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新研究证实,mRNA疫苗对德尔塔等16种变异新冠病毒有效
-10-15报道,自新冠病毒德尔塔(Delta)变异株在世界多地流行,所谓的“突破性感染”——也就是接种疫苗后仍然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变多了。尽管总体数量并不多,但还是引起了人们对疫苗保护效果的疑惑:对于新出现的变异毒株,现有的新冠疫苗可以提供广泛的保护吗?
日前,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以“加速预览”(AcceleratedArticlePreview)的形式在线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回答了这一问题。耶鲁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测试疫苗接种者的血液样本,证实两种现有的mRNA疫苗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对感染的反应,预防包括德尔塔变种在内的十几种新冠病毒变异株。实验结果还显示,接种疫苗前已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对各种变异毒株表现出更强的免疫反应。
Nature子刊:成功建立新冠肺炎重症模型,揭示新冠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
-10-12报道,近日,中医院秦成峰/王慧团队联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祥喜团队在国际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haracterizationandstructuralbasisofalethalmouse-adaptedSARS-CoV-2”的研究论文,公开表示团队成功建立新冠肺炎重症模型并揭示新冠病毒跨种感染分子机制。
这一研究产生了一种新的小鼠适应的SARS-CoV-2毒株MASCp36,该毒株会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和死亡率。模型也显示了与严重COVID-19类似的年龄和性别相关死亡率。在体内传代过程中,通过对MASCp36受体结合区域(RBD)的深度测序,发现了NY、QH和KN三个氨基酸替换。本研究为明确SARS-CoV-2发病机制提供了平台,并揭示了其快速适应和进化的分子机制。
原文:Characterizationandstructuralbasisofalethalmouse-adaptedSARS-CoV-2
最新研究发现靶向脂肪酸合成途径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
-10-02报道,近日,美国南加州大学王荣福教授课题组在NatureMetabolism杂志发表了题为“PharmacologicalinhibitionoffattyacidsynthesisblocksSARS-CoV-2replication”的重要科研论文,证实脂肪酸合成途径是新冠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快速复制的关键性因素,并通过大量筛选,发现以Orlistat(奥利司他)为代表的脂肪酸合成抑制剂对新冠病毒及常见突变毒株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同时在K18-hACE2小鼠模型中显着提高病毒感染后的宿主生存率。
南加州大学博士后储君君,助理教授邢常胜,博士后杜阳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王荣福教授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在南加州大学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完成。
原文:PharmacologicalinhibitionoffattyacidsynthesisblocksSARS-CoV-2replication
新研究显示新冠病毒与采集于老挝的菊头蝠冠状病毒有共同关键特征
-09-22报道,英国《自然》杂志的预印本平台“研究广场”日前登载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老挝北部某些洞穴中栖息的菊头蝠所携带的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具有共同关键特征,这表明自然界存在与新冠病毒密切相关的病毒。
在这项新研究中,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和老挝大学的研究人员于年7月至年1月间在老挝北部石灰岩“岩溶地带”捕获了46种共计只蝙蝠,并就这些蝙蝠携带的冠状病毒是否与新冠病毒相似展开采样研究。
研者发现,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RBD)通过与人类细胞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来侵入人体。自然界存在的蝙蝠冠状病毒能否与人类细胞受体ACE2结合,该病毒有无与新冠病毒类似的RBD,是判断蝙蝠冠状病毒能否跨物种传播的重要依据。
论文显示,科研人员从栖息于老挝北部某些洞穴的上述菊头蝠身上采集了样本,并在这些样本中发现了3种与新冠病毒RBD高度相似的蝙蝠冠状病毒。研究人员指出,代号为BANAL-52、BANAL-和BANAL-的病毒是“迄今已知的与新冠病毒最接近的”蝙蝠冠状病毒。其中BANAL-病毒具有与新冠病毒几乎相同的RBD。论文作者之一、巴斯德研究所病原体探索领域的负责人马克·艾利奥特说,这3种蝙蝠冠状病毒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源头,并可能构成直接传播给人类的实质风险。
Science子刊:利用有机电化学晶体管可超快、高灵敏、便携式地检测新冠病毒抗体
-09-20报道,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超快速、低成本、无标签和便携式的设备来测试人类患者中的SARS-CoV-2抗体。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年9月15日的ScienceAdvance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Ultrafast,sensitive,andportabledetectionofCOVID-19IgGusingflexibleorganicelectrochemicaltransistors”。论文通讯作者为香港理工大学的FengYan博士。
在检测时,将一滴血或唾液滴加在塑料条上,让这些有机电化学晶体管发挥其作用。为了使这种设备更容易使用,他们使用了蓝牙,因此测试可以通过无线方式进行。一旦分析开始,结果可以在短短5分钟内给出。他们声称,这种塑料条的成本只有1美元。Yan团队已测试了他们的设备,发现它在分析血液和唾液样本时都非常准确。他们也已经为他们开发的设备尽快开始临床试验做了安排。
原文:Ultrafast,sensitive,andportabledetectionofCOVID-19IgGusingflexibleorganicelectrochemicaltransistors
变异新冠病毒传染力为何增强
-09-16报道,从阿尔法、贝塔、伽马,再到德尔塔、缪毒株……层出不穷的变异新冠病毒不断挑战各国疫情防控。为何变异新冠病毒传染力会增强?中国科研人员新近发表在美国《细胞报告》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其中“奥秘”。
研究发现,与阿尔法毒株相比,德尔塔毒株的刺突蛋白能够更加高效地被宿主细胞蛋白酶切割形成具有功能的蛋白,极大提高了德尔塔毒株入侵细胞的效率,也加快了其在感染初期的复制速度,有助于德尔塔变种优势的建立。
除了感染能力提高,变异新冠病毒的免疫逃逸能力也增强了。和野生型新冠病毒相比,新冠康复者血清中和抗体对德尔塔毒株的中和力大幅下降;疫苗和用于治疗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对德尔塔毒株的中和效果均相应下降。
清华大学药学院谭旭实验室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腾川实验室的最新研究发现,除了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逃逸外,针对杀伤性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的逃逸,也可能促进新冠病毒优势变种不断传播。
清华大学药学院副教授谭旭说,变异新冠病毒对免疫系统的逃逸大大增加了全球疫苗接种计划的复杂度,这些不变的抗原表位为新一代冠状病毒通用疫苗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新型通用疫苗将不仅能激活人体产生中和抗体,同时也能介导广泛的细胞免疫反应,降低变种病毒突破感染(指接种疫苗后发生的感染)的风险。
免疫逃逸最严重的新冠病毒突变株也显二代;我们需要为此忧虑和惊恐吗?
-09-09报道,南非权威的NCID在medRxiv上传了南非突变株Beta(B.1.)的新谱系C.1.2的预印版文章,世界卫生组织WHO首席流行病学专家MariaVanKerkhove在Twitter介绍了C.1.2,并推荐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实际上回答了很多人在私信询问的C.1.2的流行情况问题。
正如下图所示,首先发现于南非的Beta突变株有最强的免疫逃逸,但其传染性相对弱,远远低于Delta突变株、而无法成为主流毒株;Delta突变株则具有空前的基础传染值,但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未见其有非常明显的免疫逃逸增强。
但不能忽略的是,只要新冠病毒还在蔓延,就有机会大量复制及产生新的突变。而广泛的疫苗接种和严格的公卫管理,是降低这一风险的最佳手段。
Nature子刊:首次揭示新冠病毒穿过血脑屏障的分子机制
-09-08报道,在新冠病毒感染者中,除了呼吸系统症状外,也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疾病,如头痛、失去嗅觉或味觉、意识障碍,甚至是癫痫、中风等。研究人员也在患者脑组织中发现SARS-COV-2RNA,在皮质神经元同样发现病毒。通过人脑类器官也证实新冠病毒具有侵袭神经系统的能力。这些证据说明新冠病毒能够感染人中枢神经系统,但是病毒如何进入大脑的机制尚未可知。
ScienceChinaLifeSciences:研究报道新冠病毒新型潜在受体发现
-09-08报道,近日,秦川研究团队在Nature子刊SignalTransductionandTargetedTherapy上发表一篇题为:“SARS-CoV-2crossestheblood–brainbarrier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