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有着百年医院(医院),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上海市医院,中国百强,在干细胞产业转化、灾难医学研究等领域更是位居世界前沿阵地。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该院正凝心聚力,持续创新和探索,争当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余弘阳通讯员孙钰
10月21日,上海浦东,风起云涌。
黄浦江畔,游人如织;一水之隔的陆家嘴,繁华灿烂。高楼林立间,医院静静矗立,默默注视着这片日新月异的热土。
并非大隐隐于市。
作为上海市医院,医院(医院)已走过百年征程,从一所由爱国爱乡医院,茁壮成长为上海十强,中国百强,在干细胞产业转化、灾难医学研究等领域更是位居世界前沿阵地。
每一步,医院都走得艰辛、坚定和精彩。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发布,赋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每一个上海人,更加信心百倍。
刘中民,医院院长、上海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院院长,他说:“作为浦东医疗卫生事业的一部分,医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步入新阶段,肩负新使命,将持续创新和探索,争当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
从老宅中走来,在改革中蜕变
仔细端详医院的院徽,你会发现,其设计是以一处老宅的屋檐作为标志性元素,为的是铭记从这处老宅走出的爱国之士;为的是责任,担负起强国兴国的重任;为的是传承,传承守护生命和健康的大爱精神。
老宅非同寻常。它曾经是医院首任院长陈桂春先生的宅邸,如今是吴昌硕纪念馆。
年,民国初年。彼时的浦东沿江地带,成为浦东地区最早整片城市化发展的区域。随着一批渡口码头的形成和工厂、仓栈的出现,大量外来人口陆续迁来,集聚而居。然而,浦东的市政建设长期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甚医院,缺医少药成为民生难题。
一批爱国爱乡的有志之士成立了浦东同乡会,由陈桂春、虞洽卿、王一亭、吴昌硕等人具体操办,通过义卖书画等方式筹资,于医院,即医院的前身,从而缓解了普通老百姓就医的问题。由此,浦医院,这家由中国人出资、医院,也打破了当时外国教会“行医布道”的垄断格局。
位于陆家嘴的医院,距今已走过百年,见证了浦东新区的腾飞。
但是直到浦东改革开放之前,医院只有内外妇儿四个科室,医院水平,在上海医疗界寂寂无名,“过江看病”是浦东人心照不宣的约定。
蜕变,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彼时,上海的浦东开发“起锚”。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的赵启正询问刚落户浦东的拜耳、巴斯夫等外企高管:来浦东投资有什么要求?得到的回答只有一个:能在20分钟医院。
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医疗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流学生留本院,二流学生去大学,三流学生回省城,四流学生往浦东”。医院担任心胸外科常务副主任的刘中民,天天乘坐班车从浦东的家赶往浦西上班。别人眼中的噪声隆隆的浦东大工地,却成为他为之倾慕的“热土”。国家要开发浦东,这是大势所趋,来这里一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年,从医院管理者中脱颖而出,刘中民应聘至医院担任医疗副院长,面对从二乙晋升二甲刚刚4年的医院,他向浦东社发局与全院职工立下誓言:我要带领医院晋升三甲。进入医院两个月后,他从无到有建设了心胸外科,开展浦东第一例成人心外手术,从麻醉机、呼吸机、体外循环机、监护仪、术中针线等硬件,到手术护士、麻醉师、体外循环灌注师等软件,都是借的。“除了我,其他都是借的……没有平台,我就搭建平台;没有资源,我就是最大的资源。”刘中民说。
借助浦东开发开放国家战略的“天时地利人和”,刘中民带领医院,紧抓发展机遇,大力实施科教兴院战略,特别是近10年来,在科技创新规划、科技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不断投入与付出,医院科技创新飞速进步并取得丰硕成果,进一步有力支撑了医疗健康服务能级和效率提升,实现了医教研相互促进、协同进步的良好局面。医院科技量值榜单中位列第59位,有18个学科进入全国百强;艾力彼医院竞争力第81位;医院科研竞争力第8位,上海市三级医疗机构医学创新转化指数第5位,医院发明专利授权第28位。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有关情况的通报》,医院在全国医院中排名第49,位列全国前5%,评级为A+。
“作为浦东之子,医院的发展和脚步,带着鲜明的浦东特色,即不拘一格谋发展、厚积薄发探新路。”在回顾自己与医院的发展成就时,刘中民没有谈及自己。
引才爱才,医学大家云集
“刘备三顾茅庐,我为了心仪的人才,十顾都不止。人家来了一看你这儿啥都没有,马上想走;医院就想尽办法为人家解决各种问题,启动经费、家属工作、子女上学、房子住处……这些年特别感谢新区、大学给医院的各种支持。”刘中民发自内心。
“只要是具有副高职称或者研究生学历的医务人员愿意来医院,我们就想尽办法快速引进。”刘中民说,到0年之后,医院又探索“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新路。1年底,医院医院。从医院,发展为医、教、研必须齐头并医院,东方对人才的需求更高了。依照当时东方在上海医疗界的资源地位,引进人才谈何容易。引不进来,那就借船出海:这一时期,东方实施了“人才引进与兼职聘任”相结合的路子。
医院院长、上海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院院长刘中民(前排中)在工作中。
5年,医院医教研发展迅速,正在跨越式发展的路途上大步前行。“树茂引凤至”,四面八方的人才纷至沓来。
同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陈义汉教授于9年加盟医院任科研副院长,年光荣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担任同济大学副校长后,陈义汉依然担任医院副院长与心脏医学部主任,引进人才、提升学科,百忙之中利用各种资源全力反哺医院。作为心内科临床医生,他的名字,与多个人类心律失常的致病基因紧紧联系在一起,带领团队在多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干预研究上接连获得一系列重要发现,为中国在国际心律失常研究领域赢得了一席之地。
“我的工作,得益于医院一直致力于搭建多学科团队和宽松的学术氛围。”年初,现任肿瘤医学部医院加盟医院。如今,医院肿瘤医学部整合了相关内外科及妇科、放疗科、放射科、病理科、超声科等多个科室、四五百张床位,在这个平台上联合作战。国产原研新药呋喹替尼正是由李进团队牵头完成了临床试验并于年获批上市。医院肿瘤医学部新药I期临床试验中心自成立以来,已开展国内、国际新药I期临床研究近项,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肿瘤I期临床药物试验中心。
年4月,医院新内镜中心“满月”。离开了学习工作20医院,徐美东“二次创业”担任医院内镜中心主任。2年多来,这支全新的消化内镜团队发展“突飞猛进”,开展“消化道早癌精准诊疗”、“Hp精准诊疗”、“消化道狭窄综合防治”等特色专科诊疗项目,三四级手术成倍增长,吸引了大量上海乃至全国各地的患者前来就诊。徐美东在医院的平台上,更是收获了“上海工匠”、“上海医务工匠”、“浦东工匠”等“工匠大满贯”的荣誉,团队获中国医师协会高级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上海市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浦东新区职工创新工作室、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最美服务窗口”等称号。
为何选择东方?徐美东将之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新平台需要一个新学科带头人;地利,医院启用新大楼之后,释放了一些空间,能够按照未来发展规划打造一个全新的内镜中心;人和,除了他带的几名学生之外,也从全国各地吸引了各有特长的内镜医生加入。
除了引进本土专家,医院也愈发吸引全球医学大咖的目光。澳洲专家巴里·马歇尔“以身试菌”,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诊断治疗方法,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6年后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并将事业重心转向中国。年,马歇尔选择了医院,欣然受聘名誉院长之外,他主持的消化疾病国际诊疗中心同时揭牌。从此,这位诺奖得主每年定期至少6次飞到上海,亲自为患者开门诊、做胃镜,将个性化基因诊疗的新技术带入东方。“我的家乡珀斯与上海没有时差,下了飞机就能干活,而且医院办公室的江景太漂亮。”谈及选择医院的原因,“老马”幽默地说。
与此同时,东方之星培养计划、后备人才计划等依次启动;刘中民连续多年将个人医院“青年人才科研基金”;医院遴选院内青年医生与法国联合进行博士生培养,学成后被授予法国博士学位;作为国家和上海市住院医师制度化培训基地,医院还承担了区域性全科医师招募和培养的责任,为浦东输送全科医师一百六十余人。医院,每年招收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50余人……在浦东、在上海、在全国卫生系统各个条线,留着“东方”血脉的一代新人正崭露头角。
“医院最近几年连连大动作,从全球范围内招来了许多杰出人才,我认为首先要归功于院长刘中民。”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郑加麟教授说,刘中民的胸怀和魄力配得上“帅才”这个称呼,因为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自己脚踏实地甘心充当引导员、勤务员和“政委”。
从干细胞到灾难医学,厚积薄发探新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转化医学、干细胞研究迅速成为各医学强国争相竞逐的热点,医院又一次以弄潮儿身份走在前列。
“传统医学领域里,人家积淀多,比我们跑得快。”刘中民说,“我们想超车,必须另择新路。干细胞是医学的前沿方向,我们没有历史包袱,有的是勇气和拼劲。”
在年中国干细胞产业化近乎停滞、政策未明之大背景下,刘中民大胆布局干细胞转化医学。年初,医院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成立“干细胞工程转化医学中心”。年获批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项目(获批经费2.55亿元),建成干细胞临床转化“全链条”功能平台:打造了包含再生医学研究所、干细胞制备与质检平台、生物样本库、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为主的干细胞领域政产学研医一体化服务平台。年成为国内首批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机构。年7月再次获批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项目,总经费2.56亿元;年1月,发布《干细胞制剂制备与质检行业标准(试行)》受内业内瞩目。截至年,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重点专项9项,其中年承担3项,占到了全国当年该专项获批项目数的1/5。
通过近10年开拓创新,刘中民带领医院迭代打造了国内首个集“干细胞基础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临床转化与应用”全产业链为一体的干细胞研究高地,也是上海干细胞科创中心和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承建主体,对中国在全球干细胞领域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基地集聚了由裴钢院士领衔的百余位干细胞领域优秀人才,包括院士2名、长江学者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名、首席科学家5名、首席科学家5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3名等国家级干细胞领域专家,并依托同济大学全职引进了一大批优秀青年才俊。
据了解,刘中民带领团队攻克干细胞大规模制备的瓶颈技术,解决了以往单批次产量低、批间质量难以统一的问题,使干细胞成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乃至核生化灾难的新型战略资源。他主持开发的临床级HLA高频iPSC库及衍生产品已申请专利18项,转化4项,可覆盖60%中国人群HLA配型,目前该体量的iPSCs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作为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临床级干细胞库负责人,支持了多地的干细胞工程中心建设,实现了干细胞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
光环不计其数。
医院在国内最早获批使用干细胞开展心衰、呼衰的临床研究。新冠疫情期间,该院在武汉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成功治愈37例重型危重型患者。年3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作为科技部应急科研攻关项目三支团队之一,该医院赴武汉开展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的临床研究与治疗,获科技部高度认可。
医院迭代打造了国内首个集“干细胞基础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临床转化与应用”全产业链为一体的干细胞研究高地,也是上海干细胞科创中心和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承建主体。
此外,医院通过开展干细胞标准化研究,推进干细胞相关标准制定。目前牵头起草了国内多个行业标准与规范,包括《干细胞制剂制备与质检行业标准(试行)》《干细胞制剂放行检验规范(试行)》《干细胞临床研究信息管理规范(试行)》库标准。参与起草了国家标准《人类尿液样本采集与处理》,以及《干细胞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研究与应用专家指导意见》《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共识》等专家共识,授权参与翻译并出版国际团体标准《细胞治疗服务标准(第9版)》。
敢为人先的埋头苦干与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换来了高层领导的认可。刘中民说,这对多年以来医院在干细胞领域的临床研究与实践工作是莫大的支持。
上海市科创中心浦东核心区的张江高科新区管委会老领导、现已退居二线的老主任曹振全说,实践证明,医院干细胞产业基地项目完成得非常好,不但在于很好完成了各项规定的任务指标,而且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对张江干细胞的发展及其在全国的影响力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如果曾经你们以张江的品牌自豪,现在张江以你们的干细胞项目自豪”,曹振全的话成为东方人实干精神最好的总结。
同样是新兴学科,中国灾难医学更是在医院诞生。
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被称为智慧化浦东的“城市大脑”,通过“一网统管”整合城市全方位运行管理力量,并在新冠疫情期间发挥着保卫上海“东大门”的重任。其中,离不开医院作为医院,以及刘中民倡导建立的灾难医学工程管理体系未雨绸缪的作用。
早在上世纪90年代,针对浦东开发建设创伤多发的疾病谱系,刘中民在全国首创急诊多发伤一体化抢救模式,通过再造传统急诊创伤抢救流程,将严重多发伤抢救成功率从72.6%提高到92.3%,在这一基础上,形成适合灾难现场的一体化救援流程,真正实现生命搜救、现场抢救、伤员转运无缝连接,可大力提高救援效率。世界灾难与急救医学协会主席安东尼评价说:该流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可以从中借鉴。
自0年起,刘中民带领医院完成在浦东召开的重大赛事、会议、活动的所有医疗保障,完成国际奥委会主席、美国总统、法国总统、新加坡总理的医疗保障实现零误差,并带队参加汶川、玉树、昆山爆炸等灾难现场救援。实践基础上的救援预案可以保障救援工作迅速、高效开展,刘中民提出了“防于灾前、重于灾中、善于灾后”的救灾理论,医院应急管理及政府立法提供依据,并不断总结改进救灾流程,为应对新的灾难做好准备。
汶川地震发生后,刘中民(右)作为上海第二批医疗队队长,在火车站转运伤员。
以医院为模版,刘医院日常运行向随时启动应急预案的转变、院内常规接诊向现场搜救运的转变、医疗物资周转向备灾物资供应的转变、定额编制床位向备床位开放的转变,建立起“医防融合、平急结合”医院备灾运行机制。新冠疫情初期,全国抗疫物资匮乏,很多医务人员在缺乏防护的条件下为病人气管插管等治疗,导致大批医务人员感染。正是得益于这种备灾机制,医院先后向武汉和其他地区捐赠上万套防护服、护目镜、近十万只口罩,有力支持这些地区的早期抗疫,医院机制的优势。
在浦东新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医院率先打造具备“全建制、全功能、全天候、全装备”的全国首支城市卫生应急救援队和首批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破解医院承建、维持救援队的三大难题,全程保障世博会和代表国家参加中外演练及重大救援。年,医院的救援队在全球63个国家,支队伍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WHO认证的第一支国际应急医疗队。年2月4日,该队携带10辆大型车辆、30吨医疗物资、25顶帐篷、99张床位首批到达武汉客厅并在3医院医院运行。此前,刘中民带领团队以全球38个特大城市,个历史案例为基础,建立起真实病例数据库,构建以医院信息平台为主体的灾难医学救援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医院应用,最早实现了全流程信息化闭环管理,及时发现第一批出舱病人存在半数以上假阴性,立即向指挥部提出将出舱居家隔离改为集中隔离,避免了大规模二次传染,受到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
据了解,刘中民作为WHO(EMT)唯一中国导师,先后指导日本、澳大利亚、广东、四川等队伍通过世卫认证,并牵头制定了应急救援领域的首个地方标准与专家共识,培训包括此次逆行武汉抗疫的多支国家队。年,时任世卫总干事陈冯富珍女士高度评价:“全球首支国际应急医疗队落户中国,是WHO与中国政府深入合作有效成果之一。”
作为中华医学会与中华预防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主委,刘中民欣慰地发现,20余年的学科积累与城市应急管理灾难医学救援体系实践和理论,被科学运用到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年春节期间,刘中民牵头组织专家编写的《抗疫·安心——大疫心理自助救援全民读本》经过昼夜奋战,10万册科普书籍如及时雨一般免费送到了湖北医护、医院患者和上海市民及手中。2月初,刘中民根据临床经验和干细胞作用的特点,提出了用干细胞治疗新冠重症肺炎的建议,得到了上海市领导的支持,并在科技部和教育部紧急立项。3月初,响应“要采取恢复期血浆、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等先进治疗方式,提升重症、危重症救治水平”的号召,医院派出团队入驻武汉,开展对(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研究与治疗,治疗结果显示,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患者安全、有效,36例重症、1例使用ECMO危重症患者全部治愈。
东方血脉,从黄浦江畔延伸至全国
爱才、惜才的刘中民,把医院的办院宗旨,也带去了更远的地方。
年12月,在医院95年院庆后,医院医院按期开业。黄浦江与红土地,为何又结下不解之缘?
年年底,刘中民赴江西井冈山学习研修,恰逢吉安市委市政府打算在城医院。“当地政府希望打破自建自管的思维定势,借梯登高,早日为老区百姓服务。”刘中民说,这样一份“申愿书”,辗转递到了曾在江西插队、并持续关心江西卫生事业发展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办公桌上。年9月,吉安市委市政府与医院签署全面托管协议,医院冠名“医院医院”,由刘中民担任院长、党委书记。
医院建起来了,而新问题接踵而至:新医院地处城南,而老城区内已有医院,究竟要如何打响品牌,才能让市民们“用脚投票”?三年两地、医院,为让医疗服务尽快步入正轨,36名上海的副高及以上专家驻守吉安。短短一年,医院医院完成了飞跃式成长:以30个临床与医技科室为依托,门急诊量逾7万人次,住院达余人次。在市民的呼声下,两条专用公交线路更从医院,信赖的口碑传遍赣中南。年,医院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5年来,医院中标5项国家自然基金、3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30项省卫健委项目、项吉安市科技项目,开创吉安市国家、省、市科研项目中标率和数量历史先河。年,3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医院绩效考核,医院医院综合实力位居吉安市三级综合医院首位。这对于医院而言实属不易。
“目前,我们已经建成医疗人才公寓套,为年轻医务人员解除后顾之忧,快速成长。”爱才、惜才的刘中民,把医院的办院宗旨,也带去了更远的地方。医院与医院一母二体的血脉关系,承载医院跨省医疗帮扶贫困地区新路径的殷殷期待。
医院全貌。
不仅仅是在江西,在山东胶州,海南东方市,都有东方人忙碌的身影。
年9月,记者从山东省胶州市卫生健康局了解到,医院医院将于年底接诊,48位医院专家担任医院科室主任。医院医院将建成一家集预防、保健、医疗、急诊急救、科研、教学、康复于一体的国际化、现代化、高医院。
这意味着,医院将输出管理和技术,对医院学科建设、专家配备、人员培训、学术交流、运营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接管和运营,并在胶州探索建立“区域医疗中心”,将上海优质的医疗资源引入胶州,诊疗范围将辐射整个山东半岛。
胶州市卫健局党组成员、医院副院长赵建磊说:“以前胶州的患者想要预约像国内顶尖消化内镜领域徐美东教授的专家号,至少需要一个月以上的预约周期,再坐动车或飞机到上海就诊,医院医院的建成,让胶州人民可以在家门口就预约到知名专家的诊疗。”
壮心不已续写传奇
在评价自己这些年的经历时,刘中民认为,作为一个进入东方工作了20多年的老医生,在致力医教研工作的同时,医院的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东方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发展节奏。
他说,这些年,是中国医改从懵懂起步到深水行船的时期,是医院从野蛮生长到逐渐规范的时期,是浦东民生事业迅猛发展、百姓获得感大幅提升的时期。“我可以负责任地讲,作为东方发展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在每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东方没有出现方向性的偏差,而且基本是先行一步、借势而进、乘势而上。我对东方的感情,是付出很多,因此很热爱,但我对东方没有执念,却有一点小小的奢望:我希望我个人这种对事业、对学业永不知足,危难时刻挺身入局、舍我其谁的性格,能够在东方传承下去,甚至能够形塑东方的精神文化。当然,肯定也有不足之处,但我依旧觉得,这应该是医者必备的精神,医院必备的文化。”
未来已来。在刘中民眼中,未来在我。
“我眼中的未来,是医学变革的时代,是科技改变生命的时代。在百年未有大变局之际,蓄势百年的风雨东方,应当敢于迎接起这场医学革命,敢于屹立于医学科技的前沿,敢于承担起医学真正的使命——用科技与关爱为人类谋幸福。”这是刘中民在医院建院周年时与同事们的共勉。
记者了解到,年8月31日,上海市干细胞与转化IV类高峰学科新一轮建设启动会召开,作为上海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院院长的刘中民在致辞中表示,未来新一轮建设中,研究院将进一步充分发挥各参建高校的优势资源,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上海市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上海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等建设任务,以及人民群众重大健康卫生需求,重点部署“干细胞治疗产品的规范化生产及质量评价研究”“成体干细胞的临床转化研究”“多能干细胞及其来源功能细胞的临床转化研究”“干细胞监管与标准化研究”四大建设领域和任务,旨在建成面向干细胞临床转化的一流交叉学科。
“现在的医院,既有百年传承的历史积淀,又有东方红日的火热;既有前浪的巨浪滔天,又有后浪的汹涌澎湃;既有枝繁叶茂的蓬勃朝气,又有金黄硕果的习习香气。百年东方,风华正茂。”刘中民掷地有声。
作者:余弘阳孙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