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22~26日,由欧洲肝病研究学会(EASL)主办的第57届EASL年会在英国伦敦举行。慢乙肝研究依然热度不减,在慢乙肝临床治愈、乙肝相关肝癌风险预测、核苷类药物停药、慢乙肝疾病进展及新药研发等5个方面,全球有许多高质量的研究值得分享、学习。
在“年天津市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年会”上,医院尚佳教授作“EASL年慢乙肝研究荟萃”学术分享,肝胆相照平台将精彩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一、慢乙肝临床治愈相关研究
(一)珠峰项目:NA经治优势人群序贯/联合PEG-IFNα临床治愈率达30%以上
珠峰项目纳入NA治疗1年,HBVDNAIU/mL,HBeAg阴性且HBsAg≤IU/mL的慢乙肝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序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48周,或最长至96周。中期数据分析年4月1日前完成48周治疗的患者的数据,改良意向性治疗(mITT)人群例,符合方案(PP)人群例。
中期分析结果提示:(1)PP分析中,男性占81%,平均年龄40.9岁,平均基线HBsAg为.6IU/mL;(2)12周、24周、36周和48周的HBsAg清除率分别为9.5%、22.0%、29.0%和33.2%;(3)基线HBsAgIU/mL的患者48周HBsAg清除率可达56.1%,基线HBsAg水平越低,48周HBsAg清除率越高;(4)48周未获得HBsAg清除的患者中有68.4%(6/)实现HBsAg≤IU/mL,这些患者可通过进一步基于PEG-IFNα延长治疗获得临床治愈。
(二)LLV研究:治疗48周时Peg-IFNα组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显著更高
该研究纳入例经NA治疗出现低病毒血症(LLV)的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分别接受Peg-IFNα+NA(Peg-IFNα组)和NA+NA(NA组)的治疗。Peg-IFNα组和NA组分别入组例和89例患者,完成48周治疗的患者分别有例和78例。结果提示:(1)治疗12周时,NA组与Peg-IFNα组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51.1%vs.45.1%(P=0.47);(2)48周时Peg-IFNα组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为97.50%,显著高于NA组的85.90%(P=0.)。
(三)疗效预测研究:HBcrAg可预测PEG-IFNα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临床治愈
有研究纳入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每周接受PEG-IFNαug治疗,共96周。获得HBsAg清除者为应答组(R组),未获得HBsAg清除者为无应答者(NR组)。纳入R组39例,NR组21例。结果提示:(1)R组基线、12周、24周HBcrAg水平均显著低于NR组。R组12、24周HBsAg定量水平显著低于NR组;(2)单因素分析显示:基线、12周和24周时HBcrAg水平均是临床治愈的有力预测因素;(3)12周和24周HBsAg水平,HBsAg从基线至12周和24周的变化水平也是临床治愈的有力预测因素;(4)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AUROC高达0.,灵敏度93.5%,特异性85.7%。
二、HBV相关肝癌风险预测研究
(一)中国台湾地区研究:HBsAg清除可显著降低慢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发生风险
研究从两个医疗中心和REVEAL-HBV队列招聘接受NA治疗获得病毒学抑制的慢乙肝肝硬化患者例和获得HBsAg清除的慢乙肝肝硬化患者例。结果提示:(1)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P0.0)和HBsAg清除(P=0.)是肝癌的两个独立预测因素;(2)HBsAg清除组与Nuc组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年发生率分别为1.16%vs2.43%,8年肝癌累积发生率为8%vs16%(P=0.),PSM后发现,HBsAg清除组的肝癌发生率显著低于Nuc组(年发生率:0.46%vs3.2%,P<0.)。
(二)中国香港地区研究:HBsAg清除时年龄≥50岁的慢乙肝患者肝癌发生风险也有可能降低97%
该研究纳入例年4月-年10月出现自发HBsAg清除且有HBsAg清除前的血液样本的亚洲慢乙肝患者,69.1%为男性,前瞻性随访中位持续时间12.7年(9.5-16.2),检测血液的增强肝纤维化(ELF)水平。结果提示:(1)HBsAg清除时的中位年龄51.6岁(IQR42.6-58.1)。(2)Cox回归分析显示HBsAg清除时的年龄(p0.01)、ELF(p0.)是与肝癌显著相关的因素。(3)ELF的AUROC值为0.(p0.)。通过最大化Youdens指数,ELF10.8与较低的HCC风险相关,敏感性为77.8%,特异性为10.2%。(4)在HBsAg清除时年龄≥50岁的患者中(已知与肝癌残留风险相关),HBsAg清除前ELF10.8与肝癌发生风险降低97%相关。
三、核苷停药相关研究
(一)墨尔本HBV-STOP研究:核苷停药新预测指标依然指向获得HBsAg清除才最安全可靠
这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例HBeAg阴性、获得长期病毒学抑制的非肝硬化慢乙肝患者NA停药,随访96周。临床结局包括肝炎发作率(ALT5×ULN);疾病缓解率(HBVDNAIU/mL和ALT2×ULN);HBsAg清除率;NA再治疗率。结果提示:(1)停药后随访96周时,所有患者均发生病毒再激活,38%患者出现肝炎发作(ALT5×ULN),26%患者开始NA再治疗,6%获得HBsAg清除;(2)基线时25%可检测到血清HBVRNA,基线时可检测到血清HBVRNA与肝炎发作风险呈正相关(63%vs31%,p=0.03),与持续疾病缓解率和HBsAg清除率较低相关;(3)在所有获得HBsAg清除的患者中,基线时均检测不到HBVRNA。
(二)多中心研究:治疗结束时HBsAg或HBcrAg水平可预测NA停药后HBsAg清除
研究纳入中国12家医院HBeAg阳性、无肝硬化且符合NA停药标准的慢乙肝患者例。NA停药时HBsAg阳性患者例,HBsAg阴性患者19例。结果提示:(1)治疗结束时(EOT)HBsAg(p0.)、HBcrAg(p=0.)可独立预测HBsAg清除;(2)EOT时HBsAg≤IU/mL(59.2%vs1.3%,P0.)或HBcrAg≤3.6log10IU/mL(17%vs5.4%,P=0.)的患者24个月累积HBsAg清除率较高;(3)NA停药时HBsAg阴性患者在停药后无病毒学或临床复发。
四、慢乙肝疾病进展相关研究
(一)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近25%的慢乙肝患者处于“灰区”;超60%灰区患者存在显著肝组织炎症和显著肝纤维化
该研究纳入例接受肝组织活检的初治慢乙肝患者。根据AASLD慢乙肝指南确定的慢乙肝患者的免疫分期,将灰区慢乙肝患为GZ-A~GZ-D共4组。结果提示:(1)高达24.7%的患者处于灰区,中位年龄41.5岁,男性57.2%;(2)在所有灰区患者中,以GZ-D(44.1%)为主,其次为GZ-C(37.6%)、GZ-A(9.9%)和GZ-B(8.4%);(3)高达60.4%的灰区患者存在显著肝组织炎症(≥G2),60.0%的灰区患者存在显著肝纤维化(≥S2),其比例高于免疫耐受期和非活动期患者。
(二)亚洲队列研究:不同ALTULN标准下,ALT正常患者存在显著肝组织炎症的比例均超过40%
研究纳入来自4家医院接受肝活检的HBVDNA可检测到的慢乙肝患者。EASL和APASL指南将ULN定义为40U/L;AASLD指南将ULN定义为35/25U/L(男/女);东亚推荐意见将ULN定义为30/19U/L(男/女),显著肝组织炎症和显著肝纤维化的定义分别为G≥2和S≥2。结果提示:(1)共纳入例患者,其中69.5%存在显著肝组织炎症,62.6%存在显著肝纤维化;(2)有显著肝纤维化和无显著肝纤维化的患者中分别有85.6%和42.4%存在显著肝组织炎症;(3)ALT正常、HBVDNA阳性的慢乙肝患者,当ALTULN为30/19U/L(男/女)时,存在显著肝组织炎症的占比为43.8%;当ALTULN为40U/L或35/25U/L(男/女)时,存在显著肝组织炎症的占比分别为53.1%和48.1%。
(三)不同ALTULN标准下,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肝脏病理损伤占比不同,建议降低ALT正常阈值(诊断临界值)至25U/L
该研究纳入例于年1月至年12月接受肝活检的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为ALTULN且HBVDNA阳性(30IU/mL),根据ALT将患者分为三组:第一组ALT,男性30U/L,女性19U/L;第二组ALT,30U/L≤男性35U/L,19U/L≤女性25U/L;第三组ALT,35U/L≤男性40U/L,25U/L≤女性40U/L。
结果提示:(1)三组中GSⅡ(G≥2和/或S≥2)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6.05%、32.03%和46.54%,三组间的G和S的平均Ridit值以及GⅡ(≥G2)、SⅡ(≥S2)和GSⅡ的占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2)区分GI(G2)与GⅡ的ALT阈值为21.5U/L,男性为25.6U/L,女性为17.5U/L;区分SI(S2)与SⅡ的ALT阈值为22.5U/L,男性为23.51U/L,女性为22.51U/L;区分GSI(G2+S2)与GSⅡ的ALT阈值为25.6U/L,女性为25.5U/L。建议将判断显著肝脏病理损伤的ALT正常阈值(诊断临界值)调整为25U/L。
五、新药进展
(一)衣壳抑制剂-RO+PegIFNα+NUC(I期)
研究分为3个队列:队列A:核苷经治达病毒学抑制患者,RO+NUC;队列B:初治患者,RO+NUC;队列C:初治患者,RO+PegIFNa+NUC。疗程48周,随访24周(NUC单用)。结果提示:(1)RO+NUC在核苷经治和初治患者中均未诱导明显的HBsAg降低;(2)RO+PegIFNa+NUC使初治患者HBsAg平均下降1.4log10IU/mL,HBeAg阳性患者下降幅度更大;(3)RO+PegIFNα+NUC使大多数初治患者HBVDNA水平降低并维持基线(LLOQ);HBVRNA水平降低至LLOQ,但随访期有回升趋势。
(二)SiRNA-AB-(Ⅱ期)
研究纳入获得病毒学抑制或初治慢乙肝患者。结果提示:(1)不同治疗方案中平均HBsAg下降情况相似,基线HBeAg阳性和HBVDNA阳性不影响应答;(2)所有队列中,17/31(55%)受试者末次给药AB-后HBsAg水平IU/mL并维持至少20周,但随访20周时HBsAg有回升趋势;(3)5例受试者实现NA停药,4-16周随访中2例受试者HBVDNA水平短暂上升,3例受试者HBsAg水平上升。
(三)siRNA-VIR-(Ⅱ期)
入组标准:HBeAg阳性或阴性,获病毒学抑制,非肝硬化患者。分别给予VIR-200mg每4周1剂,共2剂;VIR-200mg每4周1剂,共6剂。结果提示:相比2剂方案,6剂方案平均最大HBsAg降幅更大(-1.96vs-1.61log10IU/mL),HBsAg降低更持久(44周时:-1.76vs-0.87log10IU/mL)。
(四)单克隆抗体-VIR-(I期)
这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单次递增剂量研究,纳入非肝硬化、HBeAg阴性、HBsAgIU/mL、接受NA治疗≥2个月的患者。每个队列8人,分别接受VIR-6mg、8mg、75mg或mg。结果提示:(1)VIR-呈剂量依赖性地降低患者HBsAg水平,其中6mg、18mg和75mg组最低点时平均HBsAg下降幅度分别为1.30、1.27和1.96log10IU/mL;(2)所有剂量组到第8周HBsAg水平有明显回升。
(五)反义RNA——GSK
研究结果提示:(1)核苷经治患者中,队列1-4分别有28%、17%、9%和14%的患者实现HBsAgLLOQ且HBVDNALLOQ;(2)初治患者中,队列1-4分别有29%、13%、7%和0%的患者实现HBsAgLLOQ且HBVDNALLOQ;(3)从2-3组结果可发现,GSK减量或停药,已发生HBsAg清除的患者会逐步发生HBsAg复阳,故持久性有待进一步评估。
(六)PD-L1抑制剂-ASC22(IIb期)
这是一项随机、单盲、多中心IIb期研究,入组HBeAg阴性、HBsAg≤00IU/mL、HBVDNA20IU/mL、ALT≤2×ULN的患者。治疗队列为1mg/kgASC22Q2W+NAs(n=33)或安慰剂(PBO)Q2W+NAS(n=11),治疗24周,随访24周。结果提示:(1)ASC22组有7例患者HBSAg降低0.5log10lU/mL,其中3例出现HBsAg清除,1例HBsAg清除的患者在ASC22末次给药后6周获得HBsAg血清学转换;(2)在7例HBsAg降低0.5log10IU/mL和3例HBsAg清除的患者中分别有4例、2例出现ALT急性升高,PBO组则无;(3)ALT急性升高与HBsAg的减少、清除以及血清学转换相关。
专家简介
尚佳教授
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
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分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务委员
医院学会感染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医院协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河南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年“国之名医-卓越建树”荣誉获得者
来源:肝胆相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