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9日,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大教堂鸣钟次,悼念在新冠疫情中失去生命的百万亡灵。
美国总统拜登:今天,我们在此纪念一个悲惨的里程碑。在美国有万人死于新冠肺炎,那是晚餐桌旁的万把空椅子。每一位逝者都是无法替代的损失。
5月12日,美国总统拜登又发表声明,要求全美降半旗以缅怀逝者。
《华盛顿邮报》指出,令拜登头疼的是,在白宫宣布美国的防疫政策全面自由化之后,美国疫情的严峻形势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出现缓和。
在5月15日当周,美国全国的新冠肺炎日确诊人数、日病亡人数以及住院病例数出现了“三连升”的危险信号。其中确诊人数相比两周前激增了52%。美国疾控中心本周预测,在5月22日到6月11日约三周的时间里,全美可能将有人死于新冠肺炎。
5月18日,白宫新冠疫情协调员贾阿指出,到今年秋冬季节,全美的累计新冠病例可能将超过1亿例。而眼下,二代疫苗的临床试验遥遥无期,加之国会批款的僵局和美国全面“躺平”的防疫现状,恐怕今年秋冬将有更多美国人失去生命。
美国白宫新冠疫情协调员贾阿:目前全美感染病例居高不下,导致这一切的主要原因是传染性极强的亚型变种病毒.......这些(变种)的传染性更强,免疫逃逸能力更强,造成了全美的病例不断增加,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华盛顿纪念碑矗立的国家大草坪上,每一面白色的旗帜都代表着一个逝去的生命。纪念作品的设计者福斯特伯格希望提醒人们,逝者不只是冰冷的数字。
视觉艺术家福斯特伯格:当病亡人数多到一定程度,人们很难对这些死亡有直观的感受。所以作为视觉艺术家,我想让这些数字被看见、被触摸到。于是我们插上了代表着每一位逝者的旗帜,把死亡展示出来,看见这面旗帜你可以将哀思集中到这个人身上,也可以想象他的家人和朋友所失去的东西。
“新冠孤儿”成为疫情下美国社会的“隐形代价”
据美国广播公司报道,截至年5月,美国有超过25万18岁以下未成年人因新冠疫情失去双亲中的至少一位。破碎的家庭不仅给这些未成年人带来精神上的伤痛,还有现实的打击。他们成了新冠大流行对美国社会造成的“隐形代价”。
“新冠孤儿”詹妮:有一天她(我妈妈)被确诊了,第二天她就去世了,我不知道该怎样跟妹妹们说,我们的妈妈再也不会回来了。
詹妮的母亲辛迪·道金斯原本是一位单亲妈妈,独自照顾4个孩子。在年因新冠肺炎去世后,家里最大的两个孩子——17岁的詹妮和16岁的特雷不得不担当起照顾全家的重任。
每天清晨五点半,詹妮和特雷就要起床安顿好两个妹妹。
詹妮:我妈妈以前是家里的“一把抓”,当我们看着这些账单时,我们就想“妈妈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这真是不可思议,家里总是什么都有,电费、水费,全部被搞定,我不知道其他家庭是如何应付这些的......
记者:你当时做好了无家可归的准备了?
“新冠孤儿”特雷:是啊,百分百准备好了,最重要的是我们全家不分离。如果我们不得不东躲西藏或者无家可归,哪怕要睡在车里,那也无所谓,这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情。
美国广播公司认为,大部分原本就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少数族裔家庭,这些孩子在失去亲人后,成了被社会忽视的人。
据《时代周刊》的数据显示,“美国拉丁裔、非洲裔和原住民儿童因新冠疫情而成为孤儿的可能性,分别是美国白人儿童的1.8倍、2.4倍和4.5倍。”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从事新冠相关社会研究项目的布兰金索普(AlexandraBlenkinsop)博士指出,“少数族裔占美国总人口的比例为39%,但高达65%的新冠孤儿均来自少数族裔家庭,这成了新冠疫情中最不平等的特征之一。”
与美国的许多其他社会问题一样,无论是新冠“孤儿潮”还是感染风险,少数族裔明显要“更受伤”。
据美国疾控中心今年4月2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自疫情暴发以来,美国少数族裔、贫困社区等弱势群体受冲击最为严重。美国原住民的新冠感染率、住院率、病亡率分别为白人的1.6倍、3.1倍和2.1倍;拉美裔新冠感染率、住院率、病亡率分别为白人的1.5倍、2.3倍和1.8倍;而非裔美国人分别为白人的1.1倍、2.4倍和1.7倍。
福布斯新闻网指出,在美国新冠病亡人数突破万之际,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约万到万美国人正在忍受“长期新冠”症状所带来的痛苦。
美国权威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指出,约10%-30%的新冠肺炎患者在康复后会出现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的长期症状。疲劳、肌肉疼痛、脑雾和呼吸急促都是常见的“长期新冠”症状。这些症状很可能影响身体的其他器官,从而产生并发症,但其确切成因目前尚不清楚。可以确定的是,即使是轻微或无症状的新冠病例也可能出现“长期新冠”的症状。
疫情下美国人权状况急剧恶化仇恨的枪声一再响起
5月14日14时30分左右,18岁的白人男子佩顿·金德伦头戴钢盔、身穿防弹衣,全副武装地进入当地非洲裔聚集的塔普斯超市(TopsFriendlyMarket),用突击步枪向人群射击。当天警方确认,在13名受害者中有10人死亡,死者全部是非洲裔。
美国总统拜登:白人至上是一种毒药,它真的是毒药。这种毒药贯穿在我们的政治体制内,它在我们眼前放任地恶化和滋生。
据美国广播公司报道,枪手金德伦此次的行凶可谓计划周密。在行凶前,金德伦在网络上发表了一份长达页的“宣誓书”,详细介绍了他的动机以及作案计划。在案发的前一天——5月13日,以及两个月前——3月8日,金德伦都曾前往案发的塔普斯超市。警方称,嫌犯绘制的超市平面图,精细到每一排货架,为自己设计好了进入超市后的“最佳路线”,以便最大程度地造成非洲裔的死伤。
纽约州水牛城警察局长格拉玛利亚: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证据,毫无疑问,这是一起种族仇恨犯罪。案件将作为仇恨犯罪进入起诉程序,这是一个在内心、灵魂和头脑都怀有仇恨的人。
早前,金德伦还曾在日记中透露,之所以选择塔普斯超市,是因为其所属的金斯利社区非洲裔居民比例高达90%以上。据调查人员向《水牛城新闻》(TheBuffaloNews)透露,金德伦不仅把对黑人的侮辱性词汇——“黑鬼”(NIGER)写在了枪头上,同时还在枪身上写了一个数字——“14”。
“14”代表着美国白人恐怖组织TheOrder创始人戴维·雷恩(DavidLane)提出的14字口号:“我们必须保护我们人民的存在以及白人孩子的未来。”长期以来,该口号一直被白人至上主义者奉为“重要使命”。
“替代理论”最初源于20世纪初的白人至上主义者组织的反犹主义活动,其信奉者相信白人和“西方文明”面临被削弱、并最终被其他族裔取代的“灭族”威胁。而近些年来,白人“被取代”的对象已由犹太裔扩大到所有少数族裔和移民。
金德伦在宣誓书中承认,在年3月第一次接触美国极右翼网站“4Chan”网站后,便开始对该网站主张的“替代理论”深信不疑。金德伦还表示,对他影响最深的正是年在新西兰清真寺枪杀51人的白人至上主义者布伦顿·塔兰特(BrentonTarrant)。就连发布宣誓书以及直播作案过程也是受到了塔兰特的启发,希望这些举动可以激励更多“同道中人”。
值得注意的是,水牛城枪击案距离5月8日反纳粹的“欧洲胜利日”过去不到一周。
年1月,柏林郊外的万湖会议上,纳粹保安局长海德里希和党卫队中校艾希曼,曾经轻描淡写地制定了用化学武器“清除”1万犹太人的大屠杀计划。
艾希曼:这就是副总指挥刚才提到的奥斯维辛,用的是一种杀虫剂,品名为齐克隆B。
在《今日美国》看来,二战以来的纳粹思想和种族仇恨的遗毒延续至今。
美国FBI局长雷:我们正在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