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免疫疗法是利用人体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的一种治疗思路,产业界在近年成功开发了PD-1、CAR-T等划时代的治疗药物。偶联药物则是将精准靶向和强力杀伤两种治疗需求整合在一起而设计开发的一种药物形态,这种理念从源头上讲并不算特别新颖,但是偶联药物的开发在近两年一片火热也是不争的事实。这背后既有FDA批准数款ADC新药和制药巨头大举杀入该领域催发的投资热情,也有科学技术进步将创意变成现实的创新驱动。
在偶联药物领域,除了众所周知的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conjugates,ADCs)之外,大家对于小分子偶联药物(Smallmolecule-drugconjugates,SMDC)或许也不陌生,另外也可能会对各种新兴的眼花缭乱的偶联技术概念有所耳闻,比如多肽偶联药物(PDC)、抗体片段偶联药物(FDC)、抗体免疫刺激偶联药物(ISAC)、抗体细胞偶联药物(ACC)、病毒样药物偶联物(VDC)、抗体寡核苷酸偶联物(AOC)、抗体生物聚合物偶联物(ABC),让人不得不感慨“万物皆可偶联”。今天,我们主要介绍另外一种药物偶联形式——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adionuclideDrugConjugates,RDC)。
大家对于RDC这个概念可能不太熟悉,但说到医学影像、放射疗法、氯化镭等,可能就熟悉很多,RDC药物其实就是这些诊疗手段或者治疗形式的另外一种创新展现形式。RDC虽然不似ADC药物那样火热,但其实已经有不少新药开发成功案例,尤其是近几年被FDA批准的RDC药物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暗示着RDC赛道的药物开发可能正在升温。其中,(镥)镥氧奥曲肽是FDA批准的第一个治疗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放射性药物,年销售额达到4.45亿美元。最新获得FDA批准的RDC药物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开发的68GaPSMA-11,这是第一个用于前列腺癌PSMA阳性病灶PET成像的药物,适用于疑似前列腺癌转移的患者,以及血清PSA升高疑似前列腺癌复发的患者。
FDA近5年批准的RDC药物
何为RDC药物?
广义上来说,RDC药物从偶联药物的形式上也可以划分为抗体靶向的核素抗体偶联药物(RadionuclideAntibodyConjugates,RAC),以及基于小分子(包括多肽)的核素偶联药物。
RDC作为一种创新的药物形式,既与ADC和SMDC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截然不同的差异,一定程度上更像是ADC和SMDC的集成者。在药物结构上,RDC主要由介导靶向定位作用的抗体或小分子(Ligand)、连接臂(Linker)、螯合物(Chelator)和细胞毒/成像因子(放射性同位素,radioisotope)构成,这也是RDC和ADC与SMDC的相似之处。RDC与ADC和SMDC的最大差异是药物载荷,RDC不再是小分子,而是放射性核素;使用不同的医用核素,可以启到显像或治疗的不同功能,部分核素兼备两种能力。
来源:imagingprobes
由于放射性同位素的小尺寸(仅一个原子)导致放射性同位素的低稳定性和不可控性。因此,期望将放射性同位素缀合并固定到较大的功能实体,例如抗体,实现更好地控制。放射性标记的抗体(抗体-放射性同位素探针)能够识别特定抗原并与之相互作用,以提供针对性的成像或对人体肿瘤细胞的特定损害。同时,对于实体瘤,使用小尺寸抗体(例如单结构域抗体或scFv)偶联的放射性同位素探针,由于其小尺寸和良好的组织穿透能力,具有更高的优势,可更清晰的显示肿瘤并监测进展。
因此,众多生物制药公司开始开发单克隆抗体作为放射性核素的运载工具,用于各种癌症的成像和治疗。癌症患者首先接受能够对肿瘤体积成像的放射性核素抗体,通过使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photone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