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性克隆病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欧洲华文文学朱育颖河流的召唤与遐 [复制链接]

1#

第一哲學

欧洲华文文学

年总第1期

创刊号

主編:穆紫荆

朱育颖

河流的召唤与遐想

新移民作家的跨域书写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对于世界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欧美新移民作家不仅是大河之子,也是从精神上站立起来有着全球视野、中西“混血”的“两栖人”,作为新一代的文化使者,他们从各种河流中汲取灵性与神力,执着地进行跨域书写,河流成为其想象的共同体,不仅是原乡的标识、异域的对应,也是生命的源头、传承中华文化的媒介。奔腾不息的河流伴随着他们在路上追寻的身影,构成富有生机的持续不断的“海外冲击波”。新移民作家为何如此钟情于河流?人与河怎样纠结互动双向阐释?本文试图以河流意象为入口,走进新移民作家精心构建的贯穿中西的文化水域。

一、记忆之河:原乡的标识

奔流向前的长江与*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凝聚民心、引领民气的精神图腾,在此基础上释放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化为龙之*。新移民作家与哺育自己成长的“母亲河”血脉相通,听从河的召唤,将流淌心底的记忆之河化作原乡的标识,对母土的历史文化进行立体的开掘和重审。

迁徙流转的漂泊是人类的一种习性,一种难以抑制的潜在欲望。历史造就了乘桴于海的中国人,一代又一代的漂泊者不断远行。20世纪80至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洪流涌起新一波的移民潮,老木、薛海翔、少君、王威、张执任、林湄、严歌苓、张翎、虹影、李彦、施雨、施玮、穆紫荆、方丽娜、海娆、呢喃、阿心、朱颂喻等蜚声文坛,他们有的从上世纪末开始写作,有的崛起于21世纪,以令人瞩目的创作实绩为世界华文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资讯发达,交通便利,世界正逐渐缩略为一个地球村,这些从容地“漫游”于东西两岸的新移民作家,不再沉溺于乡愁的沉重和“无根”的叹息,多了一份潇洒的平衡、“双赢”与自信,表现出不同文化从撞击、磨合到包容融入、互补共生的转换。萨义德指出:“一个人离自己的文化家园越远,越容易做出其判断;整个世界同样如此,要想对世界获得真正的了解,从精神上对其加以疏远以及以宽容之心坦然接受一切是必要的条件。同样,一个人只有在疏远与亲近二者之间达到同样的均衡时,才能对自己以及异质文化做出合理的判断。”[1](]P--)新移民作家是一个离散的族群,与母土和居住国都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双重边缘构成了相互交叉互为参照的“跨域”视角,思想资源的丰富多元,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形态与母体文化的整合,使其文学创作也随之拓展、开放和逐步丰富起来,这是他们独具的优势与长项。尽管这些经历或顺畅或曲折或平淡,因人而异各有不同,但在走出国门之后,都将成为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新移民作家跨域书写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边缘性、包容性和跨文化性等方面,他们在人生旅途中与各种河流结下不解之缘,不是僵硬地筑起堤坝固守一处,而是以开放的心态、文化的自信,积极参与全球的协同与博弈,彰显出别具一格的话语特色和生命脉象。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是新移民作家精神之河的源头,本土水文化的精髓渗透于血液之中。水作为“五行”之一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中华文化中最普遍、最有创造力的符码。老子以水喻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人是岸上的存在,老子从幽深的河流里探究智慧的源泉,把对水的推崇与“道法自然”联系起来。水拥有跨越地域和民族界限的特殊品格,是人类文明共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