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这个阿丕姐
经历三年大疫,谁还再说生命是轻的?除非没心没脑。
或许我们这一辈人经历的太多。三年自然灾害;文革;改革开放;非典;国家崛起;贸易战;俄乌战争;台海局势;科技飞速发展;全球新冠疫情……
唯一我们没有亲身经历的就是失国失家、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但是,以我们接触过的海量文字图片影像记录以及文学艺术作品,对每一个身陷彼境的困顿有着悲惨和复杂的情感的人,几乎有等量的共鸣、共情。
这些历史记录当中,就有我们青年时代风靡的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本没有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在中国几乎和得过诺奖的《百年孤独》齐名的作品。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原版书籍封面
01
米兰·昆德拉和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大部分时间是困苦的。战乱、冻馁、失恋、幼失怙恃、老无所依,以及,人类自己折磨自己的七宗罪。
年4月1日,米兰·昆德拉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愚人节这个概念十八世纪就开始在西方流行了。
在米兰·昆德拉的养成过程中,至少有三个因素比较重要。
一是音乐。他的父亲是钢琴家、音乐教授,当过音乐学院院长。昆德拉的孩提时代,不少时间是在父亲的书房里度过的。父亲亲授他钢琴,并令他师从捷克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保尔·哈斯,学习作曲。哈斯是犹太人,对他影响很大,昆德拉后来还专为哈斯写过诗。
二是哲学。年,19岁的米兰·昆德拉考入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哲学,是给努力探求世界真相和人生意义的人准备的。米兰·昆德拉出生于小国捷克,又赶上政治动乱,国破家散。
有一种人,生活的困境反而愈加能激发出哲学精神。米兰·昆德拉就是善于在生命中提取哲学概念的小说家。
他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命运走向,似乎都是哲学的具象化,而他作品中,随处可见尼采永恒轮回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影子。
三是文学。在幼年跟随父亲徜徉音乐世界的同时,也浏览父亲众多的藏书。十几岁,他就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捷克的和外国的都有。
在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学习的时候,他还经常去听音乐课。后来又到布拉格电影学院读电影专业,毕业后,留校教授世界文学。那一年他25岁。
之后花两年时间写出了《小说的艺术》。这本书获了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奖。
米兰·昆德拉是亲历过布拉格之春的人,还曾经是一名共产党员。
以上,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部小说的底色。
年,米兰·昆德拉和他的妻子定居巴黎,并于年加入法国国籍。年,昆德拉发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这本书读起来不轻松,但是却又很过瘾。
让我们浏览一下都能看得兴致盎然的故事梗概吧。
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蕾莎、萨宾娜之间的感情生活。
托马斯是一位外科医生,失婚后,对女人既恐惧又渴望。为了释放欲望,托马斯与不同的女人交合,“大约个吧”,他自己还算账呢,“25年个,每年8个,不算多。”
在原生家庭很痛苦的小镇女孩特蕾莎来到布拉格邂逅了托马斯。这个偶然出现在自己生命中的女孩专情、单纯又执拗,和他遇见的所有女人都不一样。托马斯想象不到,自己会重新做了爱情的俘虏。他还想不到的是,特蕾莎会嵌入他一生的生活。
画家萨宾娜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是托马斯的老情人,是属于一个阶层圈子的灵魂伴侣,有互相认同相处方式。
在托马斯的爱情观中,身体和灵魂可分的。他爱特蕾莎,可又不能舍弃与其他女人的交欢。
而特蕾莎心中的爱情是一种理想状态。她认为身体和灵魂不能分割。没了爱情,生命也不在。
不论在布拉格还是在苏黎世,当特蕾莎发现托马斯与其他异性的关系时,内心之痛如油生煎。
萨宾娜貌似现代、洒脱,却也有一份不甘心,自认是最了解托马斯的人,却不能完全拥有他,内心也有一份撕扯。
在灵魂与肉体之间,在责任与虚空之间,生命承接着自己不能厘清的轻与重。欲,令人入;责,令人逃。
托马斯逃向花红柳绿床第之间,特蕾莎逃往乡下田园,萨宾娜逃往不知是天堂还是地狱的纽约。
故事在托马斯已经决定追随特蕾莎要远离世俗尘嚣的时候戛然而止,两人因车祸而亡。
所有万千纠缠,都化作一缕尘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但它又不只是情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意象繁杂,涵义众多,是社会面貌、人性真相、特别是两性关系以及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和政治环境下的揭示。
而且以复调小说的形式,细致入微地推衍人物所思所想所行所为,随时随地地嵌入哲学思考,在世界文学宝库中,自有独树一帜的气韵。
02
朱丽叶·比诺什
和《布拉格之恋》
年,美国导演菲利浦·考夫曼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改编成电影《布拉格之恋》。丹尼尔·戴·刘易斯、朱丽叶·比诺什等主演。
菲利浦·考夫曼拍的《布拉格之恋》应该说只是米兰·昆德拉小说里的一小部分,适合于影像艺术的,迎合普罗大众趣味的那一小部分。年,该片获得第46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影片提名。
朱丽叶·比诺什在片中演的特蕾莎,是导演从上百位候选者中挑选出来的。
朱丽叶·比诺什,年3月9日生于巴黎。是法国国宝级影后,她不是作品最多的,却是演技最棒,最富智慧,最具国际影响的,法国片酬最高的女演员。
我们随口数的出来的,除了年的《布拉格之恋》之外,她在《新桥恋人》《蓝白红三部曲之蓝》《英国病人》塑造的角色,都令人难忘。
比诺什的父亲是一家剧院的经理兼导演,还擅雕刻,母亲是大学的文学教师并兼任演员。所以剧院里的一切都是她从小就熟悉的。
4岁,父母离异,她进了天主教寄宿学校。8岁起,便在学校里演出戏剧节目,12岁开始接受演技训练,毕业于巴黎高等艺术学院。
为拍地域风格浓郁的《布拉格之恋》,导演特意起用没有好莱坞背景的欧洲演员,从上百位候选者中挑选出了24岁的比诺什。因为朱丽叶·比诺什的容颜气质独一无二:“她的美丽和清纯就像清新的空气一样透明。”
而比诺什饰演的特蕾莎,果然用青春与自由的自然美感一鸣惊人。自此,好莱坞制片纷纷朝她抛出橄榄枝。
印象中关于朱丽叶·比诺什的生活报道很少。三段婚姻恋情,分别是与导演莱奥斯·卡拉克斯;潜水教练安德列·霍尔;男演员贝努瓦·马奇莫勒。
朱丽叶·比诺什有一儿一女。
菲利普·考夫曼拍的《布拉格之恋》,虽然只是米兰·昆德拉小说里的一小部分,但就是这一小部分,化成影像呈现在我们面前时,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和思考空间足够阔大。“就像电影中层出不穷的镜子一样触手可及但又冰凉袭人。”
03
再读这本书时,
是好多人一起看清了真相
文艺家到了大师层面,基本都沉溺于哲学范畴的探讨。他们不由自主地把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思索的结论和困惑的问题,一齐通过自己擅长的技术手段表达出来。电影大导如是,文学巨匠也如是。其他门类的巅峰人物概莫能外。
文学家一般也会经过几个阶段,玩文字的娴熟,讲故事的酣畅,技术架构的快乐,到最后,终究要升级为熟练运用以上手段,表达自己从特殊经历中生发出的独特领悟。特别是对时代问题的困惑和男女关系的永恒之谜。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小时候是看过的。这次疫情期间不出门,踏踏实实地又细看了一遍。
此番看,应该是看懂了大部分。看时深切感受到:没有人生历练的看,是连观察员都算不上的,就纯属于看热闹。这一次,在有共鸣的同时,也看到了困惑,也看到了局限。留下了23处笔记。
像特蕾莎开发出自己的摄影才能之后,需要一个人体模特,她找到了萨宾娜。
完成常规拍摄后,俩人又互拍对方坦露的样子。
而背后的心因,是两人在爱情中不甘心的角逐。两人以相互窥探对方胴体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暗中较劲,羞辱对方。
没想到我在此处留下的感想,竟然得到了一百多个素不相识的人的共鸣。为什么?是那句“人生是需要道具的”么?我没想明白。
还有一些阅读留痕,也截屏下来,与诸君分享:
04
生命的“轻”与“重”
年轻时弄不懂;长大了分不清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中写过这样一段具有哲学意味的话: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就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这本书的译者许钧先生认为:“对昆德拉而言,小说是拓展人的存在的可能,而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昆德拉揭示了对立两元(轻与重)所产生的必然境遇。我们要走出对立的两元,去寻找,去开拓每个人生存的可能性。爱情如此,生活如此,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所言的“轻”,可以从宏观的、超然的角度去理解,而“重”,则是对共同价值观世俗之责的固守。二者对立统一于我们自体。撕扯,又共存。
关于这一点,凡经过大疫三年的人,应该会有很多具体而微的感受。天灾降临时,最考验人性,而人祸,就更是人性卑劣造成的果。大到家国天下,小到饮食男女,我们都可以进行“轻”和“重”的感悟、分析、归拢、取舍。
但不管怎样,有过此番经历的人,再读米兰·昆德拉的这部名著,相信都会有自己深刻的体会。
END
迈道传媒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冒犯,即刻删除
值班编辑: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