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报]36载中科大少年班
缘起
1972年,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道首次从美国回到国内,并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当时李*道就建议毛泽东,“要加强基础人才培养”。
在《少年班的建立与思考》一文中,李*道回忆了1974年5月第二次回国的情景,他看到文化大革命致使人才培养几乎全面停止。他认为,“这种状况必须立即改变”。
李*道联想到在上海参观芭蕾舞学校时的感受:芭蕾舞演员都是从小培养的,为什么科技人才不能从小培养?
回京后,他写了一份关于培养基础科学人才的建议书:“可参照招收和培训芭蕾舞演员的办法,从全国选拔很少数,十三四岁左右的、有培养条件的少年,到大学去培训”,培养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
这份建议书通过周恩来转到了毛泽东手里。当时的*治环境还不适合搞这种创新,这个想法就此搁置下来。
开班
来自江西赣州的宁铂2岁半时会背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他被称之为神童。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国恢复了高考。
10天之后,“神童”宁铂父亲的好友、江西冶金学院教师倪霖,给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举荐这位赣州八中高二年级的少年天才。
11月3日,方毅批示中科院下属单位中国科技大学:“如属实,应破格收入大学学习。”中科大组织了几位教授,带着考卷奔赴江西,现场考察“神童”,宁铂就这样走进了中国科技大学。
1978年3月9日,中科大破格选拔21名智力超常少年成为少年班首批学员,最大的16岁,最小的仅有11岁。
李*道后来回忆,“我实际的目的是要打破不重视培养基础科学人才和其他人才的局面。这个突破口就是对早慧少年进行超常规的培养。”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文革”刚刚结束,国家百废待兴。这帮孩子被称为“知识荒原上的少年突击队”。
1983年12月,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向邓小平建议:“我知道中国科大有个少年班,14-15岁上大学,很聪明,这些人学软件专业,今后将会前途无量。”
邓小平随即说:“科大少年班可以搞。”1984年9月,中科大少年班设立软件专业。
创新
1985年9月,为把少年班经验向普通本科教育推广,中科大仿照少年班办学模式,开办了“教学改革试点班”(“零零班”)。少年班与零零班统一管理,共同培养,学生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成为一个和谐整体。
零零班,学生主要来源于各省高考总分名列前茅者、国家奥林匹克各学科集训队队员、全国各重点中学的保送生以及每年报考科大的新生中成绩最优秀者。与少年班的学生同班上课,同室住宿,采取混合编班的形式进行管理,让两批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学生互相学习,共同促进。同年,中科大与北京景山学校、苏州中学共同创办了少年班预备班。
少年班坚持每年春季举行十八岁成人仪式,让学生牢记历史,感悟成长,强化公民意识和成人意识,培养他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优秀品格,激发他们努力奋斗。
曾任科大少年班班主任的叶国华认为,科大少年班能延续至今,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保持长期持续高投入;二是生源素质非常好。他表示,1984年少年班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对科大少年班延续具有决定性意义。
2008年,中科大少年班从简单的两个班级发展成为独立的少年班学院。同年教育部批准,少年班与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联合组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试验区”。
除此之外,少年班学员还改变了一些惯有的做法。之前,少年班学员完成一年基础课后,便分散到校内各学院自选专业;而现在,他们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集体——本科四年全部集中在学院,学院不分系,不设固定专业,不对学生统一要求。
管委会还根据每个学生个人兴趣特长,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除了基础课集中授课外,其他课可在全校范围内选修。毕业时,授予数学、物理等不同专业学位。
硕果
少年班学员的身上,被寄托了前所未有的众望。邓小平说“少年班可以搞”,主管教育的国家副总理方毅曾多次前往科大看望少年班学员。
《人民》多次报道少年班,其中1978年3月20日的新闻《科技大学少年班的豪迈誓言:我们要跑步奔向祖国的未来》写道:“他们表示,我们这一代人任重道远,现在要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加快做好准备,绝不辜负主席、*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期望”。
截至2012年,少年班学院共招收学生3452人,已毕业2393人,其中少年班毕业1231人。近3年来,80%的毕业生进入境内外高校或科研机构继续深造。前16届毕业生(1983-1998年)共590人,64%获得博士学位,26.9%获得硕士学位。优秀毕业生正在国内外著名学府、科研机构和经济领域中崭露头角,取得令世界瞩目的好成绩。
据统计,约20%的毕业生工作在国内外教育科研领域,以科学研究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他们当中有150余人取得国内教授、副教授职称和国外终身教职。毕业生中涌现了一大批科技精英,许多人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周洪 合肥晚报2014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