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生物技术业传统上是一个中心化的行业,大多数公司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靠着内部科学家团队来运行。
生物技术业在年代发端时,其中心化结构有充分的理由,包括地理位置毗邻能提供人才和知识产权的院校。但受融资趋势、日益全球化的劳动力、房地产市场以及去中心化模式在其他行业的普及等影响,其最近的变化凸显了中心化作为主要方法的局限性。这些变化在过去五年中开始浮出水面,并被新冠疫情而进一步放大和驱动。
目前,生物技术领域的去中心化正在以各种方式呈现:创业项目在主要中心城市之外启动、共享实验室空间、跨国招聘以及合作研发项目。我们甚至看到传统公司之外的新型组织,例如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进入了药物研发领域——它们筹集启动资金。
去中心化模式仍处于试验阶段。但它们为小公司降低了准入门槛,并利用更多元的科学家人才库,会更快地研发出新药,甚至有效的新型疗法。
那么,生物技术公司如何利用去中心化机制来运作呢?创业者如何在未来利用它来发挥自己的优势?借助我自己在生物技术初创公司和DAO工作的经验,以及跟探索去中心化模式的生物技术领导者们(其中一些已经找到了新型疗法)的探讨,我整理了一份生物技术去中心化概览,介绍该领域目前正在发生的以及未来几年将要发生的事情。
联合办公和云实验室
虽然定义生物技术公司有不同的方式,但大多数都是专注于开发生物药物的小型创业公司。他们通常在内部进行科学研究,这就需要有专门的“内部”实验室。然而,总部位于达拉斯的商业地产服务和投资公司CBRE于年11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新冠疫情期间,波士顿和其他生物技术中心的实验室空间变得尤为稀缺。报告称,这种对实验室的争夺“是全球推动新药研发的自然结果,因为生命科学领域获得了强劲的资金和人才注入。”
意识到生物技术的日益扩张和可用地产供应的减少,一些开发商开始建设灵活的联合办公空间以容纳较小的团队。这种“WeScience”模式允许生物技术初创公司共享办公室、实验室套间和工作台空间,通常是按月共享。Biolabs和AlexandriaLaunchLabs是这个领域的两大玩家。
其他公司完全放弃了物理实验室空间,转而采用将研究流程予以外包的“虚拟生物技术”模式。走这条路的公司有偿使用以下服务:
合同研究组织(CRO),例如CharlesRiverLabs,可为生物技术公司提供一系列支持服务,包括从临床前到临床中的研发和监管审批。
赞助研究协议(SRA),生物技术公司向学术实验室支付费用以进行临床前或临床研发。
云实验室,例如EmeraldCloudLabs和Strateos,它们是AI驱动的平台,可自动执行小分子药物发现等工作,并让研究人员远程启动和停止实验。
长寿公司Loyal展示了虚拟生物技术的实际应用。Loyal的科学家团队负责监督主要由CRO开展的临床前长寿研究。为了“向当前和未来的生物技术创业者普及一些来之不易的知识”,Loyal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CelineHalioua撰写了关于CRO的使用成本和考量因素的文章,并对CRO和内部实验的成本进行了比较。
虚拟生物技术有一些明显的缺点。一方面,因为需要预先规划,所进行的科学实验更加死板。科学家在其内部实验室自由进行实验会有更多的原始创新,而企业使用虚拟实验会因此减少这种原始创新。另一个原因是使用CRO本身对于创业者就可能很难把握。不同的CRO有不同的专长,创业者常得依赖口碑推荐来决定聘请哪一家机构,比如说进行剂量调查研究。因此,在行业中建立良好的关系就大有帮助。此外,在云实验室方面,有能力进行常规实验的大型制药公司常常将平台的带宽给占完了。在实务中,这意味着能否获得云实验室的服务会成为创业公司的一大门槛。
幸运的是,这些缺点并非不可克服。ScienceExchange是年推出的一个平台,它极大地改善了CRO的获取和运用。在该交易平台上,企业可以从3,多家供应商采购、预订和支付实验服务,同时还可以减少通常所需的临时实验员。LabDAO是另一家致力于填补研发资源空白的公司;它正在建立一个交易平台,小型创业公司和学术研究人员可以在这里找到microCRO(较小规模的合同研发),为其提供生物信息学分析、自动化克隆和结构设计等服务。我们距离拥有生物技术界的AWS云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像ScienceExchange和LabDAO这样的平台正在逐步改善合同研发资源的供给。
赋能人才
直到最近,生物技术创业公司还要与现有制药巨头合作,或向生物技术风投基金求助,以获得早期投资。与其他创业者相比,拥有数十年经验的高管创业者更受青睐。但是,在过去几年中,行业经历了生物技术资源的范式转变,这个转变来源于两个日益蓬勃的运动:创业者主导的生物技术和去中心化科研。两者都迎合了将初创公司及其科研所需的信息予以民主化的风潮。
尽管风险投资依然重要,如今的创业者在成熟生物技术公司之外拥有更多的融资选择。科技风投基金加大了对生物技术的投资,尤其是对创业者年轻或不那么传统的创业公司。为了赢得热门创业项目,更多基金不光开支票,而且还为创业者提供实际的业务帮助,并带创业者进入强大的创业者社区。
Petri是一家由PillarVC创立和投资的生物技术加速器,就是这种方法的缩影。Petri为科学家企业家提供名为Frequency的创业课程,该课程将参与者引导到一个社区slack频道,在这里他们可以在整个创业过程中互相联系并提供帮助。另一个例子是Axial,创始人JoshuaElkington主持了一个生物技术Slack社区,讨论从基因治疗到招聘的方方面面。它有超过10,名成员,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还有许多其他社区驱动型基金的案例。这表明生物技术投资者不再充当金融和信息守门人的角色。这与去中心化的精神相吻合,因为它可以组建更多由更多元的创始人领导的公司,还可相互分享知识。
下一层次的协作
我们也开始看到,科学家和企业家采用新型的去中心化方式来组建团队以实现共同目标。在生物技术领域,一个关键问题是这些网络到底能不能有效运作。两个案例表明是可以的。
第一个是PerlaraPBC,这是一家由生物学家EthanPerlstein领导的前所未见的生物技术公益公司。Perlara以前称为PerlsteinLab,曾经是一家典型的中心化湾区生物技术公司,专注于在药物再利用研究中挖掘罕见疾病的治疗方法。在年,它以Perlstein称之为“Perlara2.0”的面目重新出现,由去中心化的科学家顾问团队组成,共同为患者家属和基金会寻找疗法编写路线图。
该小组详细分析特定罕见疾病的药物开发现状,并为寻找疗法(通常依赖于CharlesRiverLabs等CRO)的研究制定项目管理计划。它可以指导从药品采购到将MaggiesPearl这样的公司分拆出来的诸多事务,这些分拆的公司可以拥有药物资产并监督临床试验的进展。Perlara首次在疗法方面的成功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从早期的药物再利用研究到在两名患者中证明疗效的小型试验,再到三期试验(即将开始招募患者),这需要数年时间。但Perlstein希望这个模式可以复制到Perlara项目的其他患者群体。
噬菌体目录是另一个去中心化科学家小组,他们共同致力于寻找新疗法。噬菌体目录的想法始于一条推文: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流行病学家史蒂芬妮·斯特拉斯迪(SteffanieStrathdee)向噬菌体研究人员致电,请求帮助为一名25岁患有疑似抗生素耐药性感染的患者寻找治疗方法。(Strathdee之前曾为丈夫Tom协调过噬菌体疗法,并在他们的书《完美捕食者》中详细介绍了这一经历。)
这条推文激发了一个灵光乍现的时刻:微生物学家JessicaSacher和她的合作伙伴看到了在未来“噬菌体狩猎”中优化社区协作的机会,并着手创建可为其他患者寻找疗法(即噬菌体治疗)的研究人员名单。
迄今为止,噬菌体目录包括名噬菌体研究人员和个噬菌体组织。它的模式很简单:一个由拥有潜在治愈疗法的全球科学家组成的去中心化网络,一个预警系统,以及一个用于从实验室到检验室的引导治疗模板。该网络按同情使用或实验性治疗指南已实现三例单独的“n-of-1”治愈。换句话说,他们为已用尽所有其他选择(如抗生素)的患者量身定制了治疗方案。噬菌体目录现在正在澳大利亚政府资助的学术医疗网络上运行。
DAO资助的项目
最后,在去中心化生物技术领域不容错过的是Molecule,这是一家为Web3的生物技术铺路的公司。生物医学研究员TylerGolato和工程师PaulKohlhaas于年创立了Molecule,目标是建立一个全新的系统来支持早期药物的研发。公司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他们的点子是将研究资产搬到区块链上,并作其铸为IP-NFT出售,这为购买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Molecule推出了三个生物技术DAO,作为新型集体或合作社吸引来自互联网各个角落的社区成员。
VitaDAO是Molecule中专注于长寿的DAO,该社区像风险基金一样运作,拥有强大的内容和营销引擎。投资项目源工作组(由科学家和投资者等组成)对融资项目予以评估。社区决策主要通过使用$VITA通证进行投票,并且大部分工作“公开进行”,这意味着几乎任何网民都可以加入DAO的Discord服务器或其工作组,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