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幽默吗?曾经有一种刻板印象就是中国人不懂幽默,鲁迅也说过“中国人也不是长于‘幽默’的人民。”
那么,当代中国还是这样吗?未必。
就概念的流动,思想的轻松而言,当代中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能够创造幽默,理解幽默的时代,并且这一特质还在不断地得到发展。试以“段子”和“呵呵”为证据。
先说段子。
在当代中国,段子的数量几乎是无法穷尽的,无数无名的高手参与了段子的创作,这些段子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线。我们这里先举韵文体段子数则,以见一斑。
北京的大学:北大的牌子清华的汉,中戏的女孩民院的饭,人大的混混满街站。
上海的大学:住在同济,吃在交大,侃在复旦,爱在华师大。
旅游: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定点撒尿,举旗报到。
说话:官员说套话,专家说*话,商家说假话,明星说胡话,富人说狂话,穷人说气话。
穷人富人论:欠个人的钱是穷人,欠国家的钱是富人,喝酒看度数的是穷人,喝酒看牌子的是富人,写书的是穷人,盗版的是富人,吃家禽的是穷人,吃野兽的是富人,耕种土地的是穷人,买卖土地的是富人。
做人的难处:有钱吧,说你准变坏;没钱吧,说你真失败;有成就吧,说你会投机;没成就吧,说你没出息;有情人吧,说你真坏;没有情人吧,说你变态!
恋爱与股票:恋爱叫送股,订婚叫建仓,结婚叫成交,生子叫配股,超生叫增发,感情不和叫套牢,离婚叫解套,吵架叫震荡,分手叫割肉,第三者叫黑马,再婚叫重组,复婚叫反弹,再婚又离婚那就崩盘了!
喝酒: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
这些段子形式活泼,极具想象力和表现力,内容几乎涉及了中国当代社会生活所有重要话题。更为重要的是,作者绝大多数出于无名氏之手,但其传播面之广,却根本不在任何“著名作家”之下。而其思想的锐利与机敏,更是很多宏文大著难以企及的。
王国维曾经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我们知道,中国文学史自古到今,大致可以说各个时代的代表,从先秦散文后,是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话剧,那么当代呢,有人说是段子。这似乎是一句玩笑,其实却有着深刻的道理。
再说“呵呵”。
在传统口语和书面语中,“呵呵”是模拟人的笑声。《集韵》博雅云:“呵呵,笑也。”《现代汉语词典》中“呵呵”的解释为:象声词,形容笑声。象声词又称拟声词。它在句中语法功能是作状语或独立成句。
(1)那大王已有七八分醉了,呵呵大笑道:“我与你家做个女婿,也不亏负了你,你的女儿匹配我也好。”(《水浒传》)
(2)崔母道:“呵呵,我家大官人新中举人,二官人初登进士,三官人又新入簧门。”(《薛刚反唐》)
在网络语言中,这类拟声词众多,如“哈哈、嘿嘿、嘻嘻,嘎嘎、呜呜”等。网络会话中,看不见表情,听不见声音,所以常常借助于表情符号和这类拟声词来传递感情。也有人称之为网络拟声应答词,就是指人们在网络交际过程中为了传情达意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摹仿各种声音和音响的应答词语。这些拟声词虽然缺乏理性意义,但是在传情达意上有其独特的想象空间。同是形容笑声的“哈哈、嘿嘿、嘻嘻、呵呵”中,又以“呵呵”最为常见,它广泛存在于论坛、博客、微博,尤其是网络会话中。究其缘由:其他拟声词表达的语气较为单一。“哈哈”太放达,“嘿嘿”有点不好意思,“嘻嘻”偏于调皮。“呵呵”的语气程度相对较弱,由此它的使用范围就更广。
A:唉,单位现在就是这样了,拿他们点钱不容易。
B:呵呵。
也加以在话轮中使用,其中可以位于话轮首,也可以位于话轮中,还可以位于话轮结尾。
A:共三张?(指照片)
B:是啊。
A:呵呵,一张你闭眼,一张我闭眼。
就具体语义而言,“呵呵”可以表达招呼、赞同、舒缓、委婉拒绝、非支持性言语反馈、调侃、自我调侃等等:
对我不好评价的都是女生吧,呵呵
只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呵呵没有人珍惜自己不是自己不好是那个人眼拙
昨天表白被拒了,呵呵……
还不影响市容吧,呵呵(网友跟帖评论楼主长得不好看,楼主回复)。
“呵呵”当然表示笑,可是,在网络上如此大规模的使用,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任何言语行为都应该是对话性的,是我(说话者)、你(听话者)和他(监督者)的互动过程。但是,很多传统的言语活动更接近“独白性”,你说你的,我不管你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听。如果是明确对我说的,最多我也只是唯唯诺诺。
从“无语”到“诺诺”再到今天网络上普遍使用的“呵呵”,首先说明的是主体意识的觉醒。人们意识到“听话者也是对话者的一种”——“我听到你的话了,我是有反应的,尽管具体什么意见不一定明确说”。每一个人都有权利也有义务发表意见,即使是听话,也要显示听话者的存在:对于明确的对话者来说,这是自己的义务,表示礼貌;对于不明确的对话者来说,这是显示自己的权利。这既是显示“呵呵”者对于话语的参与权(我也在不断说话),也显示了“呵呵”者对于另外的说话者的尊重(我听到了),同时还显示了一种新的话语态度(我无需对于你们的话语明确表示赞成或者反对)。
其次,“呵呵”不但是当代自我话语权意识(听话也是一种权利)觉醒的标志,也是现代平民“自信”心的标记。当对话者地位权势相差很大时,即使在轻松的场合下也不会用“呵呵”,只有大多数人地位平等,拥有自信、成熟、开放的心态才会让“呵呵”如此流行。
再者,“呵呵”也是现代社会“多元价值观”的一种标记。很多时候它表明了“请注意,我也在听话”,“我有自己的想法,我不一定同意你,但是我也没必要否定你”的态度。可以说这就是现代“呵呵”的最重要特点。
同时,网络语言类似书面语言,具有非当面性;但又有亚即时性,这点类似于口语。在网络会话中,谁是“听话者”,“听话者”是否在听等就成为一个问题。在网络会话中要保持话轮的连续,就需要听话者不断有所表示。“呵呵”的大规模应用正是适应了这种现代“对话性文化”。
这里,赞成可以呵呵,不赞成也可以呵呵;别人对你发言你可以呵呵;别人发言你其实只是跟帖可以只用呵呵;敷衍,表示不想发表意见,也是可以只用呵呵。对于别人貌似强势其实虚弱的压制,更可以呵呵。你的文章被封了,也可以呵呵。因为这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个段子。
而在这一切背后,正显示了一种全新的话语生态的可能:所有的人都意识到自我有权参与对话,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意见不再是非白即黑,对于意见的被否定也不会就此绝望。参与成为更为重要的事情。参与但不固执,关心却又轻松,嘲笑包含肯定,肯定却不粘着。这正是一种幽默气质的起点。
中国社会正在快步走向现代性社会,走向对话性社会,尽管还有很多曲折。
中国人越来越幽默。
转载自:话语生态研究及语用学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