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上观新闻
安眠药
是不少失眠患者常备的处方药
但如果超剂量服用
会形成瘾癖、伤害身体
因此安眠药也是精神管制类药品
日前
上海一位外卖小哥冒充患者多次
到医院配安眠药再加价出售
就被以贩卖毒品罪定罪量刑
如何辨别药物和毒品的界限?
根据目前公开披露的案件信息,去年11月,外卖小哥陈某从某外卖平台接单后,与买家约定以元的价格,代配并出售两盒成本约元的某精神管制类药物,即俗称的安眠药。
而经过调查,这并非是陈某第一次进行此类接单,通常他会冒充患者,医院,配超过一次处方剂量的安眠药再出售。据悉,他曾在一个月内先后8次将相关药物卖给同一名吸毒人员,收取余元的报酬。
他是如何做到的?陈某在庭审中供述,他以个人名义配药,借口是“自己睡不着觉,想开点安眠药”。如此一来,每盒药物加上挂号费用等总成本仅70余元。
闵行区人民法院四级高级法官董莉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毒品除了大众熟知的海洛因、可卡因、甲基苯丙胺(冰毒)、鸦片、大麻等,还有一类就是国家规定管制的精神麻醉类药物(简称精麻药物)。
如何辨别药物和毒品的界限?杜江说,需要根据具体用量、获得渠道等进行判断。“首先,购买精麻药物必须通过正规渠道如精神卫生专科机构、有相关资质的综合性医疗机构等,并必须遵医嘱、在正常剂量范围内使用。”她举例,有的患者病情相对比较严重,在遵医嘱的情况下增加使用剂量,是正常情况;有些人即使是从正规医疗机构获得药物,但利用漏洞在A医院开出一周的剂量、在B医院再开出一周的剂量等,为了达到一些特殊目的,短时间医院,开具大量药物就属于贩毒行为,“本案件中的外卖小哥即是这一情况,因此被认定为犯罪。”
思诺思等药物是否会导致成瘾?
本次案件中,陈某购买的药物即大众并不陌生的思诺思(酒石酸唑吡坦片)。属于国家规定管制的第二类精神药品。“思诺思、佐匹克隆等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安眠药,主要用于入睡困难者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在服用后短时间可以入睡。”
杜江介绍,唑吡坦、佐匹克隆都属于第二类精神药物,本身具有成瘾性,是短效镇静催眠药,较长效药(如氯硝安定等)更容易成瘾。“因此,如出现失眠症状,必须遵医嘱而非自行购买药物,在剂量、用法上严格按照要求避免成瘾。此外,不少患者虽然都表现为失眠,但成因可能并不同,也需要临床详细诊断。”
正如闵行区检察院检察官周保强介绍,不同于患者通常半粒、一粒的日服用量,吸毒人员在超剂量、高频次服用后,就会产生兴奋感并逐渐成瘾,成为传统毒品的替代品。本案中的一位服用者已形成严重的瘾癖,目前已在重症监护室治疗。
“除了不滥用安眠药外,我们也不建议有失眠症状的市民自行购买服用褪黑素。”杜江说,如出现持续一段时间的失眠症状且无法缓解,应尽快前往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帮助。
为何骗配事件难以杜绝?
杜江说,近年来,像陈某类似的案件并不少见:今年3月,长宁区检察院依法以贩卖毒品罪对姬某某提起公诉,姬某某通过虚构失眠病状,医院平价骗配或通过相关平台下单代购思诺思,再溢价卖给客户;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法院以犯贩卖毒品罪判处谈某有期徒刑3年3个月,罚金人民币1万元,谈某于年4月至6月间利用自己和他人的身份证,从医院购买大量思诺思向吴某贩卖。此后,吴某将其溶于水后进行注射使用。
为何此类事件难以杜绝?杜江坦言,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等文件规定,精麻药品的储存管理、处方资格、专人专责等均有详细要求,“如在剂量上,综合性医疗机构只能开具一周的剂量,精神卫生专科机构最多可开具一个月(即4周28天)的剂量。医院平台上,受到管制的精麻药物也不得直接购买。”但是,由于各医疗机构的取药信息还没有联网,取药时也没有人脸识别,给不法分子“钻空子”留了可乘之机。
杜江说,目前禁毒办正在不断推进精麻药物的合理管制,“最理想医院、药房联网,从源头上杜绝骗配,同时也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为真正有配药需求的患者提供便捷、安全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