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反复,仍然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持续的影响。银屑病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诱发的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很多银友们会有疑问,疫情期间,医院就诊?用了生物制剂会不会更容易感染新冠?针对银友们关心的问题,在这里给大家一些建议:
疫情期间,为避免交叉感染,我医院就诊?
疫情期间,如果银屑病患者病情稳定且外用储备充足,医院;如属于进展复发期,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可以做好防护措施前往专科就诊;如果采用系统治疗需要复查,建议选择就近能满足复查需求、门诊量较少的医疗机构。
中重度银屑病患者,目前使用生物制剂,症状控制稳定,但为了在医院的次数,能不能换用外用药或用药间隔更长的药物维持?
根据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推荐,生物制剂治疗达标并保持至少6个月后可以通过减少剂量(减少20%~50%)或增加用药间隔进行优化治疗3。所以推荐已经启动生物制剂治疗的患者,如果疗效已达标(达到75%以上改善或自我满意),并已完成该生物制剂治疗方案12-16周,医院次数,可以酌情增加用药间隔或减少药物剂量。白介素-17单抗两次用药间隔最长不建议超过6-8周。
生物制剂是不是都属于免疫抑制剂,是否会导致自身免疫力降低,更易感染新冠肺炎?
银屑病生物制剂是一类针对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特异性炎症因子而研制出来的单克隆抗体,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目前已在中国上市的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主要有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拮抗剂(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白介素类抑制剂(包括白介素-12/23抑制剂(乌司奴单抗)、白介素-17A抑制剂(依奇珠单抗、司库奇尤单抗)和白介素-23抑制剂(古塞奇尤单抗))。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相比,IL-17A抑制剂的作用靶点位于银屑病炎症通路的下游,不会形成明显的全身免疫抑制状态5,但避免或减少公共场所活动和做好活动时的防护仍然很重要。
生物制剂注射的部位是否会造成病毒感染的几率增高?
新型冠状病毒(-nCov)主要通过黏膜细胞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I(ACE2)进入人体,呼吸道黏膜(口腔、鼻腔、气管支气管、肺)、消化道黏膜、眼部黏膜均覆有ACE26。
生物制剂注射部位一般选择在上臂外侧、大腿伸侧或外侧、腹壁两侧无银屑病皮疹的皮肤,因皮肤的屏障保护作用,皮下的ACE2在皮肤完整的情况下无法与病毒结合;生物制剂的注射器均按皮下注射需求设计,针孔细小;注射前使用75%酒精消毒皮肤,消毒范围建议为以注射点为圆心2-3厘米为半径的圆形区域,从注射中心向外顺时针画同心圆,由内而外消毒2次。按照注射常规诊疗进行,因注射部位造成病毒感染的几率极低。
推荐选择腹部作为自行注射的最佳部位,因为可以做到注射部位完整消毒,而且注射后衣物保护也降低了暴露于空气的机会。而自动注射笔装置采用了隐藏式针头,更有利于降低针头污染的几率,且容易操作,更方便患者在家完成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