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情肇始以来,有关病*变异的话题一直是舆论关心的热点。如何看待病*变异?新冠病*变异的现状如何?我们做好应对准备了吗?围绕上述问题,近日专访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病预防控制所所长许文波。
01
新冠病*变异速度比流感慢
“人们对病*变异的恐惧,往往源自科幻电影中的桥段。事实上,变异对病*而言,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许文波说,病*需要在活细胞中不断复制,从而达到延续后代的目的。复制时,病*基因组的核苷酸会发生错配、缺失,这些变化被统称为变异,其中,能导致病*生物学性状发生改变的基因突变被称为“变异株”。基因突变后,病*变异株更好地适应宿主环境从而稳定在宿主之间传播和复制的过程,被称为“病*进化”。
病*进化过程中,只有少数突变会导致变异株的特性发生改变,例如使病*更容易传播、感染后可引起更严重的临床表现、增加病死率等,这类变异株的出现给情防控和疾病救治带来挑战。“但也有另一种可能,即病*变异导致其传播力或致病力下降。”许文波说,就新冠病*而言,它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其复制存在内部校对机制,可以纠正一些“错误”。因此,相比人类免缺陷病*(HIV)等逆转录病*或流感病*等分节段单股负链RNA病*,其变异速度较慢。
许文波表示,全球新冠病*变异至少已经产生了种亚型或分支(基于Pango命名法),但大多数分支含有的突变位点基本没有改变早期新冠病*的生物学特性。只有极少数变异株的刺突蛋白基因编码的突变,导致重要的氨基酸位点发生突变,使这些变异株更易传播、致病性更强甚至出现部分中和抗体位点免逃逸。
许文波强调,新冠肺炎情暴发一年多来,新冠病*全基因组变异相对较慢,核苷酸变异率只有0.13%,主要中和抗原位点没发生明显变异,还是一个血清型,现有苗对至今出现的新冠变异株有效,并且新冠病*的流行规律、传播力和致病性还未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02
我国尚未有印度出现的变异株本土传播
“近期在印度流行的新冠病*主要为B.1.变异株,该变异株的传染性明显增强。”许文波表示,初步数据显示,该变异株传染性增强的同时,可降低部分靶点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的有效性,但对苗接种后中和抗体的中和活性影响较小。
许文波介绍,B.1.变异株的B.1..2分支已经输入我国,截至5月24日,中国疾控中心病*病所收到广东、重庆、浙江、广西、四川和上海陆续报告输入B.1..2变异株病例33例。“广东发生本土关联病例,但暂未造成本土传播。”许文波说,遵循我国现有新冠防控策略,对输入病例进行全流程闭环隔离管理,能有效防范传播风险。
公众十分关心新冠病*变异对苗保护效力的影响。许文波表示,目前的研究显示,现有新冠苗对新冠变异株有效,接种者再次接触新冠病*时,即使发病也能较好地预防重症和死亡的发生。
许文波介绍,苗的保护效力主要通过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和细胞免协同进行,虽然有数据显示现有新冠苗对新冠变异株中和抗体活性(属于体液免)有一定程度的减弱,但细胞免对于病*的交叉保护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需要进一步推进苗接种客观评价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