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大会以“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启航中国医学新征程”为主题。
如果把人体的免疫年龄逆转了,或许可以实现寿命的突破?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张学敏带来了“免疫力数字呈现技术”的讲题,令大家眼界大开。
张院士介绍,人体的免疫通常被粗略的分为获得性免疫和固有免疫。其中,获得性免疫有万亿种以上,每种T/B细胞只有一种受体。可以说人类进化到现代,人体中基本已经具备对自然界任何抗原相对应的特异性受体细胞。而生物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具备以数字化呈现或评价机体免疫状态的可能性。
目前我们对于免疫细胞的受体可以通过高通量采集信息,获得百万种类T细胞的信息,形成高分辨率免疫力可视化图像。图像中间部分代表被激活的免疫细胞进行大量复制,表现出图谱中高峰度拷贝。每个人生活经历不一样,中间被激活的细胞也不一样。通过这样一个百万像素的免疫力可视化图呈现一个人的免疫特征,并且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免疫细胞,如同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指纹一样。因此,可以通过这样的可视化图像读出人体的免疫多样性。
张院士表示,在读取这些免疫多样性信息并研究后发现,正常人体与肺癌患者的免疫多样性不同,肺癌患者的免疫可视化图像中有大量免疫细胞克隆,且免疫信息的出现比核磁、CT提示的器质性病变早1~2年。这对于健康维护可能是一种颠覆性的技术。虽然目前只能读取百万种免疫细胞信息,但在大肠癌、黑色素瘤、头颈癌等都进行了免疫力可视化图的探索,显示出一定的前景。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随着衰老的进程,免疫细胞的多样性在不断衰退。因此,可以通过检测免疫多样性判断免疫力年龄从而反应个体寿命。而与生理年龄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不同,免疫力年龄或许可以通过后天的调节,增加免疫细胞多样性而有可能逆转。
同时,对于同一个人,不同时候的免疫力可视化图像不同,尤其在生理性的强刺激下,免疫力高分辨图像中都可以看到明显的改变。这就意味着或许在大的疫情来临时,可以把同样疫情下症状的巨大差异性和免疫力关联起来,判断患者的危重状态情况,及早针对性治疗。
张院士表示,关于免疫力可视化技术,如今只是揭开了冰山一角,未来仍需进行生物医学、生物高技术、人工智能、计算科学、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协作,在重大疾病预警、免疫年龄监测、精准医疗指导等方面带来更多突破。
来源:医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