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性克隆病治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药学解表药middot防风
TUhjnbcbe - 2020/12/9 13:18:00
解表药发散风寒药防风中药图片防风原态防风药材防风饮片别名

屏风、关防风、东防风

英文学名

RadixSaposhnikoviae

处方用名

防风、青防风(生用,主要用于解表、祛风湿、解痉)

炒防风(炒至焦*色为度,解表力缓和,用于止泻)

防风炭(炒至黑色为度,用于止血)

药用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Turez.)Schischk.的根。主产于东北及内蒙古东部。春、秋二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切片,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

辛、甘,微温。

归经

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

1.祛风解表: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荆防败*散);风疹瘙痒症(消风散);

2.胜湿止痛:风寒湿痹证(蠲痹汤);

3.止痉:破伤风抽搐痉挛症(玉真散)。

临床应用

1.外感表证。本品辛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虽不长于散寒,但又能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烈,故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治风寒表证,头痛身痛、恶风寒者,常配以荆芥、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散(《摄生众妙方》);治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者,每与羌活、藁本、川芎等药同用,如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治风热表证,发热恶风、咽痛口渴者,常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辛凉解表药。又因其发散作用温和,对卫气不足,肌表不固,而感冒风邪者,本品与*芪、白术等益卫固表药同用,相反相成,祛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共奏扶正祛邪之效,如玉屏风散(《丹溪心法》)。2.风疹瘙痒。本品辛温发散,能祛风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为常用。本品以祛风见长,药性平和,风寒、风热所致之瘾疹瘙痒皆可配伍使用。治疗风寒者,常与麻*、白芷、苍耳子等配伍,如消风散《和剂局方》);治疗风热者,常配伍薄荷、蝉蜕、僵蚕等药;治疗湿热者,可与土茯苓、白鲜皮、赤小豆等同用;若血虚风燥者,常与当归、地*等配伍,如消风散(《外科正宗》);若兼里实热结者,常配伍大*、芒硝、*芩等药,如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3.风湿痹痛。本品辛温,功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较常用之祛风湿、止痹痛药。治疗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可配伍羌活、独活、桂枝、姜*等祛风湿、止痹痛药,如蠲痹汤(《医学心悟》)。若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关节红肿热痛,成为热痹者,可与地龙、薏苡仁、乌梢蛇等药同用。4.破伤风证。本品既能辛散外风,又能熄内风以止痉。用治风*内侵,贯于经络,引动内风而致肌肉痉挛,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常与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祛风止痉药同用,如玉真散(《外科正宗》)。此外,以其升清燥湿之性,亦可用于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的泄泻,可与人参、*芪、白术等药配伍,如升阳益胃汤(《脾胃论》)。若用于土虚木乘,肝郁乘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者,常与白术、白芍、陈皮同用,如痛泻要方(《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

一般用量与用法

煎服,5~10g。

使用注意

本品药性偏温,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

鉴别用药

荆芥与防风均味辛性微温,温而不燥,长于发表散风,对于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还是风热感冒,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等,两者均可使用。同时,两者也都可用于风疹瘙痒。但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为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均常选用;又能透疹、消疮、止血。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又能胜湿、止痛、止痉,又可用于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等证。

按语

1.防风一药,顾名思义,是治风止痛的药物。它既能祛风寒而解表,又能祛风湿而止痛。因它微温而不燥,药性较为缓和,故又可用于风热痈盛、目赤肿痛、咽喉不利等症,可与荆芥、薄荷、连翘、山栀、*芩等同用。至于祛风解痉方面,则力量较弱,如用治破伤风,本品只能作为辅助药,不能独任其功。

2.荆芥与防风常同用于祛风解表,有如麻*配桂枝以发汗解表,也是取它相须的作用。但荆、防发散之力不如麻、桂,作用较为缓和。至于荆、防两药相比,则荆芥发汗之力较强,而防风祛风止痛之功较好。

3.根据临床体会,防风炒用可减缓它祛风的力量,却有止泻的功效,可用于腹泻。

4.防风炒炭,又可用于崩漏而见血色清淡者,与温经止血的炮姜相比,则功用相似而力较逊。

方剂举例

防风汤(《证治准绳》):防风、葛根、秦艽、桂枝、甘草、当归、杏仁、*芩、赤茯苓、生姜。治感冒头痛。

玉真散(《医宗金鉴》):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南星。治破伤风。

凉惊汤(《医宗金鉴》):防风、钩藤、青黛、*连、牛*、生姜。治小儿痉挛。

文献摘录

1.《神农本草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2.《名医别录》:“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3.《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甘露醇、β-谷甾醇、苦味苷、酚类、多糖类及有机酸等。2.药理作用:本品有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惊厥、抗过敏作用。防风新鲜汁对绿脓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煎剂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有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3.临床研究:①以白术(土炒)、白芍各15~20g,陈皮、防风各9~12g,粉葛10~15g,枳实6~9g,木香7~10g,甘草6~10g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85例属于中医肝旺脾虚者有效(陕西中医,,21(6):)。②蒲公英20g,夏枯草30g,菊花15g,*芩10g,防风、荆芥各9g,煎汤外洗,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有效(陕西中医,,21(11):)。③以防风10~15g,羌活10~12g,甘草6g,组成防风汤,随证加味,治疗面神经炎23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江西中医药,,29(3):32)。④以苍术、白术、茯苓、白芍各10g,防风6g组成升阳除湿防风汤,临床随证加减,治疗眩晕有效(四川中医,,18(3):23)。此外,防风还可用治过敏性哮喘、产后阴肿、扁平疣、霉菌性阴道炎、雷诺氏病、脱疽、脑震荡、过敏性紫癜、砷中*等病。

小科普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就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趋向。它们的意义如下:

1.升:就是上升、升提的意思,能治病势下陷的药物,都有升的作用。

2.降:就是下降、降逆的意思,能治病势上逆的药物,都有降的作用。

3.浮:就是轻浮、上行发散的意思,能治病位在表的药物,都有浮的作用。

4.沉:就是重沉、下行泄利的意思,能治病位在里的药物,都有沉的作用。

归纳来说,凡升浮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如升阳、发表、散寒、催吐等作用的药物,药性都是升浮的。凡沉降的药物,都能下行、向里;如清热、泻下、利水、收敛、平喘、止呃等作用的药物,药性都是沉降的。

升降浮沉,既是四种不同药性,同时在临床上又作为用药的原则,这是它的重要意义。因为人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有上、下、表、里的不同,病势有上逆和下陷的差别,在治疗上就需要针对病情,选用药物。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胃气上逆的呕吐,当用姜半夏降逆止呕,不可用瓜蒂等涌吐药;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用*耆、*参、升麻、柴胡等益气升提,不可用大*等通便药;病位在表者,宜发表而不宜收敛,因表症须发汗解表,当用紫苏、生姜等升浮药,而不能用浮小麦、糯稻根等收敛止汗药;病位在里者,宜清热、泻下或温里、利水等沉降药,不宜用解表药等。如肝阳上逆的头痛,误用升散药,反而造成肝阳更为亢盛的情况;脾阳下陷的泄泻,误用泄降药,反而造成中气更为下陷、以致久泻不止的症状。

升降浮沉,也是对药性认识的一种归纳方法,并且在应用上和药物的归经有密切联系。例如,肺病咳嗽,当用肺经药物,但又须区分病势的惰况,考虑升浮沉降的药物;如果由于外邪束肺、肺气失宣引起的咳嗽,当用升浮药发散外邪、宣畅肺气,如麻*、桔梗等;如肺虚久咳就应该用敛肺止咳的五味子、诃子药性沉降的药物来治疗。又如,气分上逆的病症,应当用沉降药来治疗,但又须区别属于何经的病症,如胃气上逆、呕吐呃逆,就要用半夏、丁香等胃经降逆药;肺气上逆、咳嗽气喘,就要用旋覆花、白前等肺经降逆药。

升降浮沉的药性,一般来说和药物的性味、质地有一定关系。

在药性方面来说,凡味属辛甘、性属温热的药物,大都为升浮药;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为沉降药,因此有“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散、热无沉降”的说法。

在药物质地方面来说,凡花、叶以及质轻的药物,大都为升浮药;种子、果实、矿石以及质重的药物,大都为沉降药。

但是,上述情况又并不是绝对的,还必须从各种药物的功效特点来考虑,例如,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苍耳子独升。在性味和质地方面,药物的升降浮沉也是如此,如苏子辛温、沉香辛微温,从性味来说应是升浮,但因为质重,所以作用为沉降;胡荽子药用种子应是沉降,但因为药性辛温,所以作用为升浮等等。此外,通过药物的炮制,也能使升降浮沉有所转化,如酒炒则升、姜制则散、醋炒则敛、盐制则下行。

往期回顾

解表药发散风寒药:麻*、桂枝、紫苏叶、生姜、香薷、荆芥

下期更新:羌活中西医临床医学长按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药学解表药middot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