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卫婷婷户万科学中国人
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的伟大瑰宝,为人类健康文明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年5月30日,中央电视台国际台与澳门科技大学联合举办了一场题为“ChineseMedicineontoWorldScience”(中医药登上世界科学舞台)的线上研讨会,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及助理主任梁丽娴受邀作“中医药抗疫”英文演讲。在研讨会中,她介绍了新冠肺炎病*COVID-19和中医的治疗机制,并向社会介绍中医药抗疫科学原理及研究。
多年来,梁丽娴主要从事肿瘤组学、靶向分子探索研究,以及中药在癌症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其因在中医药抗癌研究方面的建树,入围了年青年岐*学者支持项目人选。与此同时,她还发表SCI论文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
可以说,生长于香港、就职于澳门的梁丽娴,用十余年的研究构筑了一座中医药抗癌研究的桥梁;而她自己,也正是诠释港澳地区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分子机制研究相结合领域独特优势的一位典型代表。
梁丽娴
醉心科研
从生物分子到妙手岐*
年,“学霸”梁丽娴考入香港中文大学,选择了分子生物技术专业。
其实,中学时代的梁丽娴就对化学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天赋和努力的加持下,她连续几年取得化学科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到了高中,梁丽娴又对生物里的DNA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个年代都说21世纪是基因分子工程的年代,是生物科技的世纪。刚好我听到这个口号,对化学与生物也很有兴趣,又很喜欢做研究,所以本科的时候就选择了这个专业,希望将来做个科学家。”梁丽娴笑道。
真正的科研启蒙是在本科毕业那一年。当时,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年有研究实习的课程。梁丽娴说:“我比较幸运可以跟着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的辛世文院士学习,他是我科研的启蒙老师。当时学了很多,比如基因克隆。我觉得最大的影响是我掌握了科研的思路,从提出一个科学问题,到建立一个实验的模式,做一个研究的思路,乃至技术路线和怎么设计好一个科研实验,怎么去做验证,最后给出一个比较好的结论。”
年,梁丽娴在香港中文大学分子生物技术学系获得学士学位,年及年又分别在该校生物化学系和医学院生理系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此后,梁丽娴又到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病理学系和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从事关于肺癌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细数她的学业生涯,8年的本、硕、博学习,4年的博士后培训,可以说她经历了从分子到生物,再从生理到病理到药的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用梁丽娴自己的话说是囊括了“从细胞到怎么生病,然后再怎么去治疗的系统性的科学的体系”。
—年,梁丽娴在香港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导师刘良院士对她的影响非常大。“我在中医中药方面的学习基础没有那么强,但是他非常支持我们做科研的交叉学科,他说不同领域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点,如果你能把这些共同点联系起来,你就会做得更好。而且他非常勤劳,我们以前开科研会议,他可以一篇文章改十几遍还不停地给意见反复修改。他是非常值得我尊敬的一个人。”
在攻读博士学位和做博后研究期间,梁丽娴发表了多篇有关肺癌标靶治疗、混合治疗,以及致肺癌基因研究的论文。此后,她一直致力于肺癌靶标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Outlook)、Sciene、Gut、JAMAOncology、BriefinginBioinformatics、AntioxidantsandRedoxSignaling等国际知名刊物上。此外,她还拥有国际专利12项。
澳门十年
“研究者的天堂”
年,澳门科技大学邀请刘良院士做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良院士问我们有没有兴趣跟他去澳门。考虑到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一个非常好的科研平台,所以那时候我们整个团队12个同事一起从香港跟着他到了澳门,一待就是10年。”梁丽娴回顾道。
澳门科技大学是澳门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一系列先进、精良、高端的实验仪器设备和系统,包括各类液相/质谱和气相/质谱联用仪20多台,以及一系列进行整体动物-细胞-分子水平的药物生物活性评价研究所需的最高端的化学分析和系统生物学组学技术研究设备。
对于科研工作来说,澳门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因为这里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大家的思想都比较开放,有国际的视野。“我们在澳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的经费都非常充足,这里也给了我们很多的科研便利,包括添置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此外,澳门科技发展基金给我们年轻教授的科研支持也非常多。可以说,这里就是一个研究者的天堂!”梁丽娴表示,澳门科技大学为他们提供了参加学术活动、激发新想法和实践理想的良好平台。正是因为学校拥有现代的教学设施、高端的实验室设备和前沿的管理方案,从而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支援,孕育了大量的人才和研究成果。
在澳门科技大学,梁丽娴的研究工作主要关于中医药抗癌及抗炎的分子机理研究,以及利用组学技术平台进行中药开发。另一研究方向则为中药联合治疗及中药多靶点特性对抗癌及抗炎药物创新发现的研究。
经过10年的发展,她所带领的团队也由最初的3人发展为现在的22人。时至今日,每每想起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建起来的团队,梁丽娴还会感触良多。而学生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也不断感动着她、激励着她。“我们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