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年度重要医学进展》,涵盖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与生物学、药学、卫生健康与环境、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等领域。其中,医院参与的针对新冠病*的科技攻关成果,因最先报告新冠肺炎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入选。
此前,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刊发了来自医院新冠救治专科团队、广州医院钟南山院士团队和珠海市疾控中心等共同研究的成果,“新冠肺炎患者上呼吸道标本的病*载量”(SARS-CoV-2ViralLoadinUpperRespiratorySpecimensofInfectedPatients)。文章称,感染SARS-CoV-2的患者的病*核酸脱落模式与流感的患者相似,但与感染SARS-CoV的患者不同。新冠肺炎患者在发病后不久就检测到了高病*载量,在无症状患者中检测到的病*载量与有症状患者相似,这表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患者具有传播潜力。这些发现与此前研究认为可能在感染中早期就发生传播的报道一致,这表明病例的发现和隔离可能需要与控制SARS-CoV所采取不同的防控策略。
在新冠疫情防控救治工作中,医院新冠救治专科团队始终将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为抗击新冠疫情贡献了“中大智慧”和“珠海模式”。
在国际上首先发现新冠病*肺外感染证据
通过研究新冠病*的感染机制和传播方式,医院新冠救治专科团队在国际上首先发现新冠病*肺外感染的证据,提出粪-口传播途径的可能性,发现新冠病*感染消化道腺上皮细胞、呼吸道核酸转阴后,病*仍持续感染消化道,将人们对病*感染部位的认知从肺延伸到消化道,相关成果刊发于Gastroenterology等国际著名期刊,被Science、Lancet正面引用,总引用超过次,为国家制订水污染的防控*策提供了直接依据。同时,设立过渡病房、探索防控新措施,根据粪便核酸阳性持续时间长、部分患者出院后“复阳”等现象,设立过渡病房,减少“复阳”和病*传播。
药物临床试验成果写入了国家方案
在全球缺乏新冠特效治疗药物的情况下,医院积极探索治疗新冠肺炎新疗法,牵头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了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首次监测了磷酸氯喹的血药浓度,对磷酸氯喹的*副作用进行了科学的评估,发现磷酸氯喹可以有效阻止新冠肺炎轻型向重症转化,相关成果刊发于NationalScienceReview。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的方案被纳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肺炎诊疗方案》(第六、第七、第八版),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卫健委以及高级别专家组的高度肯定;研究结果被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新冠肺炎的诊疗技术文件》收录,后续研究开发了病*N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可以抑制补体过度激活,用于治疗危重症患者。
确立了新冠肺炎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率先展开对新冠肺炎诊断标准和快速诊断技术研究,系统地描述了新冠肺炎的肺部影像学特征,确立了新冠肺炎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发现部分患者在出现典型临床症状之前即可显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根据疾病的进展和分期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了一整套新冠肺炎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对疾病早期核酸阴性患者的鉴别、临床分型和重症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制订新冠肺炎影像学诊断标准并被写入我国《新型冠状病*肺炎影像学辅助诊断指南》和《新型冠状病*肺炎影像学诊断指南》,相关成果刊发于NatureMedicine、Radiolog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