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坚执锐,守住人民健康的免疫防线
——访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晓明
“关爱生命、呵护健康”,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双桥路乙2号的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部,门口院墙上的这八个字格外醒目。这是公司的发展理念,也是在传染病防治科技创新战线上奋斗37载、公司董事长杨晓明一生的追求。
没有虚话和套话,只有责任和实干。整个访谈,杨晓明讲不完、绕不开的都是中国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传染病防治的科技创新,思索的、探讨的都是如何又快又好地做出新型疫苗和治疗药物,阻断疫情,守护住人民健康的免疫防线。
以担当亮剑,打好打快免疫保卫战
“围绕新冠病毒可诊、可治、可防三个方面,我们正全速推进研发工作。”采访开始,刚一落座,杨晓明就谈起目前中国生物在抗疫工作上的重点,“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在三条技术路线上启动了4款疫苗的研发工作,3款已获得临床试验批件。同时还在积极研发F61单克隆抗体药物,疗效预期非常好。”
从“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消息传出,到新冠病毒不断变异,杨晓明带领着中国生物时刻与病毒赛跑。“我们作为生物医药国家队、科技抗疫的主力军,责无旁贷,而且要比别人更警惕、更着急、更紧张。”
疫情初起时,杨晓明果断组建诊断试剂团队飞赴武汉。仅用48小时,研制出全国首个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分子检测试剂盒。不仅在病毒诊断战场,在临床治疗战场,杨晓明也组织力量向病毒宣战。他在全球首先提出新冠肺炎康复者恢复期特异血浆和特异免疫球蛋白疗法救治危重病人,该方法被纳入《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也得到国际同行认可,成为救治新冠肺炎的“压舱石”。
新冠病毒肆虐,人们对疫苗翘首以盼、呼声急切。作为一名疫苗战线的“老兵”,杨晓明敏锐觉察,早早就做了研制和生产的双线部署。“疫苗光有效安全还不行,还得大量生产出来,大规模人群使用,才能形成免疫屏障,防住病毒。”
生产新冠灭活疫苗,需要拆除旧车间,建造高等级生物安全车间。一个疫苗生产车间是价值几十个亿的国有资产,拆掉新建需要承担巨大的决策风险。杨晓明对相关方面做了充分研究后,坚定冷静地说了一句话:“责任我担着!”
这句话让整个建设团队完全解除后顾之忧,仅用56天便建造出我国第一个人用疫苗高等级生物安全车间。随后,第二个、第三个高等级生物安全车间陆续建成。年9月,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能力达到全球最大的50亿剂/年,及时保障了人民群众在最短时间内都能用上有效的新冠疫苗。
为什么能敢于担当、冲锋在前?杨晓明说,“就是自然地出于责任感,不忘初心。我是共产党员,还是学医的,做疫苗做了一辈子,怎么可能看到好多人感染,还无动于衷?这种关键时刻,必须得上。”
SARS突如其来,他1个月内带队跑了近10个省市,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成功制备了静脉注射用人SARS免疫球蛋白;麻疹强化免疫接种,他率团队紧急行动,短短10天时间里满足了30个省1.02亿名儿童接种需求;新疆突发Ⅰ型脊灰野病毒疫情,他连夜部署,5天内供应万粒脊灰疫苗,有效控制住疫情。
“与病毒斗争,就是与时间赛跑。早一天行动,就能早一天保护大家的健康,甚至挽救成千上万的生命。无论什么问题,都要第一时间解决掉。”在保证研发科学性的基础上,杨晓明讲究追求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
以赤诚报国,加速传染病防治科技创新
杨晓明出生在甘肃省甘南自治州一个藏族家庭,年考入兰州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他参与的第一个科研项目是研制新一代百白破疫苗。
“当时的百白破疫苗副反应率达到78%,技术很落后,看着包括我女儿在内的小孩子打完针肿得老高的胳膊,我就想着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做创新突破。”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科研硬件条件简陋匮乏。
“实验室的仪器都是向其他单位借来的。”克服一切困难,埋头潜心攻坚,杨晓明就这样做出了第二代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一些技术指标甚至优于当时领先的日本产品,不良反应率控制到低于10%。美国科学家来到杨晓明的实验室参观,直呼“难以想象,不可置信”。
因为认可杨晓明在百白破疫苗上的研究成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邀请他去做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他完成了第三代基因工程百日咳疫苗的构建。导师极力劝说他留在美国,但杨晓明婉拒了,毅然返回祖国。
“我大学毕业到单位不到一年,就把我派到日本学习,后来又去美国。年日本东京就已经像现在的上海那样繁华,实验室设备有的都没见过,美国又比日本更先进,科研人才的培养激励机制、科技创新环境的不同对我触动很大。”中国和美日之间的研发差距留给杨晓明的“震撼”,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强烈激发了他追赶、超越的决心。“就想改变国内的状况,怎么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做科研。”
回国以后,杨晓明担任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这里也是他创新科研管理方法付诸实践的地方。他力主上马了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冻干狂犬病疫苗、乙型脑炎疫苗等项目,提升血液制品等产品工艺和产能,改革管理体系,迅速改变了研究所的科研面貌。
年,杨晓明被任命为国药中国生物总经理和党委书记。他心里始终惦念着,“疫苗是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保障产品,必须占领研发制高点!”他将研发投入比例由3%提高到13%,申请成立国家联合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排众议按照研究所所长的工资待遇,从世界范围引进知名科学家,充实研发力量。
在杨晓明的带领下,国药集团中国生物一举成为我国新型疫苗的创新高地:乙脑减毒活疫苗成为中国第一家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的产品;研制出全球首个EV71型手足口病灭活疫苗;研制出自己的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创六价轮状病毒疫苗研制完成了三期临床研究……
以实干前行,解决生命健康需求难题
“做科研要顶天立地。光有理论上的突破不行,还要立地,在技术上、工艺上有突破,一定要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杨晓明认为,科技创新不是天天耍大刀,更不能花拳绣腿。
新冠疫苗研发之初,技术路线抉择出现争议,杨晓明坚持首选“灭活疫苗”。面对各种质疑,杨晓明依据自己研发技术的突破等经验回答道:“灭活疫苗不仅有效安全,还可以大量生产。”
实现不了量产,就不能最终解决现实需求问题。在科技创新上,杨晓明的思路理念“非常务实”。他主持疫苗综合性技术研究开发大平台建设,集中致力突破我国自主创新疫苗从研发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等系统性技术难题。
目前,中国生物的一类疫苗覆盖了国家免疫规划针对的全部15种疾病,市场占有率达80%。全球已经上市的主要疫苗品种,中国都有了,中国成为全球为数不多能自主供应所有免疫规划疫苗并有部分出口的国家。
“如果我们产出更多,那么就能惠及更多人群。疫苗能自主研发、自己生产、高效使用的,全球多个国家地区里不会超过20个,中国是其中一个。”杨晓明语气微露自豪。
对于中国疫苗自主研发下一步的发展,他有着更长远的目标,“在疫苗领域,中国已经实现从原来的跟跑,到并跑,到现在部分领域的领跑,特别是产业化方面已经处于领先。那么要怎么才能领跑?不光考虑立足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还要思考着眼全球。”
尽管紧接着有一场公司重要会议等着杨晓明主持,但一说到科技创新,他好似有说不完的话,“需要真正重视自主研发,特别是基础科学的突破。投入上,不是说投入多就行,而是要提高投入的精准度,让好钢使在刀刃上。对原创性想法,可以广泛撒网,广泛支持,对要突破的关键技术,可以重点培养,集中力量重点公关。要重视基础科学的作用,还要充分发挥企业自主研发创新动力,以需求导向推动创新。”
“新冠疫苗研发走在国际前列,这说明以前我们国家的科研政策是正确的,但是还有很多基础性问题没解决。”杨晓明对科技创新如何做到“四个面向”保持深刻思考,“世界科技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现在,科技创新人才还是比较缺,特别是领军人才凤毛麟角,人才工作还需再下深功夫。”
原标题:《杨晓明:披坚执锐,守住人民健康的免疫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