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字也能招来骇人的仇恨
我喜欢码字。我码字的目的非常简单,只是从自己的角度,让时间的流逝更有意义一点。也可以类比其他人的抽烟、喝酒,不过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
让我迷惑不解之处在于,就是我这种码字的状态,也能招来一些人的彻骨痛恨。不能说铺天盖地,但在评论里、在搜索框里(今天好奇,自己搜索了一下自己),十几、二十几个人还是有的吧?
其他人,或者对我的文字有所赞许;或者在不赞同的情况下,也就默默地划了过去,没有留下痕迹。
关于痛恨我的人,随手举一个例子——比如,下面这一张图片中的评论,该网友堪称“执剑者”,她立意高远,直接把我摁进了一片污泥浊水之中:竟然每天都在码字、竟然每天都码了那么多字!这一定会占用工作时间!
怎么说呢,这位网友应该不知道我的打字速度。我的打字速度不算快,但基本能稳定在每分钟60个字到90个字之间。我又是那种想到哪里就敲到哪里的自媒体作者,对我来说,一篇三千字的文字,花费的时间大概在一个小时左右——不多不少吧。
这位网友更加不知道,我还有一个习惯:每隔一天就会进行一场不低于十公里的一路狂奔,配速不会高于4分30秒。
无论柏油路面被晒化的炎夏,还是毛毛细雨的深秋,再或者是冰封一座城的寒冬,我都会在凌晨打一个赤膊,御风、御雨、御雪“飞行”一会儿——信不信在你。
如果他知道了我的这些习惯,可能就不会觉得我的文字是“处心积虑”,而只是出于“表达”的本能了吧?
这位网友一定把我当成了有着“夺妻之恨”的情敌,咬着牙齿“艾特”了用户“微言教育”。
从有意识地“艾特”“微言教育”这一点来看,可以断定:这名网友一定是我的挚爱亲朋——同样是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合理推测,这位网友还极有可能是教育队伍里的一名BOSS,至少也是教师队伍里话语权的掌控者之一,在学校里有自己的“小码头”。
我的文字两面不讨好,应该深深伤害过他或她——但我真的不是有意去伤害他(她)。
有的时候,我会展示自己看到而学生家长群体看不到的、有关于金钱流动的龌龊一面,学生家长群体会对我赞许有加;有的时候,我又会站在他们的对立面,希望改变他们对教师群体认识中的误区,这会让他们出离愤怒。
至于对待教师群体的态度,我历来观点鲜明:金字塔最下面那默默无闻、“情商”极低、“人脉”不广、“百分之八十”的教师们,没有问题;可是,教师群体存在着挺严重的问题!
问题在哪里?根据人类现实生活中的“二八定律”,问题就出在剩余“百分之二十”的教师群体身上!她们手持皮鞭,站在金字塔的顶端颐指气使、巧言令色。
我动了教师群体中那“百分之二十”的人的奶酪,她们怎么可能不对我恨之入骨?这很正常,不是吗?
这位恶毒评价的网友“艾特”了“微言教育”,您知道意味着什么吗?局外人不会了解——“微言教育”就是至高的庙堂;凡与教育有关的任何事情,“微言教育”一字千金、一言九鼎!
很明显,这位网友像极了《新龙门客栈》里,由甄子丹饰演的那名督公;他似乎在说:“要圣旨?杨大人要圣旨?来呀,咱们给他写一张!”——她希望借助一个外力,让我永远消失,不是吗?
不过,也无所谓了啦,我就不相信了:就我这点儿文字,也能惊动“凌霄”?
得嘞,留着这位网友的评论吧——我从不删除任何评论。如果惊动了“凌霄”,我这也不算白活了一回!
这个话题到此为止吧,我还是想谈谈“教师退出机制”,谈谈学生家长层面对这个机制的认知。
从网课说起——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一场公共卫生事件,到目前为止已经三年。今年下半年,很多地方的教学模式又像年初一样,回到了“网络授课”的状态。
理一理“网课”状态下,学生家长群体的心理状态变化,我觉得蛮好笑:他们的心理经历了两重变化——
“网课”初期,他们还没有进入角色,下意识地觉得这场“网课”的持续时间可能不会太长。此时,学生家长群体对老师的“网络授课”,表现出挑三拣四、不屑一顾的态度,有一种“恶婆婆对待小媳妇”的既视感。
学生家长群体在自媒体平台上写出各种文字、晒出各种“网课”截图,所有意思都围绕在“看看,现在的老师们,水平这么差;现在的老师们,这么不敬业”的中心点上,意图污名化、妖魔化这个群体。
当然,这种现象多出现在中小学生的家长群体身上,因为他们自认为自己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完全可以和老师平起平坐,所以就不需要什么尊敬。
至于高中阶段、大学阶段,那就不要提了,他们只能表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俺看都看不懂呀!
这种情绪非常微妙。
一方面,学生家长群体就是单纯地喜欢让一个权威群体被高台示众,这会满足人性深处一种嗜血的“破坏冲动”,进而产生快感;另一方面,他们对教师群体蓄积了一些不良情绪,也想找到一个出口宣泄——他们意识不到,这些不良情绪的根源在“百分之二十”的教师群体身上,和普通教师无干。
学生家长群体人数众多——丁克一族少之又少,他们的这种狂欢很容易形成一种摧枯拉朽的态势。
过了一个月之后,再来看学生家长群体对“网课”的态度,你会发现,已经出现了转折:网络上,较少见到学生家长群体对老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的批判了,取而代之的是他们能够找出自己孩子身上的各种问题。诸如:“网课”正酣的时候,孩子还在睡觉;完成“网课”作业极度敷衍、一点都不认真。
学生家长群体表示:我们正处在崩溃的边缘。
对此,你有什么感觉?我的感觉是:学生家长群体从来都不理智!他们的心,就是海底的针,信马由缰没个准儿。
“教师退出机制”面前,绝对不要冀望于学生家长群体对老师群体有什么客观评价
几天以来,针对“教师退出机制”全面展开的问题,我写了一些文字;下面有很多评论,其中就有一些出自学生家长群体之手。
看了他们的评论,我的感受是:教师是否退出,千万不要建立在所谓的“学生和学生家长群体的评价”上。让他们来做裁判,只能是“与虎谋早餐”、跟盗匪商量“替天行道”,没什么好结果。
学生家长群体对教师群体的愤恨,有一方面来自于“工资报酬”。
他们的出发点很简单:如果我的日子过得非常好,你才能适当过好;如果我的日子过不好,你凭什么要过好?!
如同下面这张我随手截取的图片,里面的学生家长分明在表达这么一个意见:网课期间,你们不上班,还能拿工资,还能对我们指手画脚,这不公平!
一如他们希望取消教师的寒暑假一样,就是单纯地希望打破老师的“铁饭碗”。至于会不会出现“逆淘汰”、教育现状会不会走向不可收拾,他们才懒得去管。
我只能喟然长叹一声,脑海里再浮现出学生家长群体在公共卫生事件之前,对教师群体的嘲笑:一个月就那么点工资,还不够我吃顿饭、洗个脚的!
前后对比,这样的群体足够理性吗?
抛掉上文中“赤果果”的、纯粹的仇视,一旦提到教师群体的退出机制,他们也可能会冠冕堂皇地应付道:很多教师不值得我们尊重;就应该按照以师德为标准,去清理教师队伍!——大概像下面这则我随手截出的评论。
这些话没什么毛病——桌面上没什么毛病;可这些人忽视的一点是:普通教师不过是砧板上的鱼肉,在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候,他们竟然没有什么发言权,不能为自己辩解。
“师德”如何,学生家长群体的判断过于感性——教育向“抖音”模式的娱乐媾和,就是“师德”够好;而“刀俎”们的判断,又往往只是依据“黄白之物”和裙带关系——千万不要否定这一点,这由生理基因、文化基因共同决定(况且,那些学生家长们不也总说:“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非理性时代吗?”)!
总之,我并不认为学生和学生家长群体在“教师退出机制”面前,会表现出绅士的理智——无论从心理状态,还是从可操作性上来说,他们的加入,只会让教育列车跌落悬崖。
学生家长群体具备“乌合之众”的一切特点——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里,用几十万字剖析了这个群体:偏执易怒、凶残暴力、智商为零,“厌恶一旦产生,就会变成仇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极其容易被教师群体中的那“百分之二十”所利用。
关于这一点,可以再用我文字下面的一张截图作简要证明——
这位网友的态度直截了当,就是霸气一句话:不想干?卷铺盖走人!
他们能不被“执剑者”喜欢吗?这种语气下的心态,完全可以做一件华丽的外衣——但凡有人危害了“执剑人”的利益,“执剑人”就可以借用这种心态,将有异议的那个人清除出局,不会有人怀疑“执剑人”夹带了私货。
我历来极度鄙视上面这张截图的类似言辞,就像看到了横着走的、故意寻衅的、“爹妈没有做熟”的人一样。他们不允许别人发表意见,就是一句话:你走!走到千里之外!
我为什么要走?我在这个行业几十年,你一句话就把我打发了,你把自己当成了谁?黄世仁吗?或者是高玉宝小说里的“周扒皮”?
像甩包袱一样甩掉个体,像踩s一只蚂蚁一样踩s谁;他们意识不到这个“如同草芥”的人,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一片天:天塌了,却不准个体说一句话,真的好吗?
或者,就像《新龙门客栈》里的周淮安、金镶玉一样:我可以走、我可以“离开这个无情无义的沙漠”(台词),但我一定要带走点什么,让江湖上留下我的传说吧?
你不能那么霸道,你终究还不是东西厂的厂公,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