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新冠肺炎严重程度的关键分子机制确定
据国际著名医学期刊《临床研究杂志》24日在线发表的最新研究,一种在严重炎症中存在的酶——sPLA2-IIA可能是导致新冠肺炎严重程度的关键机制。该发现可能为降低新冠肺炎病亡率提供一个新的治疗靶点。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研究人员与石溪大学和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合作,通过分析来自两个新冠肺炎患者队列的血液样本后发现,sPLA2-IIA酶的循环可能是预测哪些重症患者最终死于该病毒的最重要因素。
新技术可通过智能手机即时进行病原体核酸检测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光所生物医学光学研究团队利用微流控芯片和智能手机,构建了一种便携式病原体核酸即时检测系统,可通过智能手机用户端,简便、准确、快速完成病原体核酸的即时检测。相关成果日前已被微流控领域核心期刊《分析家》作为封面文章接收发表。
美国纽约州瞒报1.2万新冠死亡病例
24日,美国纽约州大幅上修了该州新冠死亡人数,承认之前的数据少统计了近1.2万人。根据提交给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纽约州截至24日的新冠死亡人数为人,而前州长科莫在任职最后一天(8月23日)公布的纽约州新冠死亡人数为人。美联社指出,科莫公布的死亡数字中,没有计入死在家中、州立监狱中和其他一些设施中的死者。另外,如果有人死于新冠但死前没有阳性检测结果,那么也可能未被计入。新任州长霍楚(KathyHochul)称,“透明将成为本届政府的标志”。
全英文版量子计算学习系统上线
近日,由本源量子团队开发的本源量子计算全物理体系学习机(以下简称“本源量子学习机”)全英文版正式上线。据悉,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提供超导体、半导体和离子阱三种主流量子计算物理体系虚拟实验室、直接面向全球用户、世界首个双语版量子计算学习系统。据了解,该学习机融合了国内第一套量子语言QRunes和国内首款量子计算编程框架QPanda,支持全振幅量子虚拟机、单振幅量子虚拟机、部分振幅量子虚拟机、含噪声量子虚拟机计算,搭配专用的量子语言编程平台,辅以生动形象的对话式交流微课堂,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用户介绍量子计算知识点。
日本科研人员成功在实验室用3D技术打印和牛牛排
日本大阪大学(OsakaUniversity)的研究小组从和牛身上获取了两种类型的干细胞,将它们培养,然后根据和牛的组织结构将它们3D打印成肌肉、脂肪和血管细胞。最终他们在实验室做出了3D牛排。
维珍公司展示超级环路系统
维珍公司展示了一段超级环路(Hyperloop)的视频,这种时速英里的交通工具比高铁快3倍,比传统铁路快10倍以上。所谓超级环路在本质上是在近真空管内运行的磁悬浮列车,形状像胶囊,如果修建成功的话大约可在30分钟内从旧金山到洛杉矶。
成都考古新发现或可揭秘古蜀文明重要缺环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5日公布,在成都市郫都区发现一处周代遗址——犀园村遗址,该遗址正好处在以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早期蜀文化向晚期蜀文化过渡的关键节点上,或可进一步揭秘古蜀文明重要缺环。
DeeCamp决出总冠军,“AI+基因诊断”项目摘桂冠
日前,DeeCamp人工智能训练营总冠军答辩暨结营典礼在创新工场北京总部线上举行。DeeCamp人工智能训练营专注于培养应用型AI人才,迄今已经举办五届。此次训练营由创新工场和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联合主办,总决赛共决出4组赛道冠军和大赛总冠军。基因诊断解决方案GeneBERT项目获得此次大赛的“双冠王”——除了获得年度总冠军及10万元大奖,还与金融文档事件提取系统“点事成金”、营销短文生成系统“AI荐”、Click智能教具等三个项目分别获得分赛道冠军及3万元奖金。
NASA开始部署在空间站负责看家的机器人
NASA研发出一款名为“太空蜂”(Astrobee)的机器人,可以在永久空间站负责打扫看家,修补系统补丁,解决星体撞击等问题,为人类提供安全和温暖的环境。这个机器人是NASA“自主和适应性照看综合系统项目”(ISAC)的一部分,目标是让空间站上已经安装的自主系统(如生命维持系统、电力系统等)与移动的自主或半自动机器人合作,管理任何需要物理干预的情况。
可以模仿螳螂虾做出有力一击的机器人
螳螂虾是动物界所有生物中最有力的,它们的钳子比枪里的子弹还快。哈佛大学领导的跨学科团队对螳螂虾拳击的机理进行了建模,并建造了一个小型机器人。这项研究揭示了这些好斗的甲壳类动物的生物学基础,并为开发拥有强大力量的小型机器人铺平了道路。
用面部识别技术监测早产儿的生命体征
南澳大利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面部识别系统,可以帮助医生远程监护在重症病房早产儿的心跳和呼吸频率,其效果可以和EGG相媲美。目前普遍使用的粘性电极可能会导致早产儿皮肤撕裂和感染,非接触式的监护技术将更加安全的捕捉早产儿的生理数据。
我国最深水下隧道工程盾构机下线
8月25日,由中国中铁装备、中国中铁隧道局联合研制,应用于我国最深水下隧道——深(圳)江(门)铁路珠江口隧道工程的“大湾区号”(深江2号)盾构机在广东顺德成功下线,下一步将拆装运往施工现场,推动珠江口隧道建设开启加速度。
俄开发出生产碳纤维的独特原材料
俄罗斯库兹巴斯国立技术大学科研人员近日使用焦油蒽油馏分作为溶剂,研发出一种新的类煤沥青产品,可增加复合材料的强度,并很好地改进碳纤维的特性。煤焦油蒽油馏分是一种软化温度为70—℃的固体物质。上述过程所得残余物可以作为煤沥青的替代品。她称,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产品质量通过了表征煤沥青性质主要指标的验证,包括软化温度、灰分含量、挥发性物质的产量、不溶于甲苯等。
电单车行业首个智能锂电实时监测系统在渝发布
智能锂电实时监测系统具有全流程检测、实现主动干预、核心环节自主研发的三大特点。这一系统实现了对当前行业锂电安全监测的再次升级。其中自主研发的松果安全云,可以在云端对共享电单车、电池、充换电仓等全链条安全信息进行汇总跟踪,实现全程安全监测。自主设计研发的安全充电柜,配置有60通道独立充电仓位,集成智能恒温风冷系统、异常报警、自动断电等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充电柜的安全性能。
中国中冶地下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
8月24日,中国中冶地下空间技术研究院在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冶武勘)挂牌成立。这是华中地区首家依托专业岩土工程企业创建的地下空间研究院,将实现地下空间开发关键技术的突破,培育地下空间业务全产业链能力,为老旧小区停车难、城市内涝、道路塌陷预报、地下管网及公共资源智慧管控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养殖的食肉动物是人类致病菌演化的温床
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在动物宿主体内存活、突变并传播到其他动物体内,并可能感染人类。近日,发表在《细胞报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食肉动物中与肠道健康相关的三个关键基因失去了其原有功能,造成了免疫系统缺陷,使食肉动物更可能成为无症状的病原体携带者,进而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新型“宜居行星”或许能让我们更快找到地外生命信号
以往天文学家在寻找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星球时,都在寻找质量、大小、温度、大气环境和地球类似的行星。近日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在对“迷你海王星”K2-18b进行研究时,发现这类行星环境或许能允许生命存在,并将其称作Hycean行星。
电量可达商用电池6倍!斯坦福学者研发新型可充电电池
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ysity)团队成功开发了一种可充电的碱金属-氯电池,储存的电量是目前商用电池的6倍。概念使用的钠金属氯纽扣电池达到了次循环,且能量密度为每克正极材料1毫安时,是现有商用电池每克毫安时的6倍。研究者称,在改进电池结构、提高能量密度、扩大电池规模和增加循环次数方面仍有改进空间。相关论文8月25日发表于《自然》(Nature)。
首次检测到水分子之间的“量子拉力”
水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液体之一,液态水的许多奇特的性质都源于其氢键网络。通过精确描述水分子的超快振动运动,有利于理解氢键与液相化学反应的本质。近日,一篇发表在《自然》上的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水分子在受到外界光激发时与相邻水分子间的“量子拉力”,从微观层面为水分子的奇特性质的来源提供了关键证据。
最新研究揭示人类发展过程中体细胞和生殖系细胞突变基线
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惠康桑格研究所(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