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性克隆病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VEGF眼科用药上演生死追逐战,价格谈判 [复制链接]

1#
彭洋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doctor/347381/

这是健识研报03号

小米编

行苇

3个品种之后,至少8家企业在追赶

年9月,医院出了件大事。

有61名老人在接受眼科注射“安维汀”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有的眼部红肿,有的视力模糊,甚至出现了暂时性失明的情况。事后,原上海市卫生局给出初步诊断意见是“眼内炎”。

涉事的产品是罗氏公司的VEGF抑制剂,通用名贝伐珠单抗,当时在中国获批的适应症为:转移性结直肠癌。用在眼睛上,可以用于治疗*斑变性。罗氏当时表示,并没有意向增加“安维汀”在眼科治疗上的适应症。

VEGF名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这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作用是促进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和血管形成。

VEGF促进肿瘤血管生成,血管生成是导致恶性肿瘤生长的关键细胞转化过程之一,绝大部分恶性肿瘤都能持续生成血管。VEGF就像一个血管生长的开关一样,关上它,就能遏制肿瘤的生长。

事实上,全球各国的科学家对于VEGF类靶向药物研究已超过30年。目前,业界已获知VEGF靶点共有7类药物,分别具有抗肿瘤、抗高血压、穿透视网膜、治疗贫血和免疫功能紊乱等功能。

不过,治疗癌症用的“安维汀”,为什么会被使用在大批眼科患者身上?

原来,新生血管性*斑变性、*斑水肿等疾病也可以用VEGF抑制剂进行治疗。年,美国《哈佛健康通讯》评选出的当年美国十大医学新闻中,VEGF抑制剂治疗湿性*斑变性排在第四位,这一类药物在眼科上的神奇作用当年才被发现。

*斑变性是一种严重影响中老年人视力的疾病。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提高,*斑变性患者也不断增加。根据年人口普查数据及年龄相关性*斑变性的发病率,中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预估,我国老年性*斑病变患者人数约为万。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VEGF抑制剂都能用于治疗*斑变性。例如罗氏就没有开发“安维汀”的眼部适应症。截至目前,全球治疗*斑病变已获批上市的药品有三款,它们分别是:诺华的雷珠单抗、康弘的康柏西普和拜耳的阿柏西普。这三款药物已分别在年和年通过国家谈判进入医保目录。

就在众多创新药物瞄准VEGF的抗癌适应症时,眼部的VEGF用药,可能成为一个蓝海市场。

VEGF家族上演“三国杀”

众多企业追赶

*斑变性被称为“不死的绝症”,在VEGF靶向药物出现之前,世界各国的治疗手段都很有限。医务人员大多依靠激光、手术、经瞳孔温热疗法、光动力疗法等方法稳定病情,但难以改善视力并且存在种种弊端。

自从VEGF抑制剂被开发出新的功能之后,彻底改变了*斑变性的治疗现状。特别是在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靶向药物临床结果优异且副作用少,是目前治疗*斑变性的首选方法。与过去的激光治疗、烧灼掉脉络异常的新生血管相比,安全性更高。

相比于小分子药物,VEGF靶向药物为代表的大分子药物研发的稳定性相对较高。目前,VEGF类药物是已知的生物制剂中作用最强、专属性最高的促血管生长因子。

三款已获批的用于*斑变性的VEGF药物中,诺华的雷珠单抗上市最早,年1月在国内获批。随后上市的是康弘药业的康柏西普。而年美国获批的拜耳阿柏西普,年才正式进入中国。

根据米内网数据显示:医院雷珠单抗注射液销售额为4.61亿元,医院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销售额4.22亿元。拜耳从未公布中国市场的销售数据,但阿柏西普年已在全球市场获得47.5亿美元收入,年度销售额反超雷珠单抗,成为*斑变性治疗药物的“NO.1”。

年,雷珠单抗的全球专利即将到期,国内许多厂商正进行生物类似药的研发。

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正在开展的或已经完成的VEGF靶点有关*斑变性的申报数据至少有18条以上。涉及信达生物、百奥泰、三生国健、荣昌生物、齐鲁制药等一批制药企业。

随着更多产品的申报和即将获批上市,抗VEGF眼用药物市场的竞争势必将更加激烈。未来2-3年内上市,抗VEGF药物的价格体系将会受到冲击。

目前,*斑变性在中国的知晓率还比较低,大量的临床需求未被满足。而VEGF靶点在历经30年的研究,临床治疗效果相对稳定,今后这一靶点无疑将会越来越热,临床治疗产品不足的现状也将改变。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正经历VEGF靶点研发的上升期。

雷珠单抗大获成功

拜耳康弘研发紧追不舍

VEGF发现起始于一篇论文。

年,哈佛医学院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福克曼(JudahFolkman)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大致意思是,他在实验中发现,肿瘤可以分泌一种“肿瘤促血管生长因子”的物质,只要对这种物质进行抑制,就能有效杀死癌细胞。

上世纪90年代,理论才变成了实验结果。年,基因泰克公司的拿破仑·费拉拉博士发表了用自行研发的单克隆抗体,靶向VEGF的实验效果:单抗和癌细胞一起混到试管中时,并没有抑制癌细胞的分裂,但注射到移植了肿瘤的小鼠模型中,就把不同肿瘤的生长速度降低了70-90%。

这一试验结果,最终转化成了临床的治疗药物,即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贝伐珠单抗。

年,罗氏出资21亿美元,收购基因泰克60%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不过,罗氏不同意继续研发“贝伐珠单抗”除肿瘤之外的适应症。

不过,拿破仑·费拉拉博士希望将研究重点放到眼科领域。他发现诸如老年*斑变性的疾病均由视网膜新生血管造成,正好可被VEGF靶点的药物治疗,拿破仑·费拉拉博士将其命名为“雷珠单抗”。

随后,这款VEGF靶点药物在眼科疾病的临床试验成功,基因泰克选择与诺华联手,推出了“雷珠单抗”。

雷珠单抗在年被《科学》杂志评为年度10大科技突破之一。它改变了老年*斑变性传统上只能维持或减缓视力下降的情况,而是能真正提高患者视力,是湿性老年*斑变性治疗领域实至名归的里程碑。

这款重磅药物的推出,也许让罗氏感受到了潜在的威胁。

年3月,罗氏以亿美元收购基因泰克剩余40%的股权,至此基因泰克成为罗氏%控股的子公司。要说这是“雷珠单抗”引发的收购案,也不为过。

雷珠单抗全球上市之后,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运用,年销售峰值突破40亿美元,开启眼底血管疾病抗VEGF治疗的先河。殊不知,螳螂捕蝉,*雀在后。

就在雷珠单抗攻城略地之际,又一款治疗*斑变性的VEGF靶向药物被推向市场。年,由美国再生元公司自主研发的VEGF靶向新药“阿柏西普”,获得FDA上市批准。在阿柏西普的开发上,再生元与拜耳合作,再生元拥有美国的独家经营权,拜耳拥有美国以外市场的许可权。

尽管阿柏西普获批时间未获得先机,却后来居上。年销售额超过60亿美元。

而四川康弘药业的康柏西普年在中国获得上市许可,由此拉开眼科单抗重磅产品在中国形成三强争霸的格局。尽管康柏西普国内市场上市,迫使诺华的雷珠单抗降价保市场,但放眼全球市场,相比于跨国药企存在相当大差距。

FDA曾在年批准康柏西普免于1、2期临床试验,直接开展湿性年龄相关性*斑病变的3期临床,但至今尚未公布试验结果。

价格谈判改变市场格局

市场规模两年之内翻翻

根据光大证券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我国VEGF类药品眼科渗透率仅1.15%,而美国市场的渗透率约为6-7%。

光大证券据此推算,假设到年,我国VEGF药品在眼科的渗透率和使用频率达到美国的水平,那么到年,我国VEGF药品眼科市场空间将达到亿,是年的8倍。

得出这一结论,是基于年康弘药业的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通过价格谈判进入医保。

雷珠单抗年刚进入中国市场时,价格为每支元(10mg),后来逐步降价至元,年康柏西普上市后,价格为每支元(10mg)左右。

年价格谈判中,雷珠单抗从元降至元、康柏西普则从元左右降至元,进入医保药品目录。

光大证券基于当时的价格,按照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一年使用2支、适用人群万推算,得出了上述市场空间结论。

不过形势比人强。年医保价格谈判续约时,康弘药业的康柏西普再次降价约25%,降至每支元;诺华的雷珠单抗降价31%到每支元。就连首次参加价格谈判的拜耳阿柏西普也降价29%,降到每支4元。

价格谈判一下搅乱了国内VEGF类药品在眼科领域的竞争格局。

康弘药业公布的数据,年康柏西普的销售额为11.55亿元,同比增长35.47%。而PDB基于医院的调查,得出康柏西普的销售额为4.22亿元。以同比例推算,年雷珠单抗在中国市场实际销售额可能在12亿元以上,阿柏西普则暂无销售数据。

那么整体来看,年时国内VEGF眼科用药的销售总额可能就已经超过了25亿元,甚至可能超过30亿元。而年时,国内VEGF眼科用药市场规模才15亿元左右。

长期来看,今后2-3年,大批VEGF靶点靶向药物将陆续上市,康柏西普、雷珠单抗、阿柏西普的市场会有替代。未来的竞争还将更激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