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三年的疫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那么疫情的拐点真的来了吗?相信这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钟南山院士给出的答案是:不用太担心奥米克隆。主要由鼻咽和呼吸道感染引起。肺炎的概率比较低,死亡率也比较低,几乎接近季节性流感。因此,公众不必过于担心。
张伯礼院士的回答是:病毒变了,策略也变了。奥米克隆自从成为主流菌株以来一直在不断变异。其致病性减弱,但传染性增强。总的趋势是让防控更加科学准确,而不是躺着不放,逐渐过渡到适应病毒特性的状态。张文泓主任:中国有能力驯服新型冠状病毒。三位院士的观点是,病毒的毒性正在减弱,因为病毒发生了变化。为了应对这些变化,国家优化了防疫政策。所以,不要慌,不要造谣,国家不是躺着不放,不是不理我们。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自己。不管病毒变成什么样,我们也应该保护自己不被感染。
第一:不能麻痹大意,不能粗心大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疫情防控方面,稍有疏忽就可能毁掉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没有麻痹,没有松懈,没有粗心,持续的保护可以阻止新冠肺炎的传播。
第二:戴口罩,坚持。科学佩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感染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尤其是去公共场所和密闭空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一定要正确佩戴口罩。
第三:打喷嚏要有礼貌。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往往携带病毒,可直接或间接导致病毒传播。因此,咳嗽或打喷嚏时,一定要用纸巾和手帕捂住口鼻。
第四,勤洗手,讲卫生。经常洗手和保持卫生是保证身体健康的最重要的方法。饭前便后,触摸异物后,触摸口、眼、鼻前,请认真洗手,遵循七步洗手法,并用肥皂(洗手液)和自来水搓洗至少20秒。
第六:一米距离,更安全。传染病主要通过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保持一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病毒感染。保持一米线,出行时保持安全距离,对他人和自己都有好处。
第七:少出门,不聚集。公共场所人多,流量大。聚餐、聚会容易导致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所以不要去人多的地方,避开人多的地方。少出去,不要在一起。
第八:接种疫苗很重要。接种疫苗是预防疾病最经济、最有效、最方便的手段。防控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和个人防护缺一不可。符合接种条件者,应积极接种新冠肺炎疫苗,为构建免疫屏障做出贡献。
第九:讲科学,增强免疫力。均衡的饮食、适度的运动、规律的作息、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有效增强人体免疫力。
第十:有症状就早点看医生。主动做好健康监测。如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到发热门诊就诊,途中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告知自己的逗留史和接触史,不隐瞒、不回避,遵医嘱进行观察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