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基因治疗产业呈现全面快速发展态势,也为地中海贫血(以下简称“地贫”)这一单基因遗传血液病患者群体带来了新的治愈希望。近期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基因与细胞治疗青藜风云论坛(CGCT)”中,中国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施均教授带来了“基因治疗地中海贫血的价值与挑战”精彩主题报告,分析疾病治疗现状,介绍基因治疗发展历程,解读地贫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展望前行方向。特别整理演讲精要如下,以飨读者。
疾病负担沉重,未尽之需显著
近日,Zynteglo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β-地贫,是全球轰动的业内热闻,一是由于其在年开启了β-地贫基因治疗时代,二是由于空前高昂的价格。那么,基因治疗对于地贫到底有着怎样的价值和意义?
从疾病负担来看,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测算,全球每年新增β-地贫患者约例,大部分集中在东南亚地区;每年新增输血依赖患者约例。根据《中国地中海贫血蓝皮书()》数据显示,全球地贫基因携带者多达.45亿,群体非常庞大;中国β-地贫基因携带者约万,中间型和重型患者分别为25万和5万例,而部分中间型患者也需依赖输血。
常年的输血、祛铁等常规治疗经济负担重、依从性较低、生活质量差,如果得不到根治,患者平均寿命通常很短;而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配型成功率仅在1/5左右,意味着绝大部分患者缺乏根治机会,存在明显的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基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的基因治疗,有望通过单次治疗实现治愈,成为地贫患者的新生希望。
从概念验证到拓展创新,基因治疗承载治愈希望
早在年,TheodoreFriedmann就提出了基因治疗单基因遗传病的概念。基因治疗的本质是将外源性遗传物质通过载体递送至特定靶细胞,从而纠正或补偿缺陷基因功能,达到一次性治疗疾病的目的,根据给药途径分为离体和在体两种方式。
载体是基因治疗技术体系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有病*和非病*载体,目前研究最多的是病*载体,包括腺相关病*(AAV)、逆转录病*、腺病*和慢病*等。不同病*载体在结构、基因组大小、宿主基因组整合性、免疫原性、目的基因表达时长、目的基因大小等方面各有特点。
作为全球医学史上的一项革命性突破,基因治疗的研究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尽管理念始于年,但到年才首次在人体实施,用于治疗1例4岁的先天性腺苷脱氨酶(ADA)缺乏症患儿,之后不断有新的技术、在新的疾病领域探索和尝试。目前全球基因治疗临床研究已广泛开展,涉及众多疾病范畴,其中较为成熟的是血液系统疾病、肿瘤及眼部疾病。血液系统疾病中,研究进展最快的是血友病。
针对地贫这一单基因遗传血红蛋白病,基因治疗主要有两种技术体系:一是在CD4+造血干祖细胞(HSPC)中,通过逆转录病*载体导入正常的β-珠蛋白肽链基因;二是通过基因编辑工具诱导γ-珠蛋白肽链基因表达(图1)。
通过这两种技术体系,最终使红细胞能够合成功能正常的血红蛋白(Hb),从根本上治疗地贫。年,地贫基因治疗首次迎来重大突破,即是采用第一种技术体系,首次实现成功治愈(LG研究受试者)。年以后,基于基因编辑技术体系的临床研究开始兴起。
图1地贫基因治疗的两种技术体系
纵览国际沿革,把握发展大势
●基因添加技术:开启地贫基因治疗时代
年以来,国际上基因添加技术治疗地贫的临床研究主要有Ⅰ/Ⅱ期的LG、HGB、HGB研究和Ⅲ期HGB、HGB研究,基于这些数据,Zynteglo(BB05慢病*载体)已于年获得欧盟委员会有条件批准上市,率先引领了地贫基因治疗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各研究显示的基因编辑效率、脱离输血率不尽一致,HGB和HGB研究相对最高,分别为中位75%(4%~90%)和87%。此外,从Ⅰ/Ⅱ期OLT00研究中可以看到,儿童患者疗效明显优于成人,前者脱离输血率达75%(/4),后者例均为输血量显著减少。
安全性方面,尽管LG研究中首例成功基因治疗的地贫病例于年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但患者后来出现了病*整合基因组后激活HMGA2基因、且转导效率低,于是后续研究中不再使用HPV慢病*载体,而更换为优化的慢病*载体BB05。
HGB和HGB研究中,安全性得到明显提升,无载体衍生的复制型慢病*(RCL),无插入突变导致克隆优势或白血病,也没有观察到与载体整合相关的克隆优势。OLT00研究所使用的GLOBE慢病*载体安全性也可接受,未检测到RCL,未观察到载体相关的优势克隆,病*整合基因位点无肿瘤相关基因。
●基因编辑技术:“后起之秀”,峥嵘初露,潜力可期
基因编辑工具的本质是靶向性核酸内切酶,常用的有锌指核酸酶(ZNF)、CRISPR-Cas9等,采用非病*载体,目前多用电转染(图2)。这两种技术在地贫基因治疗的临床研究均始于年,研究产品分别是ST-和CTX,均为Ⅰ/Ⅱ期研究。
图2基因编辑技术治疗地贫流程
ST-利用ZNF修饰BCL11A增强子,前期报告了5例受试者的治疗数据,期待更新数据的公布。CTX采用CRISPR-Cas9技术,其研究目前已入组15例患者,输注CTX后2个月基本都能脱离输血,中位Hb持续稳定在9g/dL以上(图);最长随访2年,脱离输血率达%(图4),疗效非常可喜。期待CTX的全球Ⅲ期研究数据早日公布,早日进入临床应用。
图CTX治疗后Hb水平
图4CTX治疗后输血脱离情况
直挂云帆,勇立潮头,接轨国际:中国探索初试锋芒
中国的地贫基因治疗临床研究也紧随国际前沿,齐驱并进。通过严格、规范的伦理等各项审批,施均教授主持开展的一项基于CRISPR-Cas9技术基因治疗输血依赖型β-地贫中国患者的研究者发起的研究(IIT,NCT)已取得阶段性成功。
研究产品ET-01是采用CRISPR-Cas9技术修饰BCL11A红系增强子的自体CD4+HSPC,是中国首款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开展临床试验的基因编辑疗法和造血干细胞疗法。
研究于年11月入组首例受试者,经清髓性预处理后回输ET-01;中性粒细胞植入和血小板植入分别在回输后24天和7天。患者基线Hb为67g/L,ET-01回输后个月开始脱离输血,回输后18个月时的随访数据显示Hb持续稳定在g/L左右,疗效和安全性均令人鼓舞。
未来已来,行而不辍,前景可期!
尽管基因治疗正步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但前方要面对和克服的挑战还有很多。首先是制度层面,需要通过高度监管的伦理审批,随着安全性和疗效的初步验证以及国际进展的丰富,国内临床、科研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共识度正在逐渐提升。其次是高效递送系统的研发,包括载体来源、结构优化及嗜靶细胞特异性等。第三是潜在的遗传*性,包括脱靶效应、基因组整合风险等,如何在干细胞水平上进行监控、是否增加肿瘤发病风险,这些问题都需要非常深入的科学研究去回答。其四,载体的免疫反应,比如AAV载体。最后还有生产成本、质量监管等问题。
地贫基因治疗要实现广泛的临床应用,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无论是本身的技术研发还是*策制度、可及性等层面,尚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尽管道阻且长,但曙光已现,未来可期!
专家介绍
施均
中国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再生医学诊疗中心主任,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红细胞疾病学组副组长;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中国医师协会第1届内科学分会委员;天津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项、天津市重大疾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1项,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协同创新团队项目1项。主要从事基因工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单基因遗传罕见病临床研究,骨髓造血损伤的分子机制和造血再生的干预策略。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际主流血液学刊物(包括Blood、CancerRes、BrJHaematol等)及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9篇,SCI论文18篇。
编辑
yueli
审核
施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