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通常的观念中,癌症是一种自发性的疾病,没有听说过被某种动物叮咬也会患癌,但事实上,的确有这么一种动物,被它叮咬之后可能会让人类患癌症。是怎么回事呢?且听小编我为你道来。
下文选择《科学也反常》一书。
癌症是一种自发性潜在疾病。某个器官的某些细胞异常增生,形成所谓的肿瘤。但肿瘤不一定就是癌症,也有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分,只有恶性肿瘤才是所谓的癌症。
良性肿瘤一般就在原处缓慢增长,形态与原组织很接近,也不侵犯相邻组织,只会因为空间不够而挤压相邻组织。除少数特例外,大部分良性肿瘤不会发生恶性演变。恶性肿瘤的破坏性却大得多。它们会侵犯附近组织,扩散到机体的其他地方,形成继发性肿瘤,这就是“转移”——如果能瞄准整个机体,为什么要满足于一个器官?癌症如果不及时治疗,通常是致命的,有时也很难治好——人们以为治愈了,不久却又复发。
总之,癌症真是可恶!但癌症再可恨,它也是病人自己身体产生的,如同体内的恶魔……然而,有些癌症并非如此,它可以从某个个体传给另一个个体!
癌症也传染
好几种动物身上都发现了可传染的癌症。放心,目前人类身上还没有。
可传染的癌症是什么意思?“传统”癌症是机体细胞在基因、环境、病毒感染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脱离了固有的管制,不受控地增长。
可传染的癌症则是癌细胞从某一个体传给另一个体,传播途径因癌症类型而不同,可视为“寄生”癌症。其中最出名的两个例子就是犬传染性性病肿瘤和袋獾面部肿瘤。
袋獾是一种小型肉食性有袋动物,仅生活在塔斯马尼亚岛。顾名思义,第一种癌症不用图示(其实是插图师不想画)也能知道发病部位和传播途径。这里我们主要考察袋獾的情况。
袋獾面部肿瘤发病于面部和口部,经常(65%的情况)出现转移,并在内脏形成继发性肿瘤。这种肿瘤,或者说癌细胞,依靠近距离接触而传播,具体说就是袋獾互咬。一旦感染,癌细胞在宿主身上扩散,可引发恶性肿瘤。但是,这些小动物为什么要互咬呢?回答很简单:袋獾很凶猛,经常互斗,尤其在进食的时候……食物对袋獾来说是神圣的。
捉迷藏的异体细胞
不幸的是,对袋獾来说,这种癌症传播得非常迅速。
年,人们首次发现病例,如今癌症已波及塔斯马尼亚岛一半以上的袋獾。人们对岛上不同地方的袋獾面部肿瘤做了基因分析,发现其基因组成非常接近,同出一源。也就是说,这些肿瘤都是克隆,最初出现在某个个体身上!
在检查过肿瘤基因表达之后,研究者认为,疾病源头是神经胶质细胞,至少是正在形成的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确保神经元的正常工作。肿瘤通过袋獾互咬在它们之间转移、扩散开来。这其实是“同种异体”A移植,即供体和受体是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袋獾面部肿瘤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能力十分惊人。
按理说,同种异体移植后,如果不对受体做免疫抑制治疗,排异风险会很高。机体能分辨出自己的细胞(自己)和其他细胞(非己),因为每个细胞表面都有特征蛋白分子组合,后者由名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简称MHC)的基因群编码。每个个体的MHC分子组合都非常不一样。如果把某个个体的细胞移植给另一个体,因为MHC分子组合不同,免疫系统会将移植细胞识别为“非己”,并用一种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消灭它。
如果免疫系统能够排斥经嘴咬传播的肿瘤细胞,被咬的袋獾就不会得癌症。
但是,为何没有出现排异?
最近的研究显示,“表观遗传”机制抑制了肿瘤细胞中让MHC分子到达细胞表面的基因(见“恐惧也遗传”)。所以,MHC分子无法到达肿瘤细胞表面,被咬袋獾的免疫细胞也就无法“检查”出MHC分子。表观遗传修改是在DNA和(或)相关蛋白质上做的记号,它不改变DNA序列,只是控制(激活或抑制)基因表达。
而这里的情况就是抑制。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袋獾面部肿瘤没有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另外,MHC蛋白表达减少,通常见于恶性肿瘤细胞。MHC分子除了用于分辨自己与非己,对识别“被改自己”也很重要,也就是受感染细胞和“传统”癌细胞。
“识别”是免疫系统执行消灭任务的重要一步,因此,肿瘤细胞表面缺少MHC分子,将导致肿瘤的肆意传播。
尚待弄清的事还很多。免疫系统不会轻易被骗,本来应该能处理无MHC分子的细胞。原则上,一种独特的免疫细胞——NK细胞(naturalkiller,意为“天生杀手”)会攻击无MHC分子的细胞。但是,这会受到一些因素的调控。袋獾面部肿瘤是如何绕过宿主免疫系统的?这远没有搞清楚,依然在研究之中。
袋獾濒危
袋獾真是要多倒霉就有多倒霉。面部肿瘤不仅传遍塔斯马尼亚,而且染病的袋獾几乎必死无疑。它们的死状非常凄惨:因面部肿瘤过度增生,最后被饿死或窒息而死。
袋獾面部肿瘤与犬传染性性病肿瘤的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虽然也是克隆式异体移植,但肿瘤长到一定阶段就再也逃不过宿主免疫系统的消灭。而且这种肿瘤很少转移,通常也不致死。克隆式可传染癌症能长久存在,犬传染性性病肿瘤在这一点上就非常“成功”,其起源可追溯至几千年前。当然,病不致死也是其“成功”的一部分原因。袋獾面部肿瘤就不一样了:其病源发展年头尚短,按照现在的情况发展,这种疾病的历史肯定维持不了多久。袋獾面部肿瘤传播快、致死率高,宿主数量已受到威胁,没有宿主也就没有这种疾病。在塔斯马尼亚的某些地区,已有超过90%的袋獾死亡。据估计,在20年中,袋獾数量可能下降了近80%。
人们正在采用各种策略,保护健康袋獾不被感染。总之要“加强”袋獾的免疫系统。可以想见,第一个办法是给袋獾打疫苗,“教会”它们的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细胞。表面有MHC分子的肿瘤细胞可作为疫苗,它们应该会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机体就能准备好与疾病斗争。导致MHC分子不表达的表观遗传机制也可以逆转:通过治疗肿瘤细胞,让它们表现出MHC分子。
人们也考虑了其他措施,比如寻找天生有抵抗力的个体,研究其特性和(或)促进其繁殖——希望抵抗力可遗传给后代。也许,这并不需要人类干预,进化就可以做到。最近一项研究表明,与免疫反应相关的某些“等位基因”可能会提供抵抗力,拥有这些基因的袋獾能够生存并繁殖,把这些等位基因传下去,代替其他版本的基因。从整体上看,这是袋獾的免疫系统进化了,能对付这种传染病!与时间的赛跑已开始,袋獾能否靠自己免于灭绝呢?
呃,其实专家更认可打疫苗之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