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性克隆病治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北大疱病点评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的遗传学
TUhjnbcbe - 2021/1/7 16:06:00

自身免疫性大疱病

的遗传学和组学分析

MichaelOlbrich1,2,AxelKünstner1,2,MareikeWitte3,HaukeBusch1,2andAnkeF?hnrich1,2

1MedicalSystemsBiology,InstituteofExperimentalDermatology,UniversityofLübeck,Lübeck,Germany,

2InstituteofCardiogenetics,UniversityofLübeck,Lübeck,Germany,

3DepartmentofDermatology,UniversityofLübeck,Lübeck,Germany

FrontImmunol,Oct15;10:.

doi:10./fimmu..0.eCollection.

目录

作者简介

0

摘要

1

引言

1.1

天疱疮类疾病介绍

1.2

类天疱疮类疾病介绍

2

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病因与诊断的组学(OMICS)研究

2.1

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的组学研究

2.2

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2.3

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的计算方法

3

总结与展望

致患者

(本文为专业文章,患者朋友后可直接移步此部分。)

作者介绍

MichaelOlbrich

本文第一作者

吕贝克皮肤病实验研究所博士生

目前研究方向:生物信息学和数据科学;炎症性疾病的系统生物学;微生物群序列数据中的批次效应

AxelKünstner

吕贝克皮肤病实验研究所

HaukeBusch教授领导的医疗系统生物学小组的成员

目前研究方向:分析微生物组数据;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与健康对照皮肤微生物的差异;分析微芯片和新一代测序数据

MareikeWitte

吕贝克皮肤病实验研究所

目前研究方向:遗传学和炎症领域;自身免疫性大疱病;银屑病遗传易感性的种族差异

HaukeBusch

吕贝克皮肤病实验研究所、

目前研究方向:界面炎症;系统生物学方法来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

AnkeF?hnrich

本文通讯作者

吕贝克皮肤病实验研究所

HaukeBusch教授领导的医疗系统生物学小组的一员

目前研究方向:单细胞测序;免疫库;线粒体测序

LIED-LübeckerInstitutfürExperimentelleDermatologie

吕贝克实验皮肤研究所

LIED致力于开展杰出的皮肤学基础研究以及开创性转化研究。重点是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目的是在详细了解发病机制的基础上,识别和验证新的治疗靶点。在方法论上,主要使用临床前模型,以及免疫组学、分子生物学和蛋白质化学分析。此外,LIED对疾病组内临床亚组的生物标志物感兴趣,不同的标志物可能与疾病不同的预后相关,因此必须区别对待。

摘要

自身免疫性大疱病(Autoimmuneblistering/bullousdiseases,以下简称AIBDs)的特点是机体产生了针对表皮内和基底膜带(basementmembranezone,以下简称BMZ)的细胞内或细胞外结构的自身抗体。抗体与靶抗原结合导致相应结合位点的炎症和结构的降解,从而导致受影响的皮肤层面发生分离。临床上可观察到皮肤和/或黏膜出现红斑、水疱等病变。根据自身抗原的位置,AIBDs可分为天疱疮类(表皮内水疱病)和类天疱疮类(表皮下水疱病)。虽然目前已经广泛描述了AIBDs的自身抗原,但引发疾病的潜在原因仍不清楚。除环境因素外,遗传因素在AIBDs的易感性中似乎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回顾目前已知的有关AIBDs发病的遗传和免疫机制。AIBDs最常见的遗传易感因素包括HLA基因区和免疫系统关键基因区的有害突变。特别是HLAⅡ类基因,如HLA-DR和HLA-DQ等位基因,在患者中普遍存在。这促使人们进一步开展流行病学和无偏倚的组学(Omics,包括转录组,微生物组和蛋白质组)研究,在大体和个体水平上阐明遗传风险因素以及导致AIBD的分子途径。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大疱病,自身抗原,HLAII类基因,系统医学,遗传学,转录组学

1.引言

自身免疫性大疱病(AIBDs)是一种罕见、可能致命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攻击皮肤和/或黏膜的表皮内或真皮-表皮交界处(dermal-epidermaljunction,以下简称DEJ)的不同抗原成分,最终导致皮肤/黏膜中“细胞-细胞”和“细胞-基质”粘附力的丧失,从而形成糜烂和/或水疱(1,2)。抗原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大疱病点评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的遗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