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性克隆病治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徐建龙钟情分子育种,守护粮食安全
TUhjnbcbe - 2025/2/22 21:09:00

水稻,是一种禾本植物,幼苗期与杂草非常相似。即便如此,先民们早在公元前年~年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到大禹时期,水稻已经得到广泛种植,在《史记·夏本纪》中就有“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

沧海桑田,白云千载。当下,水稻已经成为全球近一半人口的主食。这一比例在我国超过了65%。水稻在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粮食生产面临着巨大压力。据预测,到年,我国粮食缺口将达1.3亿吨。近年来蝗灾、洪水、极端气候等不利因素叠加,粮食生产更是雪上加霜,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种子是粮食生产的根基所在。挖掘具有高产、抗病、抗逆等性状的优异种质资源,开展克隆与全基因组设计聚合育种研究,培育绿色高效作物新品种,是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分子设计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徐建龙,是我国较早的主动投身水稻分子育种的高水平专家之一。至今,他已经在这条崎岖坎坷的路上跋涉了20余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在年11月举办的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参与主持的“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在徐建龙的带领下,一支出色的创新型研究团队已然形成。此刻,他们正以饱满的干劲和昂扬的精神状态迈进新的历史时期,前进的脚步坚定有力。

徐建龙荣获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出走——从常规育种走向分子育种

年12月,徐建龙出生在浙江建德一个偏僻贫穷的农村。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父母却一直支持鼓励他读书。作为家中的长子,他深知求学的不易,不仅学习用功刻苦,在学习之外,还主动帮助父母干农活,“是一把好手”。

年,徐建龙第一次参加高考,无奈基础太差——仅仅读过两年初中、两年高中,英语几乎零基础,他遗憾地与大学失之交臂。经历了第一次失利,年轻的徐建龙并不气馁,而是积极备考,准备第二次出征。然而,天不遂人愿,第二次高考又以数分之差落榜了。

在那个年代,农村地区维持温饱尚且困难,能够坚持供孩子读书读到高中的更是少数,能够考上大学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经历了两次高考失败,父母觉得“要不就算了”,他“留在家中干农活”也不错。但徐建龙仍不愿放弃,在一位远房亲戚的帮助和鼓励下,他参加了第三次高考。功夫不负苦心人,这次他终于考中了。

在选择专业时,出于“学习新技术、培育新品种造福家乡”的朴素愿望,徐建龙选择了浙江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4年时间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博览群书,不仅打牢了专业基础,还丰富了学术视野,对作物遗传育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科毕业后,徐建龙选择在浙江农业大学继续深造,师从我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申宗坦教授。申老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严师,对弟子们要求甚高,不准谈恋爱,两天未见,就会问:“干什么去了?去‘演戏’对不对?”在申老的悉心指导和言传身教下,徐建龙接受了专业严谨的学术训练和科研启蒙,在水稻抗病和矮秆基因遗传上分别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论文发表在国外学术期刊上,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至今,老先生的谆谆教诲,仍在激励徐建龙前行。

年,硕士毕业后,徐建龙进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开始从事水稻常规育种研究工作,一干就是近10年。那时没有电脑,水稻育种全凭经验,“一把尺子一个本”是研究的重要工具。作为初入行的新人,徐建龙虚心地跟在老专家身后学习,给老专家打下手。与此同时,他还潜下心来深入钻研,勤思善思,

1
查看完整版本: 徐建龙钟情分子育种,守护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