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性克隆病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创新药饥饿游戏没有冠军,只有幸存者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比较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作者

木木

导语:一堂生存与取胜的残酷课程。

曾经的“高富帅”生物医药,自年下半年,陆续刺破了“估值泡沫”。

恒指医疗保健业指数,而今跌到几乎只剩去年7月初的零头。

港股恒生医疗保健业指数,来源:同花顺iFind

该指数于年8月7日发布。按照医药行业投资人的说法,“目前医药板块的估值比过去90%的时间都要便宜。”

恒指医疗保健业指数,来源:wind,阿尔法工场整理

很多公司,其港股跌幅超过了80%。其中,最抢眼的明星——创新药企,不乏破发,甚至破净。

恒生医疗保健成分股涨跌幅统计,来源:wind,阿尔法工场整理

遥想当初,创新药企扎堆奔赴港股敲钟时,春风得意马蹄疾。

不到一年半,去似山崩。

可谓一日看尽长安花。

01预期的“破净”

投资是一种博弈,博弈的是预期差。

近一年来,市场正在不断改变对生物医药行业的预期。

曾经,受上市条件所限,资本市场鲜少见到创新药企的身影。

年4月30日,在香港交易所新《上市规则》中,“主板上市规则”第十八A章(以下简称18A)的出台之后,打破了“不盈利不能上市”的限制。此后,一大批尚未盈利的创新药企,纷纷登陆港股。

国家鼓励药企创新政策落地、西达本胺原创新药首次出海等等,一个个里程碑事件,令资本更加“疯狂”,各路投资人纷至沓来。

利好加持下,创新药一级和二级市场,都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年,一级市场医疗健康行业交易金额近亿,平均单笔交易金额达到2.5亿。较10年前,交易金额翻了近50倍。

二级市场也甚是火爆。

“标杆”不断涌现。

专注创新单克隆抗体药物及蛋白药物的生物科技公司康诺亚(.HK)上市,开盘即大涨46.34%。

治疗癌症及免疫性疾病的和黄医药(.HK)上市首日股价涨幅,一度达%以上。

创新药企争先恐后奔赴资本市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管线接续巨额研发投入。

以年赴港上市的君实生物(.HK)为例,在君实生物招股书中,年和年,营收分别为.7万元和.8万元,亏损额分别达到了1.32亿元和3.21亿元。而研发开支在年就有2.75亿。

年-年君实生物研发开支,来源:君实生物招股书

年-年君实生物财务数据,来源:君实生物招股书

高强度的研发支出,让君实生物等创新药企业,不得不致力于长期寻找投资资金。

持续亏损并不妨碍投资人追捧这类公司。诚然,创新药研发成本高、投入时间长,可一旦新药成功上市,会为投资人带来丰厚回报和长尾收益,以及其后长达20年专利保护。

投资人看好公司技术够先进,团队够专业,管线前景够广阔。他们期待,自己投资的企业有朝一日,也能可以像莫德纳(MRNA.O)一样,凭借mRNA疫苗的“东风”,总市值突破亿美元,赚得盆满钵满。

理想丰满,但现实骨感。

只看到眼前的繁荣,就轻率投身泡沫交易,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将举步维艰。

投资人抱着“此时不投,上市后可能要翻十倍”的想法,将资金大把撒向创新药领域。

但部分投资人对创新药的认知停留在表层,对于研发难度到底有多大、管线所处的赛道是否拥挤、费用投入的细节、商业化周期等问题,研究深度远远不够。

从狂热的信念,到业绩真正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2从me-too到me-better

研发是创新药企的核心竞争力,但也是一直令它们感到头痛的问题。

一个原因是,创新药的研发需要极高的资金,多年持续投入。

创新药业内一直有一个“双十定律”,即需要超过10年时间、10亿美元的成本,才有可能成功研发出一款新药。

以创新药“旗舰”百济神州为例,年上半年,百济神州(.HK/.SH)的研发费用为50.16亿元,同比增长20.82%。

大量资金,主要用来孵化核心管线。在此之外,前期研发投入过高,时间过长,短期无法收回成本,也都是常见问题。

更关键的是,如果研究开发、临床前试验、临床试验等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整体失败的可能性。一旦创新失败,前期投入将血本无归。

即便万事俱备只待审批,也并不如想象中乐观。

国家药监局年6月发布的《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年共受理新药临床试验申请件、新药上市许可申请件,但当年仅有47个创新药获审评通过。

创新药上市获批难度可想而知。

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