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性克隆病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您应该了解的关于肾移植后腹泻的方方面面 [复制链接]

1#

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

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

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

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从病因学分为感染性腹泻(细菌、病*、阿米巴痢疾)和非感染性腹泻(饮食性、过敏性、症状性、运动性、药源性腹泻等)。

腹泻的治疗原则:病因治疗,预防、纠正脱水、营养支持,合理用药。

急性腹泻(急性胃肠炎)的病因有哪些?

急性腹泻(急性胃肠炎)的病因有很多,常见的原因有:

1、肠道感染性疾病包括由病*、霉菌、原虫、蠕虫等感染所引起的肠炎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克隆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急性肠道缺血等。有作者对北京地区急性腹泻80例做血常规和大便培养,结果显示细菌感染腹泻63例,占78.8%;无细菌感染征象者17例,以明显腹泻及发热为主。

2、全身性感染的一部分,如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3、急性中*,如服食*蕈、河豚、鱼胆及化学药物如砷、磷等引起的腹泻。

4、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如变态反应性肠炎、过敏性紫癜、缺血性肠病。

5、服用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如氟脲嘧啶、利血平及新斯的明等引起腹泻。

慢性腹泻的病因有哪些?

慢性腹泻的病因有很多,常见的原因有:

1、消化系统疾病

①胃部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萎缩及胃大部切除后胃酸缺乏等。

②肠道感染:如肠结核、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血吸虫、梨形鞭毛虫病、钩虫病、绦虫病、巨细胞病*性结肠炎等。

③肠道非感染性病变: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多发性息肉瘤、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④肠道肿瘤:结肠癌、结肠其他恶性肿瘤、小肠淋巴瘤、腺瘤性息肉等。

⑤胰腺疾病: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囊性纤维化、胰腺广泛切除等。

⑥肝胆疾病:肝硬变、胆汁淤滞性*疸、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

2、全身性疾病

①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胃泌素瘤、类癌综合征及糖尿病性肠炎等。

②药物副作用:如利血平、甲状腺素、洋地*类、消胆胺等。

③神经功能紊乱:如肠易激综合征、神经功能性腹泻。

④其他:系统性红斑狼疮、尿*症、硬皮病、糖尿病、放射性肠炎、缺血性肠病等。

急性腹泻(急性胃肠炎)是病*引起的吗?

病*感染是急性腹泻常见的原因。病*是造成非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杯状病*、星状病*和肠腺病*等。

轮状病*是急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在儿童腹泻病因中占第一位。世界有35%-52%的腹泻患儿由轮状病*感染造成。轮状病*P血清型的流行有多样性、重新分配特性和不断产生新变异株的特点。目前对轮状病*感染尚无特效药。

腹泻在哪些情况下需要做肠镜检查?

肠镜及活检对部分腹泻的病例有特别重要的临床意义。

慢性结肠性腹泻者应常规做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检查。

急性腹泻一般不做肠镜检查,如果临床需要,急性腹泻发生的1周内也勿常规做结肠镜检查。

纤维及电子肠镜可达回肠末段20~30cm,对回肠、结肠病变可直接观察及提供活检标本。

急性腹泻(急性胃肠炎)的治疗有哪些措施?

发生急性腹泻后,医院检查,明确病因、评估严重状况,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遵医嘱执行,而不是患者在家自行治疗,以免延误治疗,因脱水造成血容量不足、发生休克,影响脏器功能、导致脏器功能衰竭。

急性腹泻的治疗原则是预防脱水、纠正脱水、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急性腹泻以维持水盐平衡最为重要,无恶心、呕吐者以口服补液盐(ORS)最好。

急性腹泻的针对病因治疗最为有效,明确的细菌感染性腹泻抗菌药物治疗至关重要,常用者有氟哌酸、环丙沙星、磺胺、甲硝唑等。感染控制后2-3天停药,勿随意更换或过早停用。

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在腹泻治疗中的意义如何?

肠道正常菌群形成庞大又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具有保持人体正常的组织学和解剖学结构、屏障菌群、合成维生索及物质代谢的重要生理作用。

腹泻常伴有肠道菌群的严重失调。活菌制剂是肠道正常寄生菌,主要是嗜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有调整肠道菌群,恢复正常微生态平衡,抵御病原菌定值,对急、慢性腹泻和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等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另外,死菌制剂及其代谢产物亦可调整肠道菌群,且可与抗生素联合应用。

肠粘膜保护剂蒙脱石散在腹泻治疗中的意义如何?

蒙脱石是从天然蒙脱石中提取的双八面体蒙脱石微粉,含氧化硅和氧化铝,对细菌、病*及*素有吸附作用,不进入血液循环,直接由消化道排出体外。蒙脱石对消化道粘膜有强大的覆盖能力,并通过与粘膜糖蛋白相互结合增加粘液的粘弹性内聚力,同时增厚粘液层,提高肠粘膜的防御能力。蒙脱石还能加速受损粘膜上皮细胞的修复和再生。临床上,可以减少腹泻的次数减轻全身中*症状,促使大便成形。

蒙脱石为散剂,规格3g。临床应用于急慢性腹泻,尤其对儿童急性腹泻治疗效果较好;也用于胃肠道疾病的辅助治疗等。起效时间分钟,6小时后连同所吸附的攻击因子随消化道蠕动排出体外。偶见便秘、大便干结不良反应。与诺氟沙星合用可提高对致病菌感染的疗效,减轻红霉素的胃肠道反应。联用时其他药物应在1小时前服用。常规用量:3g,口服,TID。服用时间:胃炎、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于餐前服用;腹泻患者于两餐间服用;胃食管反流、食管炎患者于餐后服用;急性腹泻时立即服用,剂量加倍,同时防治脱水。

*连素(盐酸小檗碱片)在腹泻治疗中的意义如何?

*连素(盐酸小檗碱片)天然来源的抗感染药,抗菌谱广(革兰菌、流感病*、阿米巴原虫、钩端螺旋体、幽门螺杆菌、某些皮肤真菌等),其中,对志贺菌属的抗菌作用最强。

*连素(盐酸小檗碱片)对志贺菌属、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菌等极易产生耐药性的敏感菌所致的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胃肠道感染有效。

禁忌:对本药过敏者、溶血性贫血患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儿童。

孕妇、哺乳妇女慎用。

不良反应:口服的不良反应少,偶有恶心、呕吐、皮疹和药物热,但停药后可消失。

药物相互作用:不能与含有鞣质的中药合用,对于某些药物可能增加药物的浓度,引起不良反应。

成人常规用量0.3克/次、每天3次;3岁以下儿童0.1克/次、每天3次;3-9岁儿童0.2克/次、每天3次。

消化道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有哪些作用?

蒙脱石散又名思密达,为天然蒙脱石微粒粉剂,具有层纹状结构和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消化道内的病*、病菌及其产生的*素、气体等有极强的固定、抑制作用,使其失去致病作用;此外对消化道黏膜还具有很强的覆盖保护能力,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具有平衡正常菌群和局部止痛作用。

蒙脱石散为消化道黏膜保护剂,可覆盖消化道,与黏膜蛋白结合,从而增加黏膜屏障功能,迸一步促进黏膜修复。

蒙脱石散具有层纹状结构及非均匀性电荷分布,是一种高效的消化道黏膜保护剂,对消化道黏膜具有很强的覆盖能力,能选择性地与黏膜糖蛋白结合后覆盖于胃黏膜表面,防止胃酸和蛋白酶的侵蚀。它还通过激活凝血因子(Ⅶ、Ⅷ、Ⅻ因子)对消化道局部起止血作用。

蒙脱石散能够提高消化性溃疡的愈合质量,其机制可能是提高了溃疡瘢痕周围组织表皮生长因子的含量。

蒙脱石散对合用的药物有什么影响?

蒙脱石散能保护胃二道黏膜,具有提高消化道黏液的质和量,加强黏膜屏障功能,可用于各种用药后出现的消化道刺激症状。

蒙脱石散可以维护消化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时还具有降低结肠过分敏感性的作用,从而保护消化道,降低某些药物(如阿奇霉素、盐酸氨溴索)应用后的不良反应。

蒙脱石散能平衡肠道寄生菌群及使消化道内分泌型免疫球蛋白量增加;对皮肤黏膜处的病原体有吸附、固定和清除作用;不进入血液循环,疗效好,安全无*副作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因此除腹泻外,还可以减轻因口服药物引起的纳差、腹部不适等不适症状。

营养支持治疗在腹泻治疗中的意义如何?

腹泻可导致营养不良,尤其是慢性腹泻患者。营养不良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又可使腹泻迁延不愈,形成恶性循环。营养不良时胃肠绒毛和微绒毛萎缩,粘膜屏障破坏,吸收面积减少,消化酶活性下降。使腹泻慢性化。同时因抗体水平低,肠道菌群改变,感染容易持续存在,腹泻不易恢复。故营养支持治疗也是腹泻治疗的重要手段。根据患者的病情,可选择胃肠道营养和静脉营养支持治疗。优先选择胃肠道营养,可刺激肠黏膜生长,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肾移植术后腹泻与普通人腹泻有和不同?

腹泻是肾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难于预防及治疗,掌握肾移植术后腹泻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更好地提高肾移植者的生活质量和移植效果。

目前有关肾移植术后腹泻的确切发生率国外报道各家发生率不一,造成上述情况可能与腹泻诊断标准、随访时间、免疫抑制方案及人种的差异有关,国内鲜有报道。

腹泻在移植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很常见,具体原因尚难以定论,其临床分类和检查因患者个体的病史、病程和其他因素不同而异。

肾移植术后腹泻既有普通人腹泻的常见病因和机制,也有其相区别于普通人腹泻的特殊性;但通常认为移植患者的腹泻与其他人群明显不同。

与非移植腹泻患者相比,肾移植患者本身存在多种慢性基础疾病,此外,治疗上需要接受较大剂量的免疫抑制药物和相对较长时间的抗生素治疗,所以肾移植后腹泻的病因较普通人群更加复杂,其治疗也有相应的特殊性。治疗不及时会导致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影响到移植肾的功能,甚至关系到手术的成败。

肾移植术后腹泻的原因有哪些?

在普通人引起腹泻的原因都可以引起肾移植者出现腹泻,常见的病因包括:

1、感染(细菌、病*和真菌)、

2、抗生素治疗后的肠道菌群失调、

3、肠道功能紊乱和药物的副反应。

4、除了常见因素外(如肠道上皮细胞转运的异常、肠蠕动异常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病态细胞综合征、肠道上皮细胞增殖异常、旁分泌-免疫-神经-内分泌系统分泌异常等。

5、还与应用免疫抑制剂或抗生素滥用直接相关。

免疫抑制剂能诱发细胞因子大量释放,导致腹泻,但过度减小免疫抑制剂剂量可能会导致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增加,或因免疫抑制不足,产生供体特异性抗体而引发抗体介导的慢性排斥反应。因而临床医生有必要全面量化评估通常应用的各种免疫抑制剂的潜在致腹泻的风险性。

肾移植术后早期最常见的腹泻原因有哪些?

肠道菌群发生变化,成为肾移植后早期腹泻最常见的原因。

免疫抑制剂能诱发细胞因子大量释放,导致腹泻

吗替麦考酚酯等特定药物的特殊*副作用

为什么说肠道菌群失调是肾移植术后早期最常见的腹泻原因?

肾移植手术后的早期需要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感染。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术后约50%患者出现应用抗生素治疗相关性腹泻。

由于广谱抗生素的使用,肠道菌群发生变化,成为肾移植后早期腹泻最常见的原因。实际上,抗生素应用与小肠结肠炎症关系密切。然而,这些患者出现腹泻的机制可能比想象的更加复杂。

哪些抗排斥反应药物(免疫抑制剂)增加肾移植术后腹泻的风险?

随着强效免疫抑制剂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肾移植术后腹泻的发病率呈现增高的趋势,并明确肾移植后相当一部分腹泻的发生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密切相关。

肾移植术后腹泻的特异性病因与应用免疫抑制剂直接相关。免疫抑制剂能诱发细胞因子大量释放,导致腹泻,但减小其剂量会使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率增加。

吗替麦考酚酯药物的特殊*副作用包括有腹泻。研究显示吗替麦考酚酯剂量和血药浓度与腹泻发病率密切相关。

吗替麦考酚酯应用较硫唑嘌呤的腹泻发生率高;他克莫司(FK/Tac)应用较环孢素(CsA)腹泻发生率高,约是后者的2倍;西罗莫司应用较硫唑嘌呤(AZa)腹泻发生率高,约是后者的2倍。研究结果显示腹泻的发病率呈现增高的趋势。

不同的药物组合方案应用时,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腹泻的发病率也有明显差别。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的方案比他克莫司+硫唑嘌呤方案要高;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的方案比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的方案要高。

哪种抗排斥反应药物(免疫抑制剂)最容易引起肾移植后腹泻?

已有研究统计显示吗替麦考酚酯(MMF)是最容易引起肾移植后腹泻的免疫抑制剂。吗替麦考酚酯在血中转化为麦考酚酸起作用。吗替麦考酚酯(MMF)剂量和血药浓度与腹泻发病率密切相关,麦考酚酸的血药浓度在不同的范围内时,其致腹泻性也表现出明显的剂量相关性。

吗替麦考酚酯(MMF)腹泻发生率明显高于硫唑嘌呤(AZa);

吗替麦考酚酯(MMF)联合他克莫司(FK/Tac)较环孢素(CsA)联合吗替麦考酚酯(MMF)腹泻的发病率高。

研究提示肾移植后腹泻和吗替麦考酚酯(MMF)之间存在明确的剂量依赖关系。还可能受吗替麦考酚酯(MMF)应用途径的影响。有研究显示:静脉应用吗替麦考酚酯(MMF)者较口服应用吗替麦考酚酯(MMF)者腹泻的发病率有轻微的升高,可能与静脉用药血药浓度偏高有关,但口服用药病不能明显降低腹泻发病率,这也支持吗替麦考酚酯(MMF)的致腹泻作用是全身系统性作用的一部分,而非局部浓度增高引起的。

麦考酚酸钠(米芙)在血中也是转化为麦考酚酸起作用,与吗替麦考酚酯(MMF)作用机制相同。研发时目的是减少吗替麦考酚酯(MMF)胃肠道副作用。随着麦考酚酸钠(米芙)的应用,虽然对少部分病人可改善腹泻等胃肠道副作用,但没有达到研发时减少吗替麦考酚酯(MMF)胃肠道副作用的预期目的。但它和吗替麦考酚酯(MMF)有相同的治疗效果,仍然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抗排斥反应药物。

咪唑立宾(MZR)是另一种抗排斥反应药物,医生在临床应用中发现这种药物导致的免疫抑制剂相关性腹泻发生率较低,是移植后发生腹泻时患者适宜选用的免疫抑制剂。我们在使用吗替麦考酚酯(MMF)发生腹泻时,常常使用该药替换吗替麦考酚酯(MMF),而不是使用麦考酚酸钠(米芙)替换。

免疫抑制剂引起肾移植后腹泻与给药途径有关吗?

一般不同的药物给药途径会影响*副作用产生或影响*副作用的发生率。

在肾移植后应用的免疫抑制剂中,和肾移植后腹泻关系最为密切的吗替麦考酚酯来看,口服应用吗替麦考酚酯较静脉应用吗替麦考酚酯的者腹泻的发病率有轻微的升高,可能与静脉用药血药浓度偏高有关。但研究表明吗替麦考酚酯的致腹泻作用是系统性的与血药浓度有关,而非局部性,用口服用药的方法来降低腹泻发病率效果不明显。

肾移植后腹泻与巨细胞病*有关吗?

巨细胞病*(CMV)感染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接受器官移植、恶性肿瘤的患者,或者经过化学疗法或者激素治疗的患者来说是一种常见的引起肠炎的病因。常见的巨细胞病*(CMV)肠炎可以引起肠道出血、穿孔、腹膜炎等,病死率很高,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巨细胞病*(CMV)属于疱疹病*家族中的一员,约40%-%的成人感染巨细胞病*(CMV),但通常没有临床症状出现,且终身的潜伏状态。巨细胞病*(CMV)疾病通常发生在免疫受损的患者中,在免疫正常人群中发生巨细胞病*(CMV)疾病几乎很少。

巨细胞病*(CMV)在肾移植术后的早期或严重免疫抑制时,可重新激活,损害累及器官成为巨细胞病*(CMV)病,几乎1/3的骨髓移植或者器官移植的患者会感染CMV疾病,表现为肺炎、肠炎、肝炎、视网膜炎和脑炎等,其中肺炎最为常见,肠炎其次。

巨细胞病*(CMV)感染胃肠道可以发生在口腔、食道、胃、小肠、结肠等,最常累及的部位是结肠。巨细胞病*(CMV)感染能够引起全胃肠道严重的临床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严重时引起消化道出血。

肾移植后腹泻如何预防?

尽管移植患者术后腹泻的发生能否预防的问题尚存争论,目前仍有一些普遍接受的预防措施。

1、肾移植后早期预防性应用广谱抗生素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发生菌群失调。

2、肾移植后早期预防性应用抗病*药物,如更昔洛韦、缬等更昔洛韦,主要是预防巨细胞病*及其他病*的感染。

3、注意饮食卫生,生吃瓜果要洗净,不喝生水。不食用冰箱放置的冰冷食物,尤其是剩菜等。这些主要是预防沙门菌的感染。

4、环孢素本身有驱除寄生虫功效,没有应用环孢素的患者可考虑应用驱虫药物,尤其是那些术前有过寄生虫感染的患者。腹泻患者要注意早期检测有无肠道类圆线虫属感染,如果检查结果提示感染,则尽早应用噻苯达唑(抗蠕虫药)。

以上这些措施可预防因感染所致的腹泻。

肾移植后急性腹泻(急性胃肠炎)什么表现?

肾移植后的急性胃肠道感染表现与普通人相同:有腹痛、腹泻、恶心或有呕吐等。常常因食用生冷、不洁的食物引起。如:放置在冰箱的剩菜剩饭、旅游区的海鲜、未充分洗净的瓜果等。

肾移植后的急性胃肠道感染常由沙门菌属、副溶血弧菌、痢疾杆菌、金*色葡萄球菌*素以及某些流感病*和轮状病*等肠道病*引起。

肾移植后腹泻如何治疗?

肾移植后腹泻的治疗首先要明确病因,恰当的治疗措施是以明确的诊断为基础的,然后采取标本兼治的原则。

感染经常会出现腹泻,所以在考虑为药物副作用之前首先要排除感染因素。

对于感染引起的腹泻,首先要进行粪常规检查或内窥镜组织活检来确定感染的原因。

尽管任何外科检查操作过程都可能引起感染,导致出现更加严重的并发症。但对于无法将特定症状归属于特定原因所致的肾移植后腹泻,都有必要也必须对患者进行严格的检查,

肾移植后由于应用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其免疫抑制剂本身副作用所致的重症腹泻,如果明确对患者有益,且不明显增大患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危险的情况下,可选择减量、更换或停用免疫抑制剂,以降低腹泻的发生风险和使之更快地治愈腹泻,恢复肠道功能。

肾移植后急性腹泻(急性胃肠炎)如何治疗?

肾移植后出现腹痛、腹泻、恶心或有呕吐症状时,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就诊科室,医院的肠道门诊就诊;若非夏季直接到急诊科就诊,根据检查结果决定治疗措施。

一般急性胃肠道细菌感染的,治疗可先口服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连素等治疗。

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给予对症治疗。腹泻轻者口服葡萄糖盐水或补液盐,重度腹泻者应充分静脉补液治疗,预防和纠正脱水。

对腹痛明显者可用解痉剂;呕吐者可用胃复安或吗叮啉等。

肾移植后急性腹泻(急性胃肠炎)治疗时为什么要充分补充液体?

肾移植后的急性腹泻(急性胃肠炎),一般突出的表现是腹泻,多呈“水样便”,频繁的腹泻可在短时间内大量丢失水分,导致人体呈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状态。

“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状态是体内血容量不足的表现,可表现为口渴、乏力、头晕、心慌、尿量减少、血压下降等。

体内血容量不足影响肾脏的血液灌注,在移植肾脏的血液灌流上影响更为明显,继而可能影响移植肾功能;脱水还可能增加某些药物对肾脏的*性。

肾移植后的急性胃肠道感染引起急性腹泻时,及时适当补充液体及电解质是治疗腹泻的重要措施。

特别是儿童、老年人、发热和腹泻量大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病情、实验室检查结果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维持水电酸碱平衡。

可以使用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

肾移植病人使用*连素(盐酸小檗碱片)治疗腹泻需注意什么?

*连素(盐酸小檗碱片)天然来源的抗感染药,抗菌谱广(革兰菌、流感病*、阿米巴原虫、钩端螺旋体、幽门螺杆菌、某些皮肤真菌等),其中,对志贺菌属的抗菌作用最强。

*连素(盐酸小檗碱片)对志贺菌属、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菌等极易产生耐药性的敏感菌所致的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胃肠道感染有效。

禁忌:对本药过敏者、溶血性贫血患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儿童。

孕妇、哺乳妇女慎用。

不良反应:口服的不良反应少,偶有恶心、呕吐、皮疹和药物热,但停药后可消失。

药物相互作用:不能与含有鞣质的中药合用。

成人常规用量0.3克/次、每天3次;3岁以下儿童0.1克/次、每天3次;3-9岁儿童0.2克/次、每天3次。

肾移植后急性腹泻(急性胃肠炎)时需要增加抗排斥药物的剂量吗?

肾移植后急性腹泻(急性胃肠炎)时,频繁的腹泻使药物在肠道中的停留时间大大缩短,明显减少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

一般情况下,应该是需要给予增加药物的剂量或给药次数补充,避免因急性腹泻造成的抗排斥药物浓度过低引发急性排斥反应。

但是腹泻状况下抗排斥药物是否补充、补充多少?没有确切的答案。

使用环孢素A的患者,出现明显腹泻后需要补充。

使用他克莫司(FK)的患者,出现明显腹泻后需要补充。

服用吗替麦考酚酯的病人出现腹泻,也可能吗替麦考酚酯浓度过高本身造成的,若不能排除是吗替麦考酚酯的副作用,可能需要减少吗替麦考酚酯剂量或停用之。

肾移植后慢性腹泻时需要增加抗排斥药物的剂量吗?

肾移植后出现慢性腹泻的情况下,在使用环孢素A的患者,可根据血药浓度变化情况调整,若浓度降低需要补充。

使用他克莫司(FK)的患者,血FK的浓度一般会明显升高,不需要补充,甚至还需要减少剂量。有研究显示在腹泻状况下,使用他克莫司(FK)的患者,血中他克莫司(FK)药物浓度是升高的。

肾移植后巨细胞病*引起的腹泻如何诊断?

目前诊断巨细胞病*(CMV)肠炎的金标准是使用传统的组织病理学方法,在活检的肠黏膜标本中发现感染的巨细胞----25-35um的大细胞内含有嗜碱性的核内/胞质包涵体,呈现出鹰眼现象。但是常规的组织病理学方法敏感性差。较为特异的免疫组化方法在临床也较常用。

目前采用PCR的分子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定量PcR将检测的精确性更进一步提高。PCR方法能明显提高巨细胞病*(CMV)检出率,尤其对在内窥镜检查时黏膜表现正常的患者更有意义。

在高度怀疑巨细胞病*(CMV)感染却没能在胃肠道镜检的活检标本中发现含有包涵体的细胞或巨细胞病*(CMV)抗原阳性的细胞时,用PCR方法对粪便标本进行检测是可行的。这在临床上可以增加寻找到巨细胞病*(CMV)的机会,对那些病情危重,因为各种条件限制没有办法进行内窥镜检查从而确诊巨细胞病*(CMV)肠炎的患者尤为重要。

但PCR方法过于敏感,所以不能仅凭检测到CMV-DNA诊断巨细胞病*(CMV)肠炎。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其他检验方法和抗巨细胞病*(CMV)治疗效果综合考虑确定。

肾移植后腹泻单纯血中发现巨细胞病*(CMV)可以诊断CMV肠炎吗?

在临床上不能仅凭血中检测到巨细胞病*DNA(CMV-DNA)就诊断巨细胞病*(CMV)肠炎。有研究报道,在确诊肠炎前没有出现过巨细胞病*(CMV)病*血症,或是在确诊肠炎后才出现。或是持续阴性,所以没有出现巨细胞病*(CMV)病*血症并不是排除巨细胞病*(CMV)肠炎的依据。

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其他检验方法和抗巨细胞病*(CMV)治疗效果综合考虑确定。

所有出现胃肠道症状的患者若通过内窥镜检查发现黏膜损害,并在胃肠道黏膜中发现巨细胞病*(CMV),在排除其他因素后均可以诊断巨细胞病*(CMV)肠炎。

必须强调在疾病组织中存在巨细胞病*(CMV)并不能证明巨细胞病*(CMV)就是临床症状的致病原因,因为若干其他因素(如前述)可能引起相同的症状。因此我们肾移植后出现腹泻时诊断巨细胞病*(CMV)肠炎需要具备以下几项条件:

①有明显的腹泻等肠道症状;

②胃肠镜下黏膜有异常表现;

③有CMV感染的证据;

④排除其他可能的干扰因素。

医院如何找到豪大夫?

百龄肾友豪大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