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之于人体,如同水之于河川,草木之于绿洲。血液不停地在体内循环流动,供养着全身的器官、骨骼等组织,维持着生命活动。
有一种疾病会带来大量被“魔化”的细胞——恶性增殖的白细胞、浆细胞等,污染人体的“生命之川”,限制正常造血功能,侵蚀正常器官。和很多恶性肿瘤一样,血液肿瘤也是“绝症名单”中的一员,为人所惧。
医院副院长梁爱斌教授介绍道:“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很多由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如靶向药、细胞免疫疗法等手段和不断改善的治疗方案,使血液肿瘤这种‘洪水猛兽’成为‘慢性病’,显著延长了患者有质量的生存期。”
无助中生出的心愿
第一次见到梁爱斌教授,就觉得他是一位坦率而亲和的老师。回忆起童年时的自己,他的语气中透露着些许当时“无助而又希望能做点什么”的劲儿:“打我记事起,印象中我的母亲就经常生病,看见她不舒服我也很难受。”自那时起,梁爱斌教授便立志长大以后要当一名医生。高考那年,他所有的志愿都填报了医学院,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医生。年,主攻成人血液病的他从德国学成归来,担任了医院血液内科的主任。然而,医院最早的血液内科只有一个半房间,放着八九张床,来看病的患者不多,科室覆盖的病种较为局限,可想而知各方面的起步都十分艰难。但梁爱斌教授很坚定地立志要带领这个科室做出些成绩,在国内及国际血液病领域中拼出一块自己的版图。于是,他便一步一个脚印地,将这个仅有4名医生的科室发展成为了有24名医生的优秀科室;将床位从个位数扩充到三位数,为更多患者提供了更高效的治疗;将寥寥无几的门诊量做到每年接诊近4万人次......而随着科室覆盖的病种越来越全面,梁爱斌教授也开始思索团队的突破方向。
CAR-T“活药”,方兴未艾
年,美国一名叫艾米莉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在多次复发、生命垂危之际接受了试验性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以下简称为CAR-T疗法),终于转危为安;之后每年的5月她都会留影纪念,年5月是她“没有癌症的第9年”。也正是当年艾米莉的故事,让梁爱斌教授看到了国内恶性血液肿瘤治疗状况的破局之光:“接下来,我们要开始研究CAR-T细胞技术了。”年,他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CAR-T疗法治疗复发难治性血液恶性肿瘤,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
医院血液内科已成功申报CAR-T相关专利6项,并且还有5项正在申报中。当年的“一己之愿”,激励着梁爱斌教授成为了血液肿瘤患者们的保护伞。年9月,中国迎来了两款CAR-T产品,“百万神药”横空出世,让CAR-T疗法跃入大众的视野。那么,CAR-T疗法究竟是什么?
CAR-T疗法
我们体内正常的免疫机制可以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但在肿瘤易感性高、病毒感染、肿瘤发病机制复杂等情况下,肿瘤细胞可能会“瞒天过海”骗过免疫细胞,监测机制就失效了。
而在免疫细胞的载体细胞中,T细胞发挥着重要作用,CAR-T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基因重组来恢复T细胞的识别、清除功能。
梁爱斌教授深入浅出地给我们介绍道:“肿瘤有特殊的配体,与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会产生相应的信号激活T细胞对肿瘤细胞进行杀灭。一旦这种机制被掩盖了,就失去了免疫监测和清除功能。而CAR-T疗法是通过基因工程重新设计一个通道——在新的受体上安装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抗体,比如要杀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肿瘤细胞,就要安装能识别白血病细胞抗原靶点(CD19)的抗体。”
CAR-T疗法
CAR-T疗法也是一种靶向治疗,但相对于已有的靶向药物和抗体药物等,它是融合了免疫技术和分子克隆技术的“活药”。其从设计到制备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输回患者体内的T细胞具备记忆和自我复制的能力。
完成“杀灭任务”之后,会有一部分T细胞继续潜伏,如再发现相同的肿瘤细胞,便能再次“奋起反击”。
目前,CAR-T疗法适合血液系统的肿瘤,包括B细胞淋巴瘤和白血病、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等,能使70%~80%的经一、二线治疗后复发的患者病情再次得到缓解。然而,由于依然存在技术难关,要用此疗法攻克实体肿瘤还有一段路要走。
全程化管理,最大化获益
CAR-T疗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同时也有变化多端的毒副作用,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等,以CRS的发生最为频繁且症状突出。CAR-T细胞进入体内后,会快速激活而分泌出大量细胞因子,发生细胞因子风暴,进而引起全身炎症,导致机体损伤。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乏力、肌痛、皮疹、头痛等,症状轻重不一,严重者可引起重要脏器衰竭。但总体来说,CAR-T疗法的疗效很可观,其副作用相较于其他治疗肿瘤的方法是较轻且可控的。
为了最终实现“保持CAR-T细胞治疗最大疗效,同时防止可能威胁生命的毒副作用”的目标,推行对患者的全程化管理变得十分重要且必要。
其中包括了从细胞制备到细胞回输,从毒副作用防控到远期疗效随访,以及搭建现代化全程管理平台,实现多学科诊疗(MDT)等一系列环节。梁爱斌教授强调:“只有这样才能使CAR-T疗法更加成熟、系统化,为更多的患者争取更大的获益。”
早期发现难,但治疗一定要尽早
“临床上,患者往往都是有了症状才会就诊,比如白血病患者基本都是出现了发烧、感染、出血或贫血等不适症状了,就诊后才发现自己得了白血病。”梁爱斌教授介绍道,这也就表明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往往很难做到早期发现。
还是以白血病为例,正常的血细胞变异后会形成肿瘤细胞,但不是即时就能被检测出来(肿瘤细胞数量为以下时,在全身分布后很难被发现)。
一般来说,需要等肿瘤细胞增殖到一个数量约为的细胞“兵团”,影响到造血功能时,患者才会出现不适,如容易感冒、轻度贫血等;
等“兵团”数量继续增大到~时,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如贫血、白细胞数量异常、血小板减少、感染性肺炎等;
一旦“兵团”数量增大到~,患者就进入了白血病的终末期。
肿瘤的发生,通常都会和个人的遗传易感性有很大关系,而外在的诱发因素可能会激发易感性,如病毒感染、电离辐射等。同其他肿瘤的防治一样,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避免诱发因素,如吸烟、酗酒、熬夜、接触有毒物质等。如果有不适症状,医院检查,一旦不幸确诊,就要抓紧时间立刻开始治疗,即便是CAR-T“神药”,也需尽早治疗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梁爱斌教授补充道:“患者的信心很关键,医院找血液科的医生,相信医生,也要相信自己,千万不要轻易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