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性克隆病治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资料丨豫皖苏建国学院始末
TUhjnbcbe - 2021/1/4 12:40:00
建国学院始末王昭铨豫皖苏建国学院是我*在新解放区创办的一所培养干部的院校。它创办于年底,结束于年春,前后经历了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建国学院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它在*的教育史上应该有一定的地位。建院的办学方针、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群关系等方面,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在某些方面还可以为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我是年2月从山东南下干部大队调到豫皖苏区的,过罢春节到了建国学院。当时学院工作人员只有任崇高院长和李一民同志,连我才三个人。不久,豫皖苏区*委和行署又介绍来了曹川林、周先绍、高凯、史朴斋等同志,并介绍来了几位同学。那时学院在河南省鄢陵县的彪岗。我们这几个干部,十来位同学,找了几间民房,就这样亮出了建国学院的名号。

豫皖苏区是吴芝圃、张国华等在解放战争开始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新解放区。年底和年初,我们在这里与国民**队的争夺战比较频繁。地方很不安定,所以学院经常随着*区转移。我们住到哪里,就在哪里招收学员办学。因此,学院是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而发展,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而壮大。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鄢陵是创办阶段,迁到界首后有了初步发展,到开封以后是大发展,随着解放*过长江,学员分配完毕,建国学院的历史结束。建国学院的学员是陆续增加的,在界首和开封时有过两次猛增。我记得我到建院以后,最早的学员有:张岳、章琦、陈澍、马谷、陈韬、庄啸、白欣、赵岗、肖虹、陈毅超等人。学院转移到西华、扶沟、许昌境内时,豫皖苏行署介绍来河南知名人士贺升平老先生到建院工作,他带来了女儿贺毅、女婿葛剑桥及王渡、肖沛、张凯等入院学习。学院迁到沈丘境内时,学员增加到几十人。年6月迁界首时,有学员百十人。11月初,自界首迁开封时,随校学员已达~人了。到开封扩大招生后,全院有学员1多人。年3月,我和任崇高院长送走一批到十八*,随着张国华*长过长江向西南进*去了。4月初,纵翰民副院长和赵卓教务长又自开封带出最后一批到了南京。建国学院到此结束。

建国学院办学的目的有两条:一条是吸收待解放区和新解放区的知识青年;另一条是培养新中国的建设干部。在当时也是我*和国民*争夺青年的一个措施。在那战争环境里,一些青年知识分子苦无出路,而我们打完了仗要建设,需要人材,所以豫皖苏区*委决定创办建国学院。学院创办时,学员人数少,文化程度也参差不齐。有大学生,也有中学生。有些是经过艰难曲折的道路而来到建院的。在那种环境下,如果不是向往革命,追求真理而来到那一无校舍、二无教授的学院,是不可思议的。我们要经常转移办学,学员要背着背包跟着部队行动。行*走路在我们来说是常事,但对那些刚从待解放区过来的青年确实不容易。白天黑夜跟着部队走,有时一天吃不上一餐热饭,行*路上有时还会遇上敌机扫射,住下来要学习,还要做群众工作,但是,没有人说苦叫累。师生都是享受供给制,没有钱花,但却没有人发牢骚。学院学习年限也根据形势的需要而灵活掌握,有的同学入院才几个月就分配了工作,不管调谁出去工作,没有人讲条件要价钱,叫到哪里就到哪里,叫干啥就干啥。所以我认为他们真正是为了“建国”而来学习的。建院开办之初,谈不到上什么课。我们只是给大家讲一讲革命战争的形势,谈谈解放区的情况,介绍一些我*的*策。到了沈丘以后,有时候集中大家听报告,请区*委负责同志讲话,请行署教育处同志作报告。尔后组织讨论,叫做上大课。至界首时,赵卓、戈平、肖曙英、方培真、陈炎、郭惠民、宋杰等同志来了,院部逐渐充实起来,就进行大规模招生。那次招生就比较正规些,出题目考试了。但通过考试录取的新生,年龄和文化程度也还是不齐,于是就把一部分新生编入预科学习,而对早期学员便陆续分配工作。建院迁界首不久,豫皖苏分局又派来了纵翰民担任副院长。院部开始进行分工。在正副院长领导下设教导处。赵卓是从山东建设大学来的,有水平、有经验,担任教务长。我任副教务长,陈炎任院部秘书,方培真、肖曙英等任辅导员,郭惠民搞人事工作。教学上课比较正规些,但还是以听报告为主。赵卓、曹川林都讲过课,赵卓讲课多些。这时我们拟订一个教学方案,准备分系。这也是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得到了分局副书记吴芝圃的同意。但是,由于开封解放,分局*委决定学院迁开封,分系计划在界首没能实现。建院西迁开封,任院长和纵副院长先去的,我是带领最后一批学生去的。到开封以后,一开始住在河南大学,不久,中原大学也迁来了,我们就搬到城南干河沿农学院里。我们根据行署的指示,决定大发展,就派人到皖北、豫东一带去招生。这次招生的规模较大,举行入学考试那天,应考新生有l多人。那次考试也比较正规,学员应试也比较认真,正考试时,敌人飞机扫射,当时有一个同学牺牲了。

建院到开封后,根据吴芝圃的指示,开设了财经、文史、教育、农业、水利等系。吴芝圃又给学院请来教授杨子固、杜孟模、王馨斋、陈方坤、魏泽普、吴文帮等,都是河南教育界知名人士。

建国学院的任务就是为*培养干部,学员进来一批,送走一批。在界首时曾保送几十人到河南宝丰入华北大学;介绍到中原大学新闻系的也有几十人。曹川林随同贺升平老先生调到界首中学工作时带走了几个同学。到开封后,有几十个人调到市里工作,调到公教班去工作的也有几十个人。这些同学在建院学习的时间也只有半年左右。组成南下工作团时,院部研究请任院长和我送走一大部分去十八*。留下纵翰民副院长和赵卓教务长在开封做整顿工作。我们就从开封坐闷子车连夜到商丘,从商丘步行到郸城的吴台庙,我们编为十八*南下工作团,在三河尖渡过淮河到了六安。十八**部派郭影秋、张霖之等同志来接收,还开了欢迎大会。我们办完了手续就到了合肥。这时,纵副院长和赵卓同志带来的留在开封的一部分干部和学员已来到了。我们就组成了金陵支队第四大队,由任崇高任大队长。4月20日出发,24日到了全椒。在全椒得知解放*已打过长江,解放了南京。我们便于4月26日到达南京,29号开始接管南京的文教系统。赵卓率领郭杰等同学接管了中央大学,我带向红同学接管了音乐学院……许多建院学员都成了接管工作的骨干,独立负责一个单位的接管工作。建院学员除了随十八*开赴祖国西南开辟新区和留在开封者外,在南京的百十位同学从此开始了新的工作。到这时,建国学院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建国学院是共产*创办高等院校的又一尝试,是*领导的文教建设事业的又一个方面。建国学院行*上属于豫皖苏行署,在*组织上属于豫皖苏区*委领导。行署选派任崇高担任院长是很合适。任老是著名的爱国人士,德高望重,很有号召力。他热情、积极、和蔼民主,不仅团结了全院干部,而且把青年学生都吸引在他的周围。纵翰民副院长是我*久经考验的老同志,他谦虚谨慎,任劳任怨,深得全院师生的爱戴。赵卓不仅知识渊博、熟悉教学工作,既是学者,又是*的好干部。建国学院能够从无到有发展壮大,能够培养千多名国家建设人材,而且至今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是与他们的革命品质、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分不开的。学院也有*的组织,开始时只有我一人,曹川林、周先绍到了,才建立*支部,曹川林任支部书记。曹川林调界中后,葛华继任;葛华调走,由我担任书记。赵卓来后,全院*员也只有十几个人。*支部成员在协助院部工作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既保证了院部工作计划的实施,又在团结教育学员方面发挥了核心和桥梁作用。当时学校工作人员和学生打成一片,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亲密无间,关系融洽。现在回想起来,还非常怀念。(注:王昭铨,原任江苏省*协副主席,现已离休。本文是根据他年3月10目的讲话,由王襄天整理的。)

资料来源:豫皖苏建国学院

年6月第1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资料丨豫皖苏建国学院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