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 http://m.39.net/pf/a_10131510.html清华大学集许多第一于一身,并列国内高校第一,亚洲排名第一,院士数量第一,获得国家三大奖第一,年度预算经费第一……而且在这几个方面,与其它名牌高校往往是倍数关系。
清华大学拥有90名两院院士,是哈工大、武大、华科、北航、复旦、同济、南大等名校的3至4位之多。年经费预算,清华大学高达亿,是哈工大、武大、川大、吉大、同济、东南等名校的3至4倍之多。
按常理来讲,具有如此强大的院士队伍和如此巨大的经费投入,理应对社会做出与之相匹配的贡献,可公众认为清华大学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不知道是清华大学的贡献很多公众不知道呢,还是对社会的贡献确实不多。但从这几年的情况看,清华大学在公众心目的声誉似乎每日况下,非议不断,一些人的失望情绪溢于言表。不过,这几天清华大学有个好消息,医院联合研制出治疗新冠患者的特效药,似乎能够获得公众的些许好感。
(一)国内首款新冠“特效药”获批,由清华大学张林琦教授领衔研发。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批准腾盛华创医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新冠病*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安巴韦单抗注射液(BRII-)及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BRII-)注册申请。
换句话说,“腾盛华创”生产的这两种注射液可用于救治感染新冠病*的患者了。这是我国获批的首个自主知识产权新冠病*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有的称为“抗新冠病*特效药”。
以前的治疗都是对症治疗,有什么症状,就采取相应的措施,属于治表。此两种被称为“安巴韦”、“罗米司韦”的注射液,应该属于治本,从理论上讲更能有效应对新冠病*引起的症状。据介绍,这两个药品联合运用,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风险的病人,只适合成人和青少年(12—17岁)新型冠状病*感染患者。
有的问,这不是“腾盛华创”申请批准的吗?与清华大学何干?原来是这样的,这两种注射液是由清华大学张林琦教授领衔研发的。
(二)“腾盛华创”是由资本公司、研发单位和个人组建的股份公司。
据报道,两种“特效药”是由清华大学张林琦教授领衔研发,腾盛博药与清华大学、医院合作推进的结果。这里的关系还是挺复杂的,下面捋一捋,否则还真是云里雾里。
此事涉及清华大学、“腾盛博药”、“腾盛华创”、医院、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6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情况是这样的:“腾盛华创”是“腾盛博药”(港股上市公司)旗下控股的一家子公司,于年5月26日成立,是由“腾盛博药”、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张林琦等六方组成的股份有限公司。
这里咋没有了医院呢?原来,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科技部、卫健委、后勤保障部和国家药监局认定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于医院,所以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实际上代表了医院。
年3月31日,“腾盛博药”与清华大学、医院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针对新冠病*的全人源单克隆中和抗体的研究、转化、生产和商业化。为了方便商业运作,所以就成立了“腾盛华创”,注册地在北京市海淀区,年11月16日被核准。由此看来,“腾盛博药”负责出资,清华大学医院负责药品开发,“腾盛华创”负责商业运营。
准确地说,这两种治疗新冠的“特效药”是由清华大学、医院共同研究、试验、推进、生产的结果,“腾盛华创”不过是双方联合运作的实体机构,功劳归于清华大学医院,“腾盛博药”则是出资的角色。
(三)在多个国家进行临床试验,国内获赠人份,获得15个国家紧急使用授权。
这两种“特效”注射液已在全球多个临床试验中心开展,包括美国、巴西、南非、墨西哥、阿根廷和菲律宾。截至12月5日,已有超过70万名患者接受了双抗体疗法或巴尼韦单抗治疗,在疫情最严重时期,潜在防止超过3.5万例住院和至少1.4万例死亡发生。正因为如此,已经在15个国家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全球订单超过万剂,挽救上万人的生命。说明确实有“特效”。
我国生产的特效药,自然也用于国内患者的治疗。自年6月起,“腾盛华创”捐赠了近人份的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涉及广东省、云南省、江苏省、湖南省、河南省、福建省、宁夏自治区、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青海省、贵州省及辽宁省,救治了近例患者,是全球接受治疗的最大患者群体,其治疗效果受到相关医护人员认可,为一线抗疫作出了贡献。
网友们,由清华大学医院研发的这两种“特效”药,确实是对社会的重大贡献,应该为清华大学医院点赞。你们怎么看?你觉得清华大学到底怎么样?欢迎留言讨论,供阅读者欣赏。谢谢阅读与