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探讨:洋葡萄酒为何不敌中国葡萄酒_酒类专题_产业经济
目前,许多行业发展面临比较严峻的现实,尤其是那些首先由外资公司开拓的市场,如汽车、快餐和软饮等行业,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大都是外资品牌,这些市场的大部分江山已经被这些外资企业占据。
但葡萄酒行业是一个异数。虽然中国古时就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经典场景,但葡萄酒一直没能像白酒和近代的啤酒那样成为公众普遍认可和喜爱的酒品。普通消费者对葡萄酒概念的认可,也多为法国、智利和阿根廷等传统葡萄酒产地的产品。
然而现状是,无论是在低端市场还是在高端市场,中国葡萄酒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以长城葡萄酒为代表的几大葡萄酒品牌在消费者中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在领时尚潮流、导流行先锋的广州,葡萄酒的消费情况到底如何呢?对此,《新快报》委托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广州分公司对广州市民的葡萄酒消费习惯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
结果显示:15.4%的广州市民爱喝葡萄酒,85.1%的市民购买葡萄酒是为了自己饮用。在这些喜爱喝葡萄酒的市民中,近五成市民喜欢喝葡萄酒原因在于葡萄酒的保健功能。广州市民的葡萄酒消费能力一般,43.5%的市民仅承受50元及以下的葡萄酒,逾五成市民仅在特殊场合(如酒会、派对)才喝葡萄酒。关于葡萄酒的产地偏好,近六成广州市民只喝国产葡萄酒,价格便宜是其主要考虑因素,其中近七成国产葡萄酒爱好者偏好于长城牌葡萄酒;只喝进口葡萄酒的市民仅占4.3%,口感好是其主要的考虑因素。
国产葡萄酒:中国本土品牌提前布局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三大葡萄酒巨头张裕、长城和王朝还占据了中国葡萄酒市场70%的份额。进入中国的进口葡萄酒品种、品牌繁多,但与进口啤酒在中国市场投入巨资“攻城略地”、“广告轰炸”相比,进口葡萄酒显得黯然失色。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进口葡萄酒的品牌形象十分模糊,在普通消费者心目中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消费者几乎不能随口说出一个准确的进口葡萄酒品牌。
对此,长城方面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洋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水土不服是一个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中国葡萄酒企业较早地认识到了培养消费市场的重要性,他们对品牌文化内涵的塑造,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与青睐。以长城葡萄酒为例,一直以来在苗木、设备和酿酒人才等方面倾力投入,保证了其优质的口感与稳定的质量;在此基础上长城还积极培养有较强购买力,注重品牌与其身份、地位、品位相称的高端消费群体;此外,他们还在各种高端商务场合积极参与,如在2004中法文化年法国总统访华期间,长城葡萄酒被选为两国最高元首的友谊之酒。
同时,长城张裕为代表的中国葡萄酒在高端市场频频发力。其中,长城葡萄酒首次在国内推出符合法国AOC标准的特定小产区酒,先期推出的华夏葡园A区干红作为国内首个以微气候、小流域概念命名的产地酒,以其更为细化和个性化的定位在华南、华北、华东等市场重地一炮打响。而张裕也在去年投巨资兴建葡萄酒庄,推出张裕卡斯特酒庄高档干红,以期在未来的竞争中能站稳脚跟,整合资源全力进*葡萄酒高端市场。
当洋葡萄酒进入中国时,他们发现,在中国原来已经有了如此强大的对手。
洋酒代理商:洋葡萄酒品牌推广乏力
进口葡萄酒为何不做品牌推广?就此问题,代理全球葡萄酒的广州骏德酒业产品总监郑兴进一步向解释道,进口葡萄酒品牌成本很高:首先,把酒运到中国就是很高的成本了,包括运输、关税等等;人力成本也是很大的一块,国外种植葡萄或者酿酒的工人都有最低工资。他所了解的法国波尔多区一个农民的月薪都在5000港元左右。而在中国几个产区的葡萄种植者的工资显然要低好多;另外出口运输需要保险。
而国内的品牌虽然售价相对低点,但量很大,成本较低,所以在盈利能力上大于外资品牌。他们用这些利润可以承担在商超、夜场、酒楼高昂的进场费用,同时可以高举高打的给经销商做品牌推广。
“目前进口酒都以经销商方式进入中国市场,而且国外没有很大的葡萄酒公司,两大因素制约了他们在华的品牌力度。”该公司另一人士表示。
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秘书长桑田对此表示,国外葡萄酒多以酒庄的形式来推,它们没有那么大规模和经济实力。小而分散、缺乏资金实力,这是目前外资葡萄酒在中国市场举步维艰的硬伤。另外,这种现状也与有推广能力的国际大品牌目前尚在观望阶段有关,进来中国市场的绝大部分是小品牌。而反观国内现在的葡萄酒生产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有实力来推广品牌。
与此同时,进口葡萄酒也受累于李*。广州某澳洲葡萄酒代理商曾经表示,进口葡萄酒的价格体系非常混乱,有不少售价三四十元的葡萄酒自我宣传是法国AOC等级的产品,导致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的价格普遍不信任,对进口葡萄酒本身也持怀疑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