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消息一出,掀起科学界巨大的争议。
科技进步同时提出了责任问题。在科技迅猛发展的能源制造、医疗和*事工程、纳米和太空技术等领域,伦理学问题也随之而生。这些是好还是坏?为了正确做出决策,机遇和风险、危险和安全、进步和责任都是人们必须考虑和权衡的问题。
《技术伦理学手册》
作者:阿明·伦瓦尔德(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7月
《技术伦理学手册》阐释了不同科技领域的技术伦理学核心概念,展现了技术伦理学的伦理-哲学基础,论述了人们普遍关心的核能利用及核废料处理、基因和克隆等技术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技术进步的环境后果等问题。下文摘选自《技术伦理学手册》一书。
生命和技术
行为领域描述由于生命一词同每一个生物体都有潜在的关系,所以,从伦理学角度探讨技术对生命体的改变问题就面临着特殊的挑战。因此,技术影响究竟涉及什么样的生命以及谁的生命——将这两个问题加以澄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奥多尔·W.阿多诺曾经说过:“生命并没有活着。”这句名言值得铭记。
从伦理学和道德哲学的角度来看,包括实体在内的生命不仅被当作生物科学、生命科学以及作为生命哲学来探讨,而且还被当作一种直接的理念来加以讨论。除此之外,从经验角度来说,生命所涵盖的是起自细菌和菌类到植物和动物,直至人(作为物种、个人,社会化的个人和主体)的千姿百态的生物、生命形态和生命方式,以及作为它们整体和单个部分的技术可变性(DNA、细胞组织、器官)。
不仅如此,这当中还包含对具体的生命状况和生命决策的道德哲学研究,比如关于繁殖、衰老、凋谢和死亡的课题等。与此同时,生活的格调也有伦理学上的意义,如在能源、机动性和饮食范畴中,等等。对伦理学来说,对生命的提示意味着这样一个挑战,即它处在一种对生命问题进行理解的阐释学的传统(精神和文化科学)和一种解释及实际改变生命的功能性传统(生物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双重关系当中。在功能性传统中,有机体的自我目的功能十分重要,通过这些功能,有机体的生命具有了持久性,比如新陈代谢、再生和遗传等。如同每项技术一样,与人的目的相关联的生物技术的改变,集中体现在这些功能上面。
从狭义技术伦理学意义上来说,行为范畴所涉及的问题是如何以恰当的方式与实验室紧密相关的生物技术,以及综合技术(纳米、生物、信息、认知技术的综合)打交道。从广义技术伦理学来说,这里所指的是我们在世界上已经看到或是经过知识传授的那些生物、生命形式和生命实践,以及那些(生物)技术乌托邦式的幻想,这些幻想为了求得一种良好生活或是对生活质量的改善,设计出了“另类的”“新式的”“更好的”一种人类或星球。从这个广义的角度来看,伦理学的任务还在于,将维护民主永不改变的长期条件纳入对生物技术创新的评价。
从各种技术的情况来看,主要是基因技术、农业技术和医学技术在对行为范畴起着主宰作用。鉴于此,这种情况还与环保技术、信息技术、*事技术、机器人技术以及纳米技术、食品技术和制药技术紧密相关。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实验室内部和外部的培植技术及其诊断方法等。对技术伦理学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原材料的来源和存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