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性克隆病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田光庆长征路上奔小康 [复制链接]

1#

长征路上奔小康

——商南红*苏维埃区域脱贫攻坚致富记

文//田光庆

商南县是全国富有革命传统的老区县份之一,从年至年,曾有红四方面*、红三*、红二十五*三支中国工农红*转战商南,其中红二十五*长征途中在商南时间较长,坚持两年零四个月,建立苏区根据地,撒播革命火种,开展武装斗争,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对全局产生着重大影响。在当今时代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全国吹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冲锋号角中,这个原本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的商南县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中发展的如何?革命老区的百姓生活的又怎么样呢?

红七十四师成立地--碾子坪村脱贫致富侧记

年10月6日,中共鄂豫陕特委书记郑位三率领红二十五*抵达商南境内梁家坟乡,将各路红*游击师和游击大队集合于碾子坪村,宣布成立以陈先瑞为师长的中国工农红*第七十四师。次日上午,红七十四师在梁家坟乡欧师庙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梁家坟乡苏维埃*府。在红*的帮助和指导下,苏维埃*府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闹革命,开展武装斗争,掀起了红色革命的高潮。这段革命历史至今成为当地人无比自豪的“红色资本”。

“一阵风、一阵雨,云消雾散太阳红,家家户户迎红*,红*来了救百姓。”“……赵六娃、狗民团,又是抢来又是奸;苛捐杂税翻几番,上下九甲苦连天;百姓冤、冤连天,状子告到红*前;红*磨刀又擦枪,专为百姓报仇冤。……红*三枪打进院,匪兵哭娘又喊天,赵匪翻墙准备逃,一枪打中他的蛋。毙伤匪兵二十三,缴枪二百多一点……”。红*攻打赵六娃的歌谣一直在鄂陕边一带流传至今。

那是在年8月中旬,陈先瑞师长率红七十四师六团再次来到商南县梁家坟。梁家坟群众夹道欢迎,并向红*反映,驻赵川的商南县保安大队第二中队中队长赵平甫(绰号赵六娃),残害百姓,作恶多端,群众恨之入骨。陈师长当即决定为民除害,安排侦察兵连夜冒雨侦察赵六娃的保安大队,摸清情况后立即出兵端掉了赵六娃的老窝,击毙赵六娃及其官兵23人,当地群众无不拍手称快。这是当地群众编的顺口溜。

深秋季节,笔者在梁家坟碾子坪村采访时,正在道场上剥包谷的张忠堂,兴致勃勃地谈起当年红*在碾子坪村的故事:小时候常听父辈们讲,年那年秋收季节,各路红*游击队都在村上集中,召开大会成立了第七十四师。红*在碾子坪村的时候,与农户相处的很好,常常帮助农户们干些农活,宣传红*的好*策。虽然当时条件极为艰苦,但红*战士们精神饱满,战斗意志坚定。自那时至今,村里就有送孩子去当兵的传统,每年都有一批小伙子去报名参*。这么多年过去了,红*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家长们都会教育娃娃要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不准浪费一粒粮食。

中国工农红*第25*74师在商南碾子坪村成立至今已有81个春秋,红*精神始终激励着在这大山深处世代居住的村民。严明的纪律,艰苦的作风,是当年红*在此修整和成立红74师时留给碾子坪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淳朴的民风,憨厚的山民,用勤劳的双手传承红*精神,努力发展生产,正在贫困落后的大山深处实现着“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美好生活愿望。

在红*精神的影响下,如今碾子坪村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让张忠堂感受最深的是,他小时候家里睡觉连床都没有,根本不敢想有电、有水泥路,当时走出山得半天时间才能到镇上搭去县城的班车,如今水泥路修通,宽带通到了每家每户,一天两趟的通村班车开到了家门口,进城看孙子很方便。同时,村上也有了农民自己的合作社,家里六七亩地全种了高山蔬菜,每年卖菜就有一万多元的收入。当笔者感叹张忠堂一家的幸福生活时,碾子坪村支书苏训海笑着说,在碾子坪村,老张家的生活水平算是中等。

苏训海介绍,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是红*当年灵活机动地开展工作的法宝,这个法宝如今也用在了村上的工作中。几十年来,历届村两委会班子成员不忘初心、艰苦创业,立志改变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建设幸福美好家园,发动本村在外能人志士,积极争取项目、筹措资金,着力解决村容村貌,新建了村级办公场所和文化广场,硬化了通组道路,拓宽了出村公路,使地方的农副土特产品顺畅外销。自脱贫攻坚冲锋号吹响之后,村*支部积极作为,将全村94户贫困人口分户施策、因人施导,突出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成立了中药材种植、高山蔬菜和散养鸡三个专业合作社,种植中药材多亩,发展高山蔬菜多亩,散养鸡近万只,使所有贫困户均能从合作社获得两份以上的经济收入,实现每户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增长0多元。去年全村已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苏训海还告诉我们,下一步村*支部将着力打造红色旅游产业,计划投入万元,新建占地2亩的红74师文化广场和相应的绿化美化工程,加固改造红色旅游道路,把红74师旧址打造成*史学习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员干部传递红*精神、联系服务群众的学校,以红色旅游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让山里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

刘家花屋区苏维埃*府所在地--团坪村发展掠影

年5月17日,豫陕特委书记郑位三率豫陕游击师进驻清油河镇刘家湾村,经过广泛发动群众,红*于次日在刘家花屋召开多人的群众大会,宣讲红*的*治主张和建立苏区根据地、成立苏维埃*府的重大意义,号召群众推选能够代表穷苦大众利益的苏维埃干部。经过群众选举,成立了以姚启才为主席、石常安和姚胜亮为副主席的刘家花屋区苏维埃*府,并继续动员群众,建立乡村苏维埃*权。

据两岔河村民姚升奎老人后来回忆:红*当年来我们村时我14岁,在我家门前休息做饭,我父亲见红*吃糊汤没有菜,煮的*豆半生半熟当菜吃,回屋里端来几碗萝卜丝和酸菜让红*吃,红*推让不过就吃了送来的菜,出发时送来三块大洋,父亲坚决不收,并说:“一点萝卜酸菜算个啥,咋能收钱。”红*战士一再强调“我们红*有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吃了东西就得给钱。”硬是把三块大洋塞到父亲手里。红*到刘家花屋之前,国民*反动派造谣说,黑煞道要来,是男人就杀,是女人就抢,群众吓得都躲到山上,一夜不敢下山回家。第二天上午,村民*先茂回家一看,给其大舅做头周年蒸的一锅馍被吃光了,两旦多粮食也没有了,发现在锅台上放着17块银元和一张字条,字条上写着:因房东不在家,吃了你家蒸馍和粮食,付银元17块,如若不够,等革命胜利了凭此证明由革命*府补偿。落款是:红25*。事后*先茂用其中10块银元买了三旦多粮食。当时在清油河街和两岔河许多群众或在家中,或在菜地里都发现红*吃粮、吃菜留下的铜板或银元。

团坪社区是当年刘家花屋区苏维埃*府所在地,由原团坪、油坪和前山三个村合并而成,位于清油河镇*府东北部12公里处,辖区面积68平方公里。社区地广人稀,山大沟深,清腰公路贯穿南北,西与丹凤县北赵川接壤,北与河南卢氏相邻,辖31个生产小组户人,其中贫困户户人,有*员85名,辖区内气候湿润,降雨充沛,适合油桐、板栗、核桃、天麻、茯苓等农作物生长,盛产香菇、木耳,农民以种植业为主,天麻、香菇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团坪*支部带领“两委会”和全体*员干部,发扬苏维埃革命老区精神,积极谋划产业脱贫致富新路子,按照“支部+合作社+产业大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依托油坪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团坪天绿合作社和诚德食用菌合作社,建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姚家湾百万袋香菇示范基地,油坪沟小岭河、两岔河朱家沟千亩天麻基地,通过社区*支部牵头协调合作社和农户,多方整合资源,带动群众利用资源优势发家致富。全社区已发展天麻20万余窝,种植香菇多万袋,板栗多亩,核桃多亩,茯苓多亩。三个产业示范基地已带动近70户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找到了稳定的增收渠道。

团坪社区*支部书记告诉我们,在推进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两委会班子以脱贫攻坚为契机,多方沟通协调,筹资近万元,建起了*员活动室、文化广场和5个医疗卫生室,修建了双沟口大桥一座,修复团坪刘家湾至油坪沟口水毁水泥路及挡墙坝3.2公里,既解决了山里群众看病难、行路难的问题,又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拓宽了致富路。但村子里仍有20%的入组入户路不通,两委班子已决定,把修通这几个组的致富路作为当前村上头等大事来抓,已多方筹措资金近万元,正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承诺要让革命老区百姓早些过上好日子。去年村上经过省市两级验收甩掉了贫困帽子

红*在富水关战斗地--桑树村发展初探

年11月中旬,陈先瑞率红七十四师在鄂豫陕边区广大区域内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后,率部进至商南县富水镇以东,驻扎在桑树村戴家沟和河南西坪罗家庄,准备袭击河南省西坪镇保安队。11月14日天刚亮,敌公秉藩别动大队和商南保安团0多人从商南县城向红*游击师扑来。红*即在桑树至谢家店一线布阵迎击敌人。陈师长指挥部队抢战有利地形,利用公路两侧山地与敌*展开激烈的战斗,将敌人打退至富水分水岭,红*停止追击,打扫战场时,陈师长在谢家店石桥下面活捉了别动队中校*官。富水关战斗毙敌多名,俘敌多名,缴获机枪、步枪多支,红*仅伤亡10余人。当时的《新中华报》年11月23日以《陕南红*痛创公秉藩部》为题报道“我陕南红*陈先瑞所部,于本月14日将敌公秉藩部击破,敌伤亡甚重,退至富水关,我红*正围攻富水关。”

9年8月1日,县委县*府为教育后人、纪念红*在富水关战斗的胜利,在桑树原村部西山梁修建一高3.6米、边长2.3米的正方形纪念亭一座,内置红七十四师富水关战斗纪念碑,碑的背面刻有战斗简介,成为*员干部和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富水关战斗遗址的主要区域在今天的商南县谢家店至桑树村,东边一直延伸到河南西坪镇。遗址核心所在地的桑树村,是商於古道上与豫陕相邻的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是一个在省际线上带有红色印记的坐标,国道、西合铁路穿境而过,村域面积28.2平方公里,以低山丘陵为主,全村有23个村民小组户人,有*员69名。红色文化积淀,民风淳朴厚重,人民勤劳智慧,*府宏观指导,为这个省际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储备了强有力的后劲。近年来,村*支部不忘初心,教育*员和村组干部要弘扬红*精神,发扬艰苦朴素、勇于吃苦的作风,在新的长征途中,加速脱贫攻坚步伐,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全面振兴,让老百姓都过上富足的小康生活。

村*支部按照“*建引领、干群同心、强村富民”的思路,以实施*员“划区联户”特色主题活动为载体,推进*建工作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依据*员自身能力,在全村划分“富民”和“和谐”两大责任区。富民责任区:以有帮带能力的*员为主,围绕兴产业增收入,以畜禽养殖、油茶、茶叶、海棠花卉、药果菌五大产业链为依托,通过能人*员建协会、协会联大户、大户带农户的形式,明确责任*员39名,联系产业大户25户、产业基地14个,引导*员带头学用科技、带头参加协会、带头联系产业大户、带头做好服务、带头当好经纪人的“五个带头”,为群众发展产业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齐心构建共同富裕的生产格局。和谐责任区:以年老*员为主,围绕抓服务促和谐,以*员居住的自然流域为单元,设立五个责任片,由村干部分别担任片区负责人,再以23个生产组为单元划分24个责任区,明确责任*员39名,每个责任*员就近联系至少20户群众,实现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员在管好自己、管好家人,协调好邻里关系的同时,当好*策宣传员、民情联络员、纠纷调解员、困难帮扶员、新风示范员“五大员”,共同营造文明、健康、和谐、友爱的生活环境。同时对有帮扶能力的*员实行“一包三”联户责任制,将有发展愿望无发展资金和项目的贫困户,让有经济能力的*员联系1-2户,协助他们依托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将能筹措到资金但无发展项目的贫困户,让有产业的*员带动1-2户,协助他们确定发展项目,加入协会组织,依托产业增收促脱贫;将智力低下、生活特别贫困的贫困户,通过*员关心帮助,实施社会兜底,拖动他们摆脱贫困。

村支书告诉我们,*支部通过实施“划区联户”新举措,使*员融入到产业富民最前沿,融入到脱贫攻坚第一线,实现了组织增“三力”、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的目标。目前全村已建立产业协会(合作社)5个,千万元以上的支柱产业3个,户均0袋的香菇种植年纯收入万元,茶叶年收入过千万元;协调帮扶资金余万元,帮助贫困户确定产业项目6大类个,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0元;创建文明示范户户,平安和谐家庭户。村上先后被省市县授予“标杆支部”“升级晋档”进步奖、平安家庭创建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如今,在红七十四师曾经战斗过的富水关遗址近5公里的战线上,几道梁,几道洼,全部是新建的万亩油茶示范基地、亩油用牡丹基地、亩海棠花卉基地。我们顺着支书所指的方向望去,一个“绿色宝库”就展现在笔者眼前,成为富村富民的“聚宝盆”。

来源:阳城风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