肉萎缩走路酸痛,都获得不同效果,药少价廉,宜推广应用。09、葱豉汤化裁方治感冒民间医治外感风寒,全身骨楚、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涕,投葱豉汤化裁方:鲜生姜30克,大葱白30克,白菜根50克,红糖30克(冲)。水煎,分2次服,盖棉被发汗,往往一剂便愈,对非细菌性、病*性感冒,的确有效,老朽曾亲试之,汗后即霍然而起。若加入苏叶9~15克,功力还好。10、薯蓣丸治疗亚健康神经衰弱《金匮要略》薯蓣丸,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组方较杂,实际以补为主,能滋阴、益气、养血、调和营卫,兼祛风、开郁、却邪,对人体有提高免疫力、抵抗力,预防外感风邪的作用,是一首良方。目前所定剂量为薯蓣(山药)克,甘草克,当归克,桂枝克,生地*克,神曲克,大豆*卷克,人参克,川芎50克,白芍50克,白术克,麦冬40克,杏仁40克,柴胡30克,桔梗30克,茯苓50克,阿胶克,干姜30克,白蔹15克,防风30克,大枣枚(去核),碾末,水泛成丸,每次10克,日3服,对亚健康,神经衰弱,久病气血未复,身体乏力、心悸、失眠、精神不振、四肢酸软、记忆状况日下,都有保健、治疗作用,比十全大补丸单纯蛮补有明显优势。11、肝硬化用化积丹山西太原商人魏兰谷兄介绍其家藏验方化积丹:鳖甲克,人参50克,郁金50克,三七参60克,炒山楂30克,白术30克,川芎20克,鸡内金20克,水泛为丸,每次5克,日4服,医肝硬化、脾大,胃与食管静脉曲张吐血,牙龈溢血。如有腹水,配合利尿剂,可获良效。12、降糖医病益寿丹《袖中方》为老朽所辑,载有医糖尿病一首小方,名益寿丹,由*芪克(煮水入药),苍术克,玄参克,山药克,玉竹克,桑叶克(煮水入药),*精克组成,水泛为丸,每次10克,日3服,可降血糖、尿糖。长时服用无不良反应,且效果甚佳。13、中州药吴茱萸、三元汤、五彩丸《伤寒论》研究家临床所用吴茱萸,主要温里祛寒,与生姜配伍,治头痛、吐涎沫。老朽经验认为,本药也属中州药,对胃炎、溃疡之上腹内灼心、疼痛、酸水上泛,与*连、小茴香同用,十分有效,称三元汤。加制乳香、制没药,提高镇痛作用,即五彩丸的组成。14、大*附子配伍经验大*与附子互配,《伤寒论》已开先河,如大*附子细辛汤。北京罗芷园前辈调理油气、附睾炎下坠疼痛,亦常用二者组方。老朽师门经验,若腹有冷积,按之硬痛,大便秘结或排出不爽,习于对证方中加以上两药,附子占三分之二,收效颇好;也常在小承气汤内加人附子9~15克,寒热、攻补兼施,取得最佳的成果。15、营养不良性水肿治以当归芍药散加味水肿病,可由心性、肝性、肾性、贫血多种因素引起,应归档调治。老朽所言者为生活困难,偏食或食物缺乏形成的营养不良性水肿。此病除补充蛋白外,要益气生血,忌大量利尿。常投当归芍药散:当归12克,川芎9克,白芍9克,白术30克,泽泻6克,茯苓9克,加*芪60克,阿胶30克(冲)。水煎,分3次服,连用15~30天,便能痊愈。也可加肉桂6克,蒸动气化,疗效更好。张志远经方医话十则
*土汤治崩漏《金匮要略》*土汤医大便下血,除溃疡性结肠炎,亦可调理痔疮、妇女月经淋漓、功能性子宫出血。附子温化壮阳,不宜多投;应以大量灶心土(伏龙肝)为君,补脾固涩—切勿轻视这味良品,能起特殊作用,老朽家传:对呕吐、溢血疾患,它属首选,和阿胶配伍,给予肠道、子宫出血十分适宜。方内*芩、生地*凉血亦居重点;白术少开,避免利水伤阴。吾于临床过程,常加仙鹤草15~30克,扶正止血、恢复体力,大有裨益。
年在山东中医学院诊一银行职员,月经周期紊乱,有时一月两潮,十余日不停,严重贫血,由其母陪同来诊治。就以本汤授之,含生地*20克、白术10克、*芩15克、炮附子10克、阿胶20克(烊化)、灶心土克、甘草6克,日饮一剂,分三次服。连吃七天,经血即止;将量减半,改为隔日一剂,先后共吃四十余帖,未再发生崩漏现象,恢复了正常月经周期。
五苓散疗水逆《伤寒论》五苓散治疗对象标明口渴,不属热邪伤阴津液亏乏,而是血液循环障碍,阻滞不行的蓄水证,习称“反光”现象,个别患者尚吐涎沫,严重时饮水则吐,亦名“水逆”。口渴乃“以水引水”,先贤谓之“河流内塞”“水渠隔断”。诊察要点为小便不利,无论外感、内伤,均可给予本散。以泽泻通结为主;桂枝蒸动膀胱气化,开腠第二;白术、猪苓、茯苓则居末座,这在《大论》中是一首比较费解的处方。老朽临床数十年所见甚少,缺乏应用体会,但蓄水病客观存在,非子虚乌有。
年吾在山东医学院,遇一外省驻鲁办事处干部,从感冒开始,汗后表解,口渴喜饮,呕恶,水入辄吐出三分之二,腹内胀满,烦躁,大便日下一次,尿液短少,色*灼热,吃药、打针未获功效,转来求治。经过反复研究,就将其改作汤剂与之,计桂枝15克、泽泻18克、猪苓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加了大*2克降逆止呕,水煎,分三次服。连啜两剂,诸症即消而愈。探本寻源,五苓散是经验转来。
小青龙汤治吐涎沫吐涎沫与水饮内停有关,往往兼有寒邪。仲景先师给予五苓散、吴茱萸汤、小青龙汤,根据病机区别论治。小青龙汤应用以外感风寒为主,在吐涎沫过程中,常伴有哮喘或咳嗽,单独发生这一现象颇为少见,小青龙汤之功力比较有效。老朽临床观察,由于发汗解表,水液宣散,饮邪减少,从而获得痊愈。
年冬季,医院,遇一老翁,素有支气管炎史,感冒后无汗,频频咳嗽,吐大量涎沫,成水状,并不黏稠。患者供职药业多年,要求用经方调理,即开了小青龙汤,含半夏10克、麻*10克、桂枝10克、白芍6克、干姜10克、细辛10克、五味子10克、甘草6克,增入茯苓30克通利尿道,日饮一剂,分三次服。连吃三天,咳嗽、吐涎沫随着汗出表解,证情大减;善后压缩药量,又啜六帖转安。小青龙汤治疗吐涎沫信而有征,可以加味行水投用。
附子、*连制泻《伤寒论》《金匮要略》无严格攻补界限,不属规律而是特色,与后世寒以治热、收则止散、泻去?实分别组方不同。除大*、附子共用,附子还与麻*、瞿麦、竹叶、败酱草、防风、天花粉、白芍、知母、*连、蜀椒携手合作,有广泛施治面。学习二书,往往各取所需,把其独具的综合临床丢掉,导致拾蛤遗珠。老朽写的《伤寒论评议》,曾进行分析,寒热、敛散、攻补,冶于一炉,比单纯同色含有妙意,堪称高级疗法,和时方派的反奕?对阵大异其趣。
?按:奕:下围棋,通“弈”。《康熙字典·大部》:“又围碁曰奕。奕者,落奕之义。《孟子》: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张老原文作“奕”。全书同。
年吾于山东医学院诊一妇女,患急性肠炎,阵发性腹痛泻下,吃刘草窗痛泻要方、消炎利尿之品,均无改善。吾仿照北派伤寒家开了两味,以炮附子20克温里祛寒、*连20克固肠兼消肛门灼热,水煎,六小时一次、分三回服。连啜四剂,就痛止泻停。方小“药杂”,切合实践,值得探讨,发挥作用。
虫类活血应当重视研究古方,要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条件限制。《伤寒论》《金匮要略》收入植物药虽占主体,并不全面,活血者大都运用虫类,如水蛭、蛰虫、蛴螬、虻虫、鼠妇,尚以獭肝治*疰(传尸痨)、羊肉补虚止痛,既属特色,亦是植物药功力不足所致。就目前来讲,蛴螬、虻虫、鼠妇、獭肝、羊肉已很少组方;蜣螂雅名大将、推车客,通利大小二便,清贤王孟英取其开结,表示欣赏,而今几近绝迹;疗疝气下坠的蜘蛛,已沉没长埋。老朽传承医圣学说,认为虫类活血确有功力,通络止痛也含曙光,应重视请它再来医坛。
年吾在微山湖诊一渔民,患多发性肌瘤,月经淋漓不断,因拒绝手术,没有切除子宫,希望中药调理。老朽曾给予桂枝茯苓丸,吃了三个月无明显好转,乃于方内加入蛰虫、鼠妇、蛴螬、蜣螂虫,居全量九分之一,嘱咐继续服之,每回10克,日食三次。先后十周,B超检查,瘤体缩小三分之二。化瘀破积的作用,虫类疗效可观。
师古法要用活法应用《伤寒论》以辨证施治为前提,精选方药为契机,不断总结为依据,才能传承发扬。探讨理论忽视临床,等于身坐楼阁纸上谈兵,历代注释者,有的口若悬河缺乏实践,被称“玩古家”。老朽七十年来对圣书重点掌握,不信空谈,取理中丸又名“人参汤”为例,如脾虚胃寒、大便不实,去*参加吴茱萸;中气不足、疲乏无力,改*参为东北人参,能焕发精神;常以干姜、白术挂帅,他药围绕旋转,随着病情需要,打破陈规界限,提高功效。
年吾在山东中医学院遇一职工,颜面晦暗,腹内雷鸣即泻,日行数次,已有九个月,按慢性肠炎处理得力甚微。从脉象沉弱,舌苔白腻诊断,属于寒证,乃以本汤为主,组成新方,计东北人参10克、干姜15克、白术15克、炮附子10克、吴茱萸10克、甘草10克,水煎分三回服;反馈更衣次数减少,但仍稀薄,遂添入猪苓10克;又饮十剂,竟彻底治愈,且未复发。步趋传统经验,最怕“手无活法”。
阴阳双亡可以合治传统学说谓汗多亡阳、下后亡阴,是一般规律,实际大汗、暴下皆会亡阳。汗下太过丧失营养、体液匮乏,阳无所附,功能衰竭,就易出现亡阳症状,额头流汗如珠、手足发凉、心慌气短、二目无神、下利清谷、疲惫不堪,应迅速温补救脱,《伤寒论》四逆汤、白通汤加东北人参,均可派上用场。为了顾及阴亏,仿照盐山张锡纯先生经验,尚应增大量山茱萸,阴阳双医,亦属妙法。有人怀疑添入阴性药物影响回阳,事实告诉有利相互调节充阴返阳,不起掣肘负面作用,切勿因小失大,似关羽弃荆州而战襄阳。
年吾在徂徕山巡回诊疗,遇一干部,感冒发汗表邪已解,转为口干、精神恍惚、四肢寒冷、大便二日未行、全身震颤。当时考虑阴阳两虚,须救阴回阳,即开了生附子30克(先煎一小时)、干姜15克、甘草10克、葱白三段、山茱萸30克,属白通汤加味,水煎分三回服,六小时一次。与两位同道静坐观察,连啜二剂,喜欢说话,精神转佳;吃了三碗抄手,开始下床更衣;善后又饮一帖,停药而安。阴阳合治,没有发生不良弊端。
谈附子强心药多有壮阳作用,性偏温热,如人参、附子;寒凉者居少数,如绿茶。由于兴奋关系,能导致失眠,在这方面的表现绿茶第一,人参为二,附子最低。临床所见,因吃大量附子彻夜不睡的十无二三,故投附子纠正阳衰而不影响安眠列为优选。上海祝味菊先生调理内伤喜投附子,受其熏陶之徐小圃亦常用于儿科,形成一门特色。时方家与老朽交流,谈及附子功效,提出该品虽属《伤寒论》四大天王之一,振阳止痛为霸,尚可作保健剂,改善人体虚弱,达到补养目的。若干伤寒派在处方内加入少量减去*性降低辛热之淡附子,起强壮作用,代替参、芪、归、芎,有利无弊,清末民间医家在寒湿、沼泽地区十分重视,获益良多。此说值得参考,但不宜盲目师法,避免产生公害,还是辨证施治比较稳妥。
年自然灾荒时期,病友缺乏营养,身形消瘦,脾虚水肿,表现阳衰,吾常带领学生在乡村实习,给予淡附子机会甚广。曾诊一小学男性教员,面*羸弱,医院建议授与*芪15克、当归10克、淡附子15克,每日一碗,水煎分两次服。连饮十天功不足言,乃亲口咀嚼淡附子。水浸、漂洗过度,淡附子已无药味,完全失去作用,贻误病机,最好敬而远之不要滥开。
神经性眩晕治法感觉周围物体旋转,坐立不稳或伴有恶心、眼黑、出汗,谓之眩晕,常见于高血压、低血糖、颈椎症、梅尼埃病,中医根据临床区别调理,属于神经性的约60%与痰饮上凌、肝阳上亢有关。《伤寒论》苓桂术甘汤所医是痰饮为患,一般降逆、利水、镇静、安神便可生效。
年,医院遇一头眩、耳鸣、眼球震颤、呕吐、手麻、项背强直现象,乃瘦小花甲农翁,被诊称神经性眩晕,吃药未得功力,转来求援。即给予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水煎分三次服;连饮三剂,似水投石。于方中加天麻10克、泽泻10克,稍见疗果,五天后旧态复萌,失去作用。老朽捉襟见肘,黔驴技穷,徒呼奈何的情况下,添了龙骨20克、牡蛎20克;吉人天相,症状逐渐缓解,共十八帖基本治愈。事实告诉,虽非肝阳上亢,以龙、牡借花献佛,潜纳浮阳,也起良好作用。
本文摘自《张志远临证七十年精华录》
往期文章:国医大师70多年从医经验总结的方子,很多人都需要!
98岁国医大师,毕生倾囊相授,这是我最后的贡献让人泪目
张志远:从民间中医那里学来的几首秘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1-艾叶
中医精髓之疾病的根源
*煌经方首(背诵版)
想要打通小周天,学会这一招,最多只需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