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性克隆病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孙新寄生虫作为生物资源的潜在利用价值2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医院让新年无白欢度 http://www.dashoubi.org/news/hqsy/2019-06-07/87338.html
3寄生虫实验感染治疗某些疾病的尝试3.1鞭虫治疗克隆病的尝试

克隆病在少有蠕虫感染的西方发达国家多见,而在许多人有蠕虫感染的世界不发达地区则较少见;在自然感染者蠕虫可减低免疫反应性,在实验性结肠炎可减轻炎症反应。因而暴露于蠕虫或可改善克隆病的症状。研究者尝试以猪鞭虫疗法治疗活动期克隆病,29例患者的克隆病活动指数(CDAI)≥,所有患者在24周内每隔3周服个活的猪鞭虫卵,以CDAI检测疾病的活动状态,结果:至第24周,23例患者(79.3%)表现治疗反应(CDAI降低分或CDAI降至分),21例患者(72.4%)症状缓解(CDAI降至分);治疗有反应者CDAI平均降低.1分,未见不良反应;在治疗中段即第12周时也表现类似结果。因而作者认为这种新的“猪鞭虫疗法”对克隆病治疗安全有效,其结果也支持自然暴露于蠕虫感染可保护宿主免受诸如克隆病一类免疫性疾病的假说。猪鞭虫相对安全,大多数人感染数周后都能将其排出体外。另一项采用“猪鞭虫疗法”对30例克隆病患者的治疗观察,其症状缓解率为43.3%,而安慰剂组24例的症状缓解率为16.7%。“鞭虫疗法”偶有副作用,曾报道1例医源性猪鞭虫感染,对罹患克隆病的患者尝试进行实验性猪鞭虫治疗以促使其体内Th1亚型向Th2亚型转换,治疗后发现患者肠黏膜有未成熟猪鞭虫寄生。

3.2疟疾疗法治疗梅*

奥地利精神科医生JuliusWagner-Jauregg于年在历史上首次应用疟疾发热疗法(pyrotherapy)治疗神经性梅*,由于临床疗效明显,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疟疾疗法就在整个欧洲和美国得到了广泛应用,Wagner-Jauregg因而荣获年诺贝尔医学奖;尽管后来也有涉及伦理学方面的不同意见,并引发知情同意的相关讨论,该疗法还是为特定患者的治疗带来希望。

3.3疟疾疗法治疗人免疫缺陷病*(HIV)感染的实验研究

国内进行的一项研究观察了疟疾疗法(急性血源间日疟)治疗HIV感染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探索疟疾疗法治疗HIV阳性患者的安全操作程序。20例HIV阳性患者(CD4细胞计数基线水平范围为~15×/L)接受疟疾疗法,经10~20次疟疾阵发后用氯喹治愈疟疾。于疟疾前、疟疾期和终止疟疾后10d观察临床表现并做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表明,血源间日疟的临床潜伏期为5~17d,患者均有每日或隔日的疟疾发热发作,并均有疟原虫血症。在疟疾期,肝和脾肿大分别占4/20和15/20,轻至中度贫血者占19/20,血小板减少占6/20(但均无出血的表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占2/20,只有在疟疾发热时Karnofsky评分的分值降低,这些表现均在终止疟疾后消失或恢复。1例晚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经疟疾疗法治疗后机会性感染消失。研究认为疟疾疗法治疗HIV/AIDS的不良反应短暂而有限,在改善患者免疫指标的同时不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3.4美洲钩虫感染实验治疗过敏性哮喘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和安慰剂临床试验的方法,以10条美洲钩虫幼虫经皮肤实验感染哮喘患者,结果表明在气道反应性和其他指标方面未见有意义的改善,但作者认为感染能够很好耐受,其指标改善优于安慰剂组,有价值进行进一步的实验观察。

人为感染活体寄生虫作为一种疗法或许存在伦理及患者主观感受的诸多问题,也可能有某些潜在风险。对实验性炎性肠病动物模型预先给以旋毛虫抗原作治疗试验,可见在大体和镜下所见结肠炎的严重程度均明显减轻,且死亡率降低。这一治疗效应伴随局部组织髓过氧化物酶、IL-1β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下调,以及IL-13、转移生长因子β的上调。结果表明以蠕虫抗原代替活体寄生虫治疗实验性炎性肠病可取得较好效果。

4寄生虫感染的非特异性抗肿瘤效应4.1弓形虫感染与非特异性抗肿瘤效应

不同病原体感染诱导抑制宿主新生物(肿瘤)生长的能力已有许多报道;一般认为系由感染诱发的细胞介导的伴随免疫,表现为抗肿瘤效应。实验动物的弓形虫感染可有效阻断黑素瘤B16F10的生长,然而该效应并不依赖于T细胞或NK细胞以及由巨噬细胞所产生的一氧化氮,或者细胞因子IL-2或TNF-α的作用。研究表明,感染伴随产生实验动物的系统的和肿瘤组织内的强大的血管生成抑制作用,导致肿瘤组织的组织缺氧和无血管坏死,该途径被认为是感染诱发抗肿瘤效应的新的关键机制。

本室徐*等观察RH株弓形虫感染小鼠血清在体外对小鼠B16黑素瘤细胞增殖以及凋亡的影响,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改变;结果表明,正常血清能促进B16细胞增殖,而弓形虫感染小鼠血清与B16细胞共孵育后,B16细胞24h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弓形虫感染鼠血清作用的B16细胞生长密度明显降低,细胞核固缩、浓染,提示RH株弓形虫感染血清能够抑制B16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4.2疟原虫的预感染与抗肿瘤效应

国内研究者探讨了“疟疾疗法”对肿瘤生长的拮抗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以S瘤细胞接种BALB/c小鼠后第2天,实验组小鼠经腹腔感染约氏疟原虫,染色法确定小鼠的虫体血症水平,ELISA检测其脾细胞培养上清中干扰素γ(IFN-γ)含量,并于瘤细胞接种后第5天开始测量瘤肿块直径。结果表明,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于疟原虫接种后的第3天出现在感染小鼠的外周血中,其脾细胞产生IFN-γ的水平于感染后第4天出现显著升高;瘤细胞接种第7天后,疟疗实验组小鼠的瘤肿块直径明显小于单纯瘤细胞接种组,因而认为约氏疟原虫感染所致的疟疗效应对S瘤细胞的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5寄生虫虫体材料及相关分子在寄生虫病实验诊断及疫苗研制中的应用5.1免疫诊断与疫苗研制

由于寄生虫感染诱发特异性免疫反应,寄生虫虫体材料及相关分子,包括源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培养物和以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的各类相关分子衍生物,广泛应用于寄生虫感染的实验诊断和探索寄生虫疫苗的研制,如ELISA检测血清等标本的抗体或循环抗原用于各种寄生虫感染的诊断,血吸虫的环卵沉淀试验,以及目前已在非洲开始人体预防实验的疟疾疫苗研究等;该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已有大量实例,相当多的实验方法已成为常规和经典方法,在此不予赘述。

5.2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将弓形虫*力株的培养上清加入待检标本的培养基内分离培养临床标本中的弓形虫速殖子,可明显提高检出阳性率;另外,在利用免疫交叉反应性以动物丝虫(腹腔指状丝虫等)抗原进行班氏丝虫病诊断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6寄生虫在有害生物控制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既往曾在新加坡一肉食品商店发现一种寄生于网纹蟒的肉孢子虫,从宿主体内分离出新加坡肉孢子虫,由于其宿主特异性,研究人员意识到该虫作为杀灭啮齿类动物的生物制剂的潜在价值,遂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发现30余种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以及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可作为潜在的中间宿主,对其有性阶段尝试进行体外培养未能获得成功,而采用大鼠的内皮细胞进行无性阶段的体外培养获得成功;在收获季节前进行稻田的现场灭鼠试验表明,采用该生物制剂处理、常规灭鼠处理和未处理田块的损失评价分别为0.4%、1.2%和5.5%,据此可认为这种寄生虫生物灭鼠制剂可极大挽回因鼠害所致的粮食损失;其效益/成本比为3∶1。现场试验表明,在试验期间和试验之后该生物制剂对猛禽、犬、猫和鸡均无害,试验区的农民认为其不足之处仅在于杀灭作用较为滞后。以每鼠2×个孢子囊饲喂多种鼠类,可引起致死性感染。在埃及进行的现场试验观察到,以含虫诱饵喂饲一个屋顶鼠种群,经10d后其致死率为73%,而空白对照组种群维持稳定。但免疫学实验表明,感染可致鼠快速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可在经受急性肉孢子虫病后维持存活。

7寄生虫在其他方面的利用

广义而言,寄生虫作为生物资源在其他方面还有广泛的应用尝试。某些医学昆虫的发育具有规律的时间特点,被称之为天然时间表,据此可推测特定环境中不同发育阶段的昆虫与某些事件的关联,由此而衍生出法医昆虫学,应用昆虫学等学科知识与技术,研究解决司法实践中有关确定物证的科学问题。寄生生物因特殊的生理特性有其自身的代谢特点,有研究曾尝试探讨蛔虫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认为对认识人体代谢途径及某些疾病如肥胖症等治疗有积极意义。除前述的某些寄生虫用于疾病治疗的尝试外,尚有以美洲钩虫治疗多发性硬化等的尝试,据称取得良好效果。另外,也曾探讨寄生虫作为生态系统的生物标志物,作为重金属污染物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等;至于作为特殊生理生化代谢等生命现象的模型,则已有较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研究。限于篇幅和文献的局限等因素本文未能涉及的尚有诸多方面。

综上所述,有充分理由认识寄生虫作为生物资源的潜在利用价值并坚持尝试某方面的可能应用,而寄生虫作为一类种质资源业已引起重视,从“资源寄生虫学”角度,殊有研究的必要和意义。

(完)

(文献来源:.2:37;2蚌埠医学院学报孙新王媛媛参考文献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