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
摘要:和谐世界是2005年胡锦涛同志提出来的。经过近十年的丰富、发展与传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然而,要全面把握和谐世界的内涵确实不易。和谐世界理念下的国际行为体、国际规则和机制、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价值诉求、重点领域等需要重新审视。
中国论文
关键词:和谐世界;内涵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5)
1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
“和谐世界”外交新理念经历了2005年首次提出,并于同年在联合国大会的阐发,2006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继续阐发,到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的总结和深化等过程。和谐世界的主张第一次提出是在2005年4月的亚非峰会。在该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同年7月,胡锦涛同志出访俄罗斯,“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9月,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总部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的演讲,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胡锦涛同志说:联合国是成立的60年来,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当今世界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然而世界的两大问题,即和平和发展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胡锦涛同志说,我们应该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坚持积极稳妥,推进联合国改革。其实,以上“四个坚持”既是对和谐世界内涵的解释,也是为如何实现提供了指导方针和突破口。
2006年8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提出四个“致力于”:第一,要致力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第二,要致力于共同发展、互利共赢,促进世界普遍繁荣;第三,要致力于倡导世界多样性;第四,要致力于全球性问题的解决,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
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并提出:在*治上应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在经济上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在文化上要尊重世界多样性,在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在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发生深刻而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世界仍不安宁。历史昭示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还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思路和实现途径:即同大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治权利,站在第三世界一边;通过多边外交,如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国际组织,发挥积极作用;推进公共外交、人文外加、**外交和民间团体外交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
2和谐世界理念的深刻内涵
“和谐世界”理念是胡锦涛同志提出,并一步步阐发的。从中国共产*最重要的两次会议即中共十七大、十八大,具体表述来归纳总结“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的十七大提出,“和谐世界”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公平正义”为特征;经济上主张合作共赢,实现普遍发展与共同繁荣,以“共同繁荣“为特征;安全上倡导“新安全观”,建立和平稳定的世界,以“持久和平”为特征;文化上倡导放包容,尊重文明多样性,实现文明的兼容并蓄,以尊重“文明多样性”为特征;在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地球家园,以“共同”为特征。
在*的十八大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阐发“和谐世界”内涵: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所谓平等互信,是从国际*治方面出发,要求各国相互信任,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应该一律平等,建设民主化的国际关系;所谓的“包容互鉴”,就是呼吁各国尤其是西方霸权国家,应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发展道路的多样化,不要鼓吹所谓“普世价值”。因为西方国家鼓吹的民主、自由、人权和发展道路,他是在特定国情、历史发展道路和文化传统下形成的,不可能简单机械地被第三世界国家复制和翻版。所谓的“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所谓的“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是指要打破旧有的国际*治经济秩序,建立基于公平和正义基础上的国际*治经济新秩序。
“和谐世界”理念下的国际行为体。国际行为体即国际社会交往的主体,也就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定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民族国家一直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然而,为了解决世界和平问题成立了第一个*府间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在国联的基础上,二战后成立联合国,成为当今世界最权威、影响力最大的国际组织。据统计在1909年时*府间国际组织仅有37个,到了1989年达到4000多个,2005年攀升至7000多个。国际组织的数量近几十年呈几何级数增长。除联合国之外,欧盟、东盟、非盟、独联体、阿拉伯联盟、G8、G20、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和平与发展、非传统安全等领域发挥建设性作用。和谐外交”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中国*府认为,各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都负有不可推卸的和义务。发达国家和大国对世界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应当负起更大的。中国*府特别强调联合国体系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建立国际*治经济新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联合国在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在全球化时代,联合国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任何未经联合国许可的行为都是不可以接受的,安理会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专门机构,其权威也应当得到切实的维护。但是,联合国应当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以提高效率,增强权威。联合国改革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可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推动改革尽可能多出成果。改革应该重点推动联合国加大在发展领域的投入,致力于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增进广大会员国团结。 “和谐世界”理念下的国际规则和机制。充分尊重《联合国宪章》精神,让联合国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机构和平台,利用和平手段,平等解决国际争端。不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联合国大会、常任理事会、国际法院、国际原子能机构、维和机制等是国家间解决国际争端的合法平台,也有利于解决国家间不容易解决的争端。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坚持不懈的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建设公正、合理的“和谐世界”,需要各国人民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不以大欺小、不恃强凌弱,需要共同努力应该努力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方面,应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国家第一代领导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时首次提出,并逐渐演变为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准则,后来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解决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源于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对于不平等国家间关系的自身认识和实践,具有弱势国家对国家秩序的反抗性质,得到了与中国具有同等经历和发展现状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广泛支持和赞誉。
“和谐世界”理念的价值诉求。建设“和谐世界”的核心和主要目标是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和普遍繁荣。所谓的持久和平就是依靠和平与合作消除国际行为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坚决制止任何形式的战争,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活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治,反对无视国际法准则、单边使用武力,努力消除暴力犯罪。所谓的普遍繁荣就是努力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逐步消除南方集团和北方集团的差别,消灭贫困,增进各国人民的基本人权和福利,使各国人民共同地享受人类文明的进步果实。
“和谐外交”的重点领域是非传统安全。所谓的非传统安全是与传统安全相对的一个概念。所谓的传统安全指的是在*事安全及*治领域,属于高级*治领域,而非传统安全指的经济安全、文化安全、恐怖主义、跨国犯罪、贫困问题、粮食安全等,属于低级*治领域。从二战以后,世界大战在预期的时间内打不起来,世界各国把注意力从传统安全领域转移到非传统安全领域。和谐世界语境下的“和谐外交”更加关注:区域与全球安全,国际合作,基本人权,全球生态,全球风险,跨国犯罪。
“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理念在外交领域的延伸。2004年9月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时隔半年,即2005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亚非峰会上提出构建“和谐世界”。两者先后出台,从哲学基础、出发点和归宿等层面讲都有高度的一致性。从一般意义上讲,和谐社会应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个维度的和谐。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扩展到和谐世界那就演变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谐、国家与国家社会的和谐、人类地球家园生态系统的和谐。从前面关于和谐世界的内涵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三个维度的体现。在国与国的关系处理上,应该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家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上,尊重联合国宪章的精神;在处理国家利益和全球生态问题上,主张各国要承担共同但又有区别的。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世界”是内外呼应,相辅相成的关系。建设和谐社会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基础,为其提供物质条件和后盾,只有国内社会和谐了,中国繁荣、稳定和强大了,外交上才有国际影响力;和谐世界的构建反过来也会对构建和谐社会施加反作用。国际社会的和谐,能够为中国国内经济、*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环境保障,也体现着外交为内*服务的原则和宗旨。
参考文献
[1]许利娟.和谐世界理念与国际新秩序的构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杨鲁慧.和谐世界理念的价值取向和理论资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