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才人出”,在免疫治疗领域,单抗药物已经百花齐放,双抗药物也初露锋芒。不过因其研发难度,自面市起十年间仅四款药物获批上市,其广阔前景已吸引国内外多家药企投入研发。在国内,有一家研发双抗药物的医药公司,目前已有4条管线进入临床阶段,1个项目今年进入申报临床。其傲人成绩在国内双抗药物赛道中遥遥领先。
这家企业为何选择“双抗”药物这块“硬骨头”,并能取得如此优异成绩?张通社日前采访了上海岸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岸迈生物”)的CEO吴辰冰博士,了解到岸迈生物背后的故事。因为尚在隔离期间,我们采用电话连线,他的声音亲切温和,对于许多细小的问题一一耐心解释,对于隔离期间的心态也坦然相告,采访如聊天一样顺利进行。
▲岸迈生物CEO吴辰冰博士
负笈异域,成为哈佛博士后
吴辰冰有一张照片,戴着无框黑脚边眼镜,脸型方正,眉毛眼睛弯弯的,带着笑意,显得柔和细腻,配上笔挺的西装与白衬衣,流露出一种纪律分明又通晓世事的精英气质。仿佛下一秒,他就要开始在某个学术会上进行发言,或者签署一项重要的文件,或者去接待另一位受到尊敬的人物。一个人的脸总能诚实地反映出他的经历和精神面貌,吴辰冰也确实将充满积淀的过往,写在了脸上。
在生物这条路上,吴辰冰经历了高规格并且漫长的训练。他出生于安徽淮南,年,他考入华东理工大学,选择了当时收分最高的生物化学工程专业。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所有人对此深信不疑。大学四年,吴辰冰经历了严格多面的训练,但到他毕业时,国内生物工程对口的行业并未发展起来。而且生物化学工程专业本质是一门应用科学,注重实践,如果要学精学透,还得回到它的基础学科进行深造。
时值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出现了留学史上最大的一次留学浪潮。留校工作两年的吴辰冰决定出国深造。申请到佐治亚大学攻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后,他独身一人踏上赴美研学之路。
佐治亚大学位于美国南部大学城雅典,当地有辽阔的森林和深厚的文化气息。还未熟悉当地的环境,吴辰冰就投入到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为减轻学业负担,吴辰冰申请到助教的职位。
“对一个刚到美国的人来说,要为台下的学生讲一堂课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也非常锻炼人。”
为了万无一失,吴辰冰通常要花两天时间来准备一堂课,而且会在课前一天,把所有的讲义和问题答案都背下来。“你要教别人,自己得烂熟于心。”这样高强度、孤独的自我训练,让他很快掌握了化学专业语言,后面的工作学习都开展得越来越顺利。他逐渐展露出自己的团体领导力和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也突飞猛进。读博期间,他研究内分泌系统内激素和受体的结构功能及信息传导,在糖蛋白的生物学领域有深厚积淀,为以后的抗体领域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博士毕业后,他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主攻分子免疫学。刚进实验室,他就取得了耀眼的成绩。在接手一个屡屡碰壁的XLP病研究项目时,他很快带领团队取得了突破,发现了此病在遗传学和病理学上的机理,研究结果在《NatureImmunology》上发表,他因此获得美国癌症研究所科研奖(FellowshipGrantAwardfromtheCancerResearchInstitute,NewYork,NY)。
不忍患者无药可医,舍学界进入工业界
在哈佛的研究工作步入佳境,眼看在学术圈前途无量,本可继续在象牙塔做研究的他,却在完成三年博士后工作后,进入了在雅培制药公司(AbbottLaboratories)免疫治疗部门做抗体研发工作。他的举动让老师都很震惊,不过吴辰冰却很清楚自己的选择。
他当初出国留学,本来是希望在学术路上走到最高处,成为一个大学教授,自身在做科研过程中,也不觉得苦,而且很顺利。但在哈佛做博士后研究时,他接触了许多XLP病人,虽然他最后研究出了病理机制,能够发文章得奖,但病人并没有因为他的研究成功而得到治愈。如果自己的研究成果只是一纸论文,一座奖杯,一个头衔,而不能让病有所医,那又有什么用呢?想起那些无药可医的XLP病人,他觉得不忍。他想创业,去研发患者需要的药物,可是医药行业动辄10亿10年的高投入和高失败率,让他感到还未做好准备。
这时候,他一个哈佛师兄,在已经做到助理教授职位时,选择去了药企。此事给了吴辰冰新的启发,他可以去药企研发新药,做患者需要的药物。时值雅培制药公司在波士顿新成立一个免疫治疗部门,吴辰冰对此很感兴趣,觉得“能学到很多东西”,于是前去做抗体研发工作。雅培内部鼓励创新,吴辰冰不仅做早期项目,也有机会开展他对双特异性抗体技术的研究。技术开发涉及早期研发、工艺研发、生产部门、临床前毒理药理、PKPD等部门,在协调各方时,他学习到技术和产品开发的全流程,并且积累了很多管理的经验。
“在大药企,每个人负责一小块,很少有人有机会这样横向广泛地运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雅培工作10年,从资深科学家,到进入雅培内部代表最高科学研究水准的VolwilerSociety。年,他带领研发的双特异性抗体技术DVD-Ig将双特异性抗体的产业化变为可能。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NatureBiotechnology》,其技术也极大推动抗体药物的发展,并入围国际性专业杂志PharmaceuticalTechnology公布的《年度创新荣誉奖》中,成为该奖项第一位入围该榜单的华裔科学家。
在大公司积累了丰富经验获累累硕果后,他却在年选择回国。原因有两个:
一是希望自己在职业发展方面有更加广泛的拓展;
二是国内的生物医药的创新还是一个崭新的亟待开发的领域,发展空间很大。
此时,国内的CRO企业睿智化学递来橄榄枝,吴辰冰毅然加入,用3年时间,从0开始,建团队、建技术、建立客户、产生营收,成功建立并领导了以治疗性单克隆抗体为主的生物大分子制药平台及团队。此后,他加入了具备生物医药产业化和市场营销能力的中国信健,担任中信国健首席科学官兼研究院院长,建立了技术职能完备的研发体系和产品管线。经历了跨国药企、CRO、和本土生物制药企业三个不同的管理模式和企业形态,吴辰冰熟悉了产品开发和药企经营的方方面面,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立岸迈生物,做双抗时代引领者
于是,在年,他在上海张江创立了岸迈生物,产品研发方向则锁定他最擅长的双抗药物。他注意到双抗技术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未来几年将有更多产品进入市场,靶点组合带来的协同创新,将带来“1+1>2”的效果,其疗效将全面超越单抗,而不仅是单抗的平替。这将带来抗体药物新的时代。
▲岸迈生物
而在具体的管线开发上,岸迈生物并没有扎堆选择PD-1/PD-L1等靶点,而是有其原则:管线具有明显差异性,针对协同机制的特异靶点,能够满足重大临床需求的适应症。他注意到各代靶向药后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非小细胞肺癌是人类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通常使用两药联合化疗或者针对特定人群使用分子靶向性药物进行治疗,但随之会产生耐药性,病人急需新的有效药物进行治疗。岸迈生物的第一个产品EMB01是针对EGFR和C-MET靶点的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的双特异性抗体,目前已进入临床2期试验。
在公司创立之初,吴辰冰便着手开发新的技术平台。目前,岸迈生物的双特异性抗体平台技术“FIT-Ig”已获全球多项专利。
FIT-Ig技术平台能够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将两个单抗序列糅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结构独特的双特异性抗体,是全球唯一的既不需要任何氨基酸突变、也不包含连接肽链及任何非抗体序列的双特异性抗体技术,具备很高的成药性和产业化效率。
基于FIT-Ig平台,目前已有多个药品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已有EMB-01、EMB-02、EMB-06、EMB-09等管线进入临床试验阶段。EMB-02是岸迈开发的第二个治疗性临床阶段的双抗药物,同时靶向免疫检查点蛋白PD-1和LAG-3,该药物在对PD-1抗体单药治疗耐药的临床前模型中显示出了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岸迈管线的第三个候选药物EMB-06是具有差异化的靶向CD3和BCMA的T细胞接合器双抗,已在澳大利亚启动临床试验。
其产品的前景也让其饱受资本界青睐。去年3月,岸迈生物完成1.2亿美元C轮融资。此轮融资由招银国际CMBI和韩国未来资产基金MiraeAssetFinancialGroup共同领投。这笔资金用于推动项目进入临床,同时继续开发基于岸迈专有的FIT-Ig技术平台产生的原创双抗分子。
取得这样的成绩,吴辰冰认为这与公司内部的创新机制有关。岸迈生物的企业价值观注重开放创新,激励公司每一个科研人员把“提出新思路、开创新项目”变成一个自发自觉的行为,而公司会为早期研发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和一个不设限的氛围,以及充分的激励机制。在不同公司工作过的吴辰冰,意识到大公司内部的创新和突破有时会被一些经验所桎梏,即使是非常权威的人士,对创新的判断也未必准确,因此,他支持每个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科学家如果只是做被安排的事,那是无法成为科学家的。”
▲公司团队
未来,他也希望岸迈生物能成为一家专注创新和国际化的企业,岸迈生物为自己的产品和专利都进行了全球化布局。
“开放是我们的胸怀,创新是我们的基因。”20年来,吴辰冰在新药研发上一路走来,创新一直是他的热情所在,而与一群有创新激情的团队共事,做出患者需要的药品,更让他觉得新药路魅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