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小编人生有什么关于李安的遗憾,就是没看到帧的未来3D版《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犹记当年在一般厅好几刷,只为了重温那个冰冷又哀伤的故事,这使我不断的在脑海里想像,“真正的版本”会有多好。也决定不能错过《双子杀手》。好不容易第一时间见证,我却又得到了新的、关于李安的遗憾——就是我看了《双子杀手》。
小编期待的《双子杀手》是怎么样的?那是一部预告诈欺的电影,看似动作片,实则更多是在处理人文情感的剧情片,复制人与本尊,少与老之间,不只是未来与过去的对话,更是视域的交叠与擦撞,同时大银幕所要体现的,是两人心灵的幽深与难测,在相似与差异间,两人相互追杀,又产生相互认同,对于李安处理父子议题我是有信心的,那应该会比煎蛋还简单。
或者反过来,一部倾注了技术,实实在在的爆米花爽片,在高速运动下的各种打斗、毫无冷场,一个简简单单,轻轻松松,愉愉快快的,用来拍下一部有自觉的要钱不要名的商业电影(就像《少年Pi的奇幻漂流》那样成功)。
然而李安搞砸了.或许就如同他所说的:“九十趴的精神都花在技术问题上了。”
搞砸了的故事、剧本、对话
本片搞砸了最基本的故事与剧本,甚至是更基本的对话,他所委任的编剧搞砸就算了,李安居然也没有把关质量,将冗长而充满解释的对白删去,使得这个其实很简单的故事展演部分也过于简单:“一个退休杀手发现另一个追杀他的杀手是他的克隆,而他的克隆挣扎于当养育他的佣兵老板的好儿子,或者放弃被赋予的使命放老头子退休杀手。”
其实这个故事与涉及时空穿梭的《回路杀手》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复制人也根本不是一个新鲜的议题,这些在选材上的疏失都不是致命缺点,毕竟选材只是食材,决定料理美味与否的还是烹饪手法。
不过,过多冗余的角色以及过于薄弱的情感联系,就像多余的食材与过于轻薄的风味毁了这道用料昂贵的料理。在小编看来唯一重要的角色只有三个,一个是主角,另一个是主角的克隆,还有克隆主角的主角前老板兼前老师,这三个角色的三代人结构以及彼此的矛盾才是最重要的。
而故事却不断地从这部份发散出去,加上叙事上毫无悬念,更无丝毫惊喜,以致于观众的情绪根本无法酝酿,因为大多时候观众的心电图都宛如在安宁病房般。
确实,电影的动态很清晰,你可以看清楚那晃动的狙击镜镜头、高速行走的火车、镜面以及水面、还有燃烧的火焰,以及毫无违和感的年轻版威尔史密斯,然而这些并不能引起观众的情绪,只能引起观众短暂的聚焦。
而短暂的聚焦无法连在一起成为一种在观众内心烙印的景观,真正聚焦观众的不应该是这些,如果说李安以前的作品做不到这一点情有可原,那么这样的期待或许是过高的,在李安卖的不好的那些作品里你仍然能够被感动。
想想票房灾难的《与魔*共骑》的新鲜观点,以及与之相连的男孩成长记,或者绿巨人浩克,在此之后,有谁能拍出这样的超级英雄电影?关于一个普通人知道太多自己的身世而游走在毁灭边缘的超级英雄电影?而同样是新技术的尝试。
至少我在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时,一切都是有必要的,被放大且充满色彩脸孔对比的是无路可去的美国男孩,他的同胞爱他,仅止于那个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他,那种迷茫以及希望到绝望的拉扯,最终让他只能回到吉普车内,返回那个随时都会死去的战场,在那里,他知道他是谁。
《双子杀手》不是这样
我们一直听到威尔史密斯饰演的亨利不断地说说说,关于他背负一百多条人命的人生,关于他因职业而泯灭的人性以及逐渐崩溃的心灵,这很好,但是干嘛一直用说的?这是一部电影,我们可以用看的,而不是用听的。
至于用听的,本片的音乐也有待考究,除了形塑氛围提示观众应有的反应之外没什么记忆点,也没什么亮点,而且也总是太早进场。主角被设定为一个万中选一的优秀杀手,而就在倒楣的一天,一个跟他有一面之缘的女子突然与他有深刻的革命情感,他还能对她掏心掏肺?
威尔史密斯所饰演的亨利有杀手的身手,却没有杀手的心灵及情感表现,《美国狙击手》里那种为国杀戮而饱受扭曲的心灵在本片里完全见不到,而他与老战友的羁绊在被追杀过程中也没有呈现出来,这些本该是李安的基本分。
我知道本片想要藉由科幻概念去进行的某种拉扯,关于另一个我与我同时存在,又不同时存在(因为他比我年轻,还没有经历某些我经历的事情)但他同时正走向我走向的路(因为他被某种力量掌握去重蹈覆辙)而更糟糕的是还有一个更糟糕版本的我已经经历,且正要经历更多更糟的事情,而他毫无所感……
对于各种“我”的焦虑与不安本该是本片着力之处,都只停留在只字片言,我期望从电影里得到的不只是概念的推演,还有更多更具体的展演,我想知道亨利的伤痛到底有多么深刻,也知道有伤痛的人不见得一定会表现得冷血,甚至可能可以伪装自己。
亨利这样一名职业杀手到电影结束,都没有以令人印象深刻的行为来展示他心中的伤痛,开场那一枪狙击,以及中间与分身的精采的追逐与缠斗,就耗尽了他的精力,也只展现了一点他的能力,但实际上他退休,仅仅是基于意识到自己手感不再。
其余的心理状态变化全部都是由其他的角色说出,或是他自己说出,威尔史密斯还是一贯的讨喜,他所饰演的亨利反而不如他本人,玛丽·伊莉莎白也很讨喜,但编剧仿佛跟她有仇一样,她饰演的丹妮,比起初登场的英勇,后半段简直就是花瓶。
而所有的转折都过于理所当然,又过于仓促,换言之,过程缺乏铺陈,无论是老杀手亨利的心软,或者是小克的背叛,好像我们少看到了什么,好像那突如其来的一发火箭炮更重要似的。
换个角度来思考
我们可以往反方向走,去想想技术如何被误用或者没有被物尽其用,那种对于镜面与水体的完美呈现,以及那些被放大的过于清晰以致于背景有时候释放出大量的无用资讯,名为真实3D。看起来却像精美的电脑动画,而复制人的部份,为了讲这个题目,费心思用数位来让威尔史密斯回春真的有那个价值吗?难道不能找他儿子来与他同台演出就好了吗?在电影院里,为了享受戏剧,我们不早就习惯了不同人饰演一个人的不同时期吗?技术在本片被强调,然而却无法与主题结合。
或许李安误解了“商业电影”,或许李安应该做自己,他应该相信的是观众就算看威尔史密斯还有年轻的威尔史密斯两人一起郊游两小时,我们也会很开心,因为关键在于电影的进步。
不只是透过技术让我们看到以前所看不到的,更是让我们重新去看,重新去理解那些平凡无奇的现象,用更细腻的视角看到更细腻的内核。《双子杀手》跨国拍摄,在各地跑来跑去,然而在我看来只是一种逃避,逃避向内的心灵探索,在技术的路上,李安走得很远、很勇敢;然而在心灵的路上,他孬了。
电影院很舒服,3D眼镜很轻盈,画面很清晰,然而这只是一个主题乐园,而且还是一个不够有趣的主题乐园,或许《双子杀手》的失败终将成为李安下一部大作的垫脚石,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则“技术如何泯灭人性光辉”的戏里戏外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